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汇总
抗血栓药物是指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治疗已形成血栓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以下3类:
抗凝药物:抑制凝血过程;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纤溶药物:通过诱导纤维蛋白降解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一、抗凝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目前主要有2大类:维生素K拮抗剂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
1. 维生素K拮抗剂
代表药物:华法林。
抗凝机制:通过抑制凝血因子II、W、IX、X而发挥作用。
注意:只有当体内已合成的凝血因子在体内相对耗竭后,维生素K拮抗剂(VKA)才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抗凝特点:间接作用的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5~7 d
后抗凝疗效才可稳定,故维持量是否足够需观察5~7 d后才能判断。需要监测国际标准比值(INR),根据不同的疾病控制INR的目标范围。
华法林药动学特点:
吸收:服用华法林后12~18 h起效,36~48 h达到抗凝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为2~5 d,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 d。
代谢: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途径代谢,治疗剂量区间较为狭窄,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体重、饮食情况等均可能影响其抗凝效果,且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增强或减弱抗凝效果。
各服抗凝药物的作用位点如下图所示:
血管破损、胶源基露
珊龙沙班
嘶例
依度沙班
xn —* xih
XI X 源 血管呻释放期因子™
IX ——[Xa vna X\1
-NOAC
达比加群
VKA拮抗荆增%林r — M
[纤堪蚩印(纤推蛋白单体)
2. 非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抗凝药: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
代表药物: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利伐沙班,又称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服抗凝剂(NOAC)
2.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包括阿加曲班、比伐卢定、达比加群
酯,主要通过直接、可逆地结合凝血酶的活性部位而抑制凝血酶,阻止纤维蛋白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从而发挥抗凝效果。其中比伐卢定、阿加曲班为静脉注射,达比加群为服。
2.2直接Xa因子抑制剂:包括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通过抑制Xa因子、阻止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而发挥抗凝作用,同时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继而阻断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抑制血栓的形成及扩大。
直接Xa因子抑制剂抗凝特点:服吸收快、血药浓度较快升高达到峰浓度并发挥抗凝作用,同时半衰期短、停药后抗凝作用消退较快。在肾功能不全、高龄及低体重等特殊人群中半衰期可能延长,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需要调整剂量。治疗过程中无需进行抗凝监测。
NOACs的药动学特点汇总如下表格:
达脚群
阿哌沙班
艾务沙班
生动利用.度
1-7%
50%
62%
1阮事片:E盛-1。呼.食物对其无影响;20mg/m015mg/H; &6%〔空曲)/1W%〔与食曲同服)
前甬
耳
酉
普
皆
达曜时间
D.5-2h
1-3h
1-2h
2-4h
非JS消除宰「肯尚除率
20%/80%
73%/27%
50^/50%
34%/66%
血推蚩日结合率
as%
62%
50%
92%95%
肝包括CYP3A4
是〔消除,中等)
小嘴除<4%1
是〔消除,中等}
曾帽时吸收曲影】同
无
无
6-22HIU上,影旧蛟小
与钓物剂祖柑美
是否摧荐与球同,整
否
酉
杏
与址物剂量相壬
H2B/PPIrf吸收的聪响
-12%-30%
(无llffi床相关性]
无
无
无
田勒iS用置性
涓化不员5-W%
无
无
无
消除半哀闻
1卜1升
IWh
10-14h
A9h〔冏)< H-13h 建年)
抗制就应消第厅同
末现用的后以我日
末次用恩后1.5T日
末现用玲后13(日
末次用药后1-卫曰
透析渭除
N1A
50%-&Q%
不易
拮抗剂
蜃达客说单何
Arid^x^riet^
Aimdexanet^i
And^xainBta
注;H2&. H2陞怖牍剂:PPL暖孑照蹄町
E-^-opwi眼j/|Je An^xifi^n Pmdk* Guidt cn tfw- wi ?( n?n vili*nri K tnlxg^nirl 5社呻|日1<「 in .ptiitrts wt rwn vilnj-ir ririil fferilslkHi 黑奈质涮用九
二、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环氧合酶(COX)抑制剂:阿司匹林。
•二磷酸腺昔(ADP)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瑞洛。
•糖蛋白(GP) Ilb/IIIa抑制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
•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西洛他唑、双嘧达莫。
1. COX抑制剂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
