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听听那冷雨》课堂镜头(多篇).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182170 上传时间:2025-04-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听那冷雨》课堂镜头(多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听听那冷雨》课堂镜头(多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何是“那〞而不是“这〞?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张善存 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 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 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 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古老的大陆,既有地域的遥远,又含时间的遥远。“这〞字无法涵盖双层含义。 师:从字义分析,很有眼光。你所谓“地域的遥远〞指什么呢?“时间的遥远〞又指什么? 生2:地域的遥远不仅表现在从台北联想到“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还有在美国丹佛山上的景象。“时间的遥远〞有“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的听雨情景,更有宋代的文化景象,直追太初远古时代。 师:二十多年前就算不得遥远了吧?那么,这两层意思还有不同的表述吗? 生3:还有回忆中“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以及“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师:时空的双重“遥远〞意味着什么呢? 生3:应该是在说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经历漫长的漂泊后的生命体验。 师:不错。人生有多长,“遥远〞就有多远。那么文中作者就没有写“这〞吗? 生4:写了。一开篇作者就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接着以丰富的叠词描摹出一幅台湾特有的三月雨景,春寒料峭中透露着忧郁。 师:典型的触景生情,既是点题之笔,又能唤醒读者缠绵的感觉,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同学们读一读,能感觉出来吗? 生5:作者还说“天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也是写“这〞的。 师:嗯,但是读这几句话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过渡的意味了,由“这〞开始向“那〞不露痕迹地转换,然后由此进入“那〞的丰富深沉、诗意磅礴的联想。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篇散文,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 师:作者的思绪就这样沿着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漶漫开来,以“那〞指引,文中还有哪些直接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品读一下“那〞字句。 生1: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 生2: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生3: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生4:那天下或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 …… 师:——太丰富了!除了以“那冷雨〞作意象反复强调,作者又用了许多“那〞字句作牵引,串联起一幅幅瑰丽、诗意的景致,营造出动人心魄的听雨意境,传达出了怎样的情? 生:饱含忧伤、哀痛的浓浓乡愁,对大陆故土缠缠绵绵的怀念。 生:还有对古老文化执着的热爱,还有茫然无望的惆惆怅怅、凄凄迷迷的忧郁。 师:哦,你们学得真快,叠词都用上了。不错,作者的思绪驰骋古今,天马行空,但始终都被这些情愫之“神〞牵引着,延伸着,舒展着。他又是怎样收住思绪的奔马回到眼前“这里〞的呢? 生:“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说明已回到眼前。 生:“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自我补偿吧。〞与开篇“四分之一的世纪〞相应,又回到了自身。 师:是的,结尾部分作者从“听雨〞的联想和想象中回到了眼前,由“那〞回到了“这〞。 放得开收得拢,才是大家手笔。“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作者最后用这三个短句来结束全篇,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的是梦碎难圆、此“梦〞绵绵无绝期的心痛。 生2:表达的是年复一年梦回神游,既无法实现又挥之不去的“望乡〞幽梦。 师:是啊,这就是“乡愁〞的不同意味,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文化的乡愁才是更高层次的心理认同。 这里,余光中先生将一生的情愫修养全部融进了那时那地那景那情之中,“听听那冷雨〞是“那人〞把整个生命用耳朵听了出来,我们怎能不用心倾听?! “灰美人〞与“灰蝴蝶〞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吴国林 读完《听听那冷雨》,我让同学思索:这篇散文特别表现“冷〞,但是“冷〞是一种感觉,文章是通过什么来渲染这种“冷〞的? 生:通过色彩来渲染。 师:那文章的主色调是什么? 生:黑与白。 师:这是冷色调。请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生:“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师:还有一个介于黑与白之间的色调—— 生:那是灰。 师:对。文中有两个“灰〞的意象很美,是哪两个? 生:一个是“灰美人〞。——“‘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生:还有一个是“灰蝴蝶〞。——“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师:“灰美人〞是指什么? 生:“灰美人〞是乌云。 〔同学笑。〕 师:你说得很对。作者生动形象地把“乌云〞比喻为“灰美人〞,一改往日人们对乌云那凶恶的形象,而是说成温柔的灰美人。 