资源描述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企业的现场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实现均衡、安全、文明生产,提高
经济效益、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量管理
1、 各车间主任应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工作。
2、 对生产中的关键过程要按规定严格控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查明原
因,及时排除,使质量始终处于稳定的受控状态。
3、 认真执行“三检”制度,教育操作人员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做到自检,检
查合格后,方能转入下道工序,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产品进行检查,不合格的
产品有权拒绝接收。如发现质量事故时要做到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事故原因不
排除不放过、预防措施不制定不放过。
(三检:自检、互检、巡检)(要让员工明白后工序就是客户的原则)
4、 各车间主任要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不合
格的半成品不放行。
5、 各车间要严格划分“三品”(合格品、返修品、废品)隔离区,做到标识明
显、数量准确、处理及时。
二、
工艺管理
1、 严格贯彻执行工艺规程。
2、 对新员工和工序变更人员要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3、 对材料进入车间后要进行自检,符合标准方可投入生产,否则不得投入生
产。
4、 严格执行标准,如需修改或变更,应提出申请,并经试验鉴定,报请生产
技术部审批后方可用于生产,严禁私自修改。
5、 生产线工装应保持完好。
6、 合理使用设备、工位器具,保持精度和良好的技术状态。
三、 定置管理
1、 各车间物料或产品应按区域、按类放置,合理有效的利用空间。生产加工
部位除随时清扫保持清洁整齐外,工作台附近不得有杂物。
2、 工具箱内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
3、 各车间要勤检查、勤清理,对于产品要轻拿轻放,保证产品外观完好。
4、 加强各车间不合格品的管理,应有记录,标识明显,处理及时。
5、 安全通道内不得放置任何物品,不得阻碍。
6、 消防器材定置摆放,不得随意挪动,并保持其清洁卫生。
四、 设备管理
1、 各车间的设备应指定专人管理。
2、 坚持做到设备管理“三步法”即:日清扫、周维护、月保养。
3、 坚持“六字要求”即:整齐、清洁、安全。
4、 设备管理要做到“三好”“四会”三好即:管好、用好、保养好。四会
即: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一般故障。
五、 生产车间管理
1、 严格现场管理,要做到生产任务过硬、操作技能过硬、管理工作过硬、劳
动纪律过硬、思想工作过硬。
2、 经常不定期开展车间内部工艺、纪律、产品质量的自检自纠工作。
3、 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努力达到并提高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
4、 各车间区域内应保持清洁,地面不得有积水,不得堆放垃圾。
5、 车间内使用工具、设备附件等均应指定摆放,做到整齐有序。
6、 坚持现场管理文明生产、文明操作、根治磕碰、划伤等现象。每天下班要
做到设备不擦洗保养好不走,物料不按规定摆放好不走,工作场地不打扫干净不
走。
7、 边角料及废料等分类放到指定地点存放。
8、 认真考核,须秉持公平、公正之原则。
六、安全生产管理
1、 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2、 规定每个操作人员工作位置和活动范围,严禁串岗;每个员工要养成良好
工作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不断提高全体员工自身的素质。
3、 操作人员要正确使用劳保用品,确保起到安全防护作用,严禁违章作业。
4、 经常开展安全教育,不定期进行认真整改、清除隐患。
5、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执行安全生产,防止生产工作
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6、 发生事故按有关规定及程序及时上报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制度(二)
一、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
1、 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
员应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
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
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2、 公路施工企业生产安全报告程序和内容
(1) 报告程序
1) 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
告企业负责人。
2) 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上
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建设行政管理部
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劳动部门、工会。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还应当同
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 发生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
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2 )报告内容
1)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企业名称。
2) 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3) 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4) 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5) 事故报告单位。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
1.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1) 弄清事故发生经过。
(2) 找出事故原因。
(3) 吸取事故教训,教育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提出有效的
安全措施。
(4) 宏观研究事故规律。
(5) 为修正安全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6) 分清事故责任。
(7) 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恢复、建立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生产秩序。
2.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程序
尽可能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程序包括:事故现场处理与勘
察,物证搜集,事故事实资料的搜集,证人材料的搜集,事故现场摄影与现场事
故图的绘制,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分析,填写事故报表,事故结案材料归
档。
3、 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伤亡事故分析可借助于有关专业技术知识来进行。如建筑物及支架等倒塌、
机械设备损坏等,可根据工程力学理论进行分析;火灾、爆炸事故可根据物质的
燃烧和爆炸机理及爆炸力学进行分析;人为失误可根据人机工程学和心理学等进
行分析。由于上述各种分析手段具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在分析伤亡事故时可参阅
有关专业书籍或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除了以上专业技术手段之外,还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分析事故
发生过程的各种逻辑关系,查明事故原因是非常有用的。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鱼
刺图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等。
三、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理
全面的生产安全事故后的处理工作应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 事故原因分析。通过原因分析,确定造成事故的直接、间接管理缺陷和技
术原因。以此来确定相关人员对事故发生所应负的责任,制定事故预防措施。
2、 教育事故责任者和从业人员。通过事故惨痛教训和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对
相关责任人处理决定以及重申相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使事故责任
者和从业人员从事故中真正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3、 事故预防措施。事故预防措施针对事故原因而制定。事故原因分析准确
了,所制定的预防措施也就能够切实可行。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主要应该包
括从人、物、环境等三方面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或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内容,
如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设备维修和更新,改
进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生产作业场所的改善等。
4. 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事故调查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
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进行事故责任分析并处理事
故责任者的目的在于分清责任,做出处理,使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广大
从业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预防事故重复发生。因此,对事故责任者的
处理必须严格依据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的法规或规章制度进行,公之于众,并
将处理情况在伤亡事故报告书中作明确交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