作用机制:COX抑制剂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1 (COX-1),在高剂量时也可抑制环氧合酶2 (COX-2),后者是合成花生四烯酸类产物(包括前列腺素H2和血栓烷A2)的关键限速酶。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特点: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持久,可持续整个血小板的寿命周期,约7~10 d,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用药。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应用时需注意。
2. ADP P2Y12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瑞洛。
作用机制:P2Y12受体位于血小板表面,通过结合ADP促使血小板聚集而发挥凝血作用。这类药物不可逆或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ADP P2Y12受体抑制剂药动学特点汇总:
氢毗格雷
替格瑞港
普拉格雷
炊格瑞洛
前体药物
品
否
是
否
生物利用度
?50%
25.5%-64%
£79%
障脉途径
达峰时何
45min
L5h
30min
2min
血族蛋白始合率
氯毗格舀:98备主要代咽物;94%
>99%
海
97朋造8%
代渊途径
肝
肝
肾68%;肝27%
g%;肝35%
半衰期-母药
6-1那
< 5 min
3-6nnin
半衰期-活性代朔产物
30min
8-1Zh
^0-60min
NA
结合位点
结合棉定性
ADP-结合位点
登构结合莅点
ADP-结合位点
NA
可逆
小句逆
可逆
不可逆
起效时间
30m in
30min
2rnin
5-10J
7*10d
GOmin
给药频次
qd
bid
qd
静味
CYP代谢前药物相互作用
CYPZC19
CYP3A
无
无
荆量调整肝功能受损
无需调整
重度肝损禁用
NA
NA
利量调整-肾功能受损
_无需调整1
无需调整
无需调整
NA
岂梯中的琵需莓# 白:t nt^mjtkinijl Expert Cunsen-sus cn Switching 牌忒也]P2V1J Receptor Inhfciting Theriipips 咨钓品说困打
3. GP Ilb/IIIa 抑制剂
代表药物: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
作用机制:GP Ilb/ma是血小板表面的受体,主要介导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和玻璃粘连蛋白与血小板的结合,从而使血小板发生交联,引起血小板聚集。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可目标性阻断这一过程,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
替罗非班、依替巴肽作用时间较短,其血小板抑制作用在给药后可持续2~4 h。阿昔单抗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对于无其他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需在术前48 h停药。
4. PDE抑制剂
代表药物:西洛他唑、双嘧达莫。
作用机制:环磷酸腺昔(cAMP)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第二信使,在血小板聚集中发挥重要作用。cAMP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PDE水解cAMP,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抑制PDE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西洛他唑、双嘧达莫可通过此途径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由于此类药物同时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低血压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
三、纤溶药物
纤溶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降解血栓的主要成分纤维蛋白,促进血栓的裂解并达到开通血管的目的。目前根据药物发现的时间和药物特点,纤溶药物主要分为3类。
•第一代纤溶药物:尿激酶、链激酶。
•第二代纤溶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重组人尿激酶原
(rhPro-UK)
•第三代纤溶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
1. 第一代纤溶药物
代表药物:尿激酶、链激酶。
作用特点:这类药物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可出现全身纤溶激活状态,增加出血风险。链激酶具有一定抗原性,部分患者输注链激酶时出现过敏反应。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2. 第二代纤溶药物
代表药物:t-PA、scu-PA、rhPro-UK。
作用特点:t-PA对纤维蛋白具有特异性亲和力,故可选择性激活血凝块中的纤溶酶原,具有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同时不引起全身纤溶激活状态;scu-PA同时具有酶原和酶的双重性,其诱导的溶栓同样具有相对血栓的专一性。二者无抗原性,过敏反应较少;rhPro-UK具有溶栓作用强、出血风险小、再通率高等优点,目前较多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紧急溶栓治疗。
3. 第三代纤溶药物
代表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
作用特点:替奈普酶对纤维蛋白特异性较t-PA强,拮抗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l(PAI-l)的能力较t-PA强。瑞替普酶是目前国内临床用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血管再通率高,临床应用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