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
导入新课
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 ,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 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 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学习目标
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 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 “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3、 学习用“和〞的思想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
4、通过展开这次活动,培养同学“和〞的理念和能力,提升“和〞的意识和熟悉,达到“和谐〞的目的。
探究“和〞之义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和是互 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2、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干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干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3、 “和〞的含义丰富多样,可概括为:和谐、和顺、包容、平和、相生相克、相成相济……
关于“和〞的小故事
1、《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天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天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奇怪,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内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2、《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3、 《杨翥(zhù)卖驴》
杨翥居住在京城,喜爱骑驴代步。他对驴子特别偏爱,天天上朝回家,他经常不顾家人的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的饲料。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半夜总要起床看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屈。可是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倍加疼爱。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饮食也显然减少,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可杨翥是地位显贵的大官,这家人也不敢向杨翥说这个事。眼看那孩子一天天的消瘦下去,父母伤透了脑筋,最后还是把这件事和杨翥说了。杨翥听后二话没说,忍痛把自己心爱的驴子卖了,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4、《于令仪宽偷》
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儿子。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于令仪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等到小偷要离开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非常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盘问,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
小偷非常感动、惭愧,最终成为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寻“和〞之用(谈看法)
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同学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为“和〞宣扬(拟标语)
【1】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2】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 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
【4】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5】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
【6】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说法,至少不要和他人争吵。【7】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8】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9】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用“和〞的思想调和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培养起来的。
1、树立交往的自信
许多人由于对自己缺乏交往的自信,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可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培养主动交往的意识而不必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积极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怀别人。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1】让别人保住面子。不要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慧。当别人的错误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时,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例如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容易接受,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对现在不对过去。
【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他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为探讨问题而争论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来改变对方,则往往适得其反。
【3】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人们一般的倾向是肯定和维护自己现有的思想、行为。来自别人的赞扬强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信念。这种奖赏使人感到舒畅,认为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因而对赞扬者会给予感激或友善的回报。
3、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
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对方。应通过专注的表情和反馈的言语暗示对方你对他的尊重及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和讲话,不要在倾听时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出现打哈欠、左顾右盼等心不在焉的行为,要积极地表露自我,加深交往的深度。
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施行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积极参加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总结经验,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强化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例如已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等。
班级议事规则
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需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
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第三条:假设看法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对待,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
第四条:商量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到处事先想到自己。
巩固学习
1、请指出校园内的一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整改措施。
【1】不文明现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成脏、起绰号、搞恶作剧等
【2】整改措施:加文明礼仪教育〔或:强化班级管理、设置文明礼仪宣扬牌、执行操行评分奖惩制度等〕
2、请你为“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写一段话作为开场白。〔不少于30字〕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就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沃土。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3、填写对联。
有关“校园爱心辅导站〞的对联。
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
下联:同学认真学习报师恩
4、“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期待每一位同学都参加活动,尤其是平常比较孤单、自卑的同学,请绽放自己的美丽。
课堂小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出色标语。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的熟悉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