师:那“她冰冰的纤手〞又指什么呀? 生:那是雨啊。雨打在瓦上,仿佛是在演奏音乐。 师:是啊,雨声多美:“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师:“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三组叠字传神地表达出雨水在瓦上发出的情态,掷地有声;以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词句表现雨的声响,让读者仿佛声犹在耳。 作者接着以“谁的千指百指〞、“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这样形象化文字将乌云比作“温柔的灰美人〞,黑灰色鳞鳞千瓣的瓦在作者笔下成为了“无数的黑键啊灰键〞,让人持续陶醉在雨的交响里。 优美的文字,丰富的联想营造出的一幅美丽、流动的画卷并流淌着浑如天籁的音乐,让读她的人思接千载,如临其境,精神为之震撼,心灵为之感动! 生:灰美人不但人美,而且演奏的音乐也美,老师分析得更美啊。 〔同学又笑了。〕 师:是啊,灰美人是美,那灰蝴蝶也美啊。 生:老师,灰蝴蝶是指瓦片。 师:是呀,刚刚我们说了,雨声很美。其实只有打在瓦片上的雨声才是最美。 生:惋惜灰蝴蝶飞走了。美好的雨声也听不到了。 师:灰美人是美好的,灰蝴蝶也是美好的。但是灰美人的纤手并不能抓住美丽的灰蝴蝶。这两个美好的东西只存于作者的记忆中了。作者在文中表现的雨声是“美〞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冷〞的,引发的感情却是“悲〞的。文中到处表现出来的美,却时时引发人们的悲。美的东西为什么能引发人们悲的情感? 生:老师,美的东西早已不在眼前了,已经“飞〞走了,于是“悲〞从中而来。 师:可以这样理解。下面大家看一下PPT上的资料,来进一步理解“悲〞与“美〞的关系。 PPT1: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显示无余。——韩少功《我心归去,》 PPT2:美的最高形式是悲。——川端康成 师:可是,同学们,作者悲的是什么呢?大家在文能找到答案吗? 生:老师,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从中我们可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同学们,在阅读《听听那冷雨》过程中,我们从感觉的“冷〞,说到色彩的“灰〞,再从景色的“美〞,说到情感的“悲〞,从虚到实,又从实到虚,完成了一趟美的旅程。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表现的是思乡之愁,但是他却通过优美的文字,美丽的景色来表现这种乡愁。这样,文章写得越美,抒发内心的情感就越悲。这种悲是对故土的思念,更是对祖国文化的思念。 以“诗〞悟读诗化散文的“美感〞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沈坤林王军 《听听那冷雨》是诗化散文,写得美,同学却往往找不到欣赏美的抓手。 在引领同学整体把握文脉之后,课堂聚焦于文中“听雨〞部分。 师:第5段说,“听雨,只要不是石惊天破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下面几段中是怎样写出这种“美感〞的? 生: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清脆可听。 生:王禹偁的瓦屋听雨很美。 生: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美感很强。 生:把雨比喻成温柔的灰美人,听雨好像听她弹琴…… 师:刚刚大家说到的,集中在6、7小节,这是写大陆听雨、岛上回味的感觉。老师在备课时把听雨的这种美感,改成了一首小诗。 投影: 大陆听雨 铿铿,铿铿 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远远,近近 轻轻重重轻轻 股股,股股 潺潺泻下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 冰冰的纤手 拂弄 千指万指 按摩 古老的音乐 属于中国 师:请大家再细细读读原文,看看这种“美感〞后面透露出诗人哪些更细腻的情感。 〔生读〕 生:这种美感,表面上只是写韵律清脆可听,其实是通过写王禹偁的瓦屋听雨,写出了文人的雅趣,诗人非常羡慕。 生:诗人把雨下在屋上说成是听灰美人弹琴,写听雨听出了一种柔美,一种安慰。 师:诗人这时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生:这是他在离开大陆后对大陆、祖国历史上文人听雨的回味。 生:他内心有一种向往感,在岛上回味可以慰藉自己的灵魂。 生:其实,写想到蒋捷的听雨,说是“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其实在他心里,也是一种凄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余光中是有文化底蕴的诗人。 师:这是写诗人“大陆听雨,岛上回味〞的美感,那么,他在岛上听雨又有怎样的“美感〞呢?请反复朗诵,能否像老师那样写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这种“美感〞的心得? 〔生自学,自写,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刚刚展示小诗的同学真的是读进去了,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是昨天隔壁班同学写的,我略作修改,请大家看看写得如何。 投影: 岛上听雨 春绵绵 秋潇潇 冷冷 记忆的彼端敲起 江南 桥上,船上 满地是江湖 四川 秋田,蛙塘 肥了嘉陵 湿了布谷哇哇 瓦翩翩 蝶纷纷 黑白的默片 听听那冷雨 师:这首诗确实写得很美,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余光中的情感。老师的问题是:这首诗再美,还是代替不了余光中原文特有的语言魅力,请回到原文再读,看看原文在表情达意上有怎样独特的意味。 〔生再读〕 生:他在整个听雨的过程中,都把听雨与听音乐联系起来,用了不少比喻,说是听各种各样的乐器,给人感觉丰富,不单调。 生:写诗讲用意象,这里意象很多,给人目不暇接之感。 生:用了一些排比性的句子,如“雨是……雨是……雨是……〞从不同角度来写听雨的感觉,感觉千头万绪,但又有节奏感。 生:还有“雨是……瓦是……瓦是……〞感觉雨和瓦是分不开的,这样能更好地表达对“古屋不再〞的痛楚。 生:这种痛楚最集中又形象地表现在哪一句? 生:“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来蝴蝶纷纷飞走〞,表达痛楚,却也写得很美,用了比喻,拟人,还有叠词,让人觉得很美,美得让人忧伤,美得让人依恋。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一句。 师:为什么? 生:中间应该用标点的地方却没有用,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雨下得连绵不断。 师:别的同学对这个句子还有怎样的感觉? 生:除了时间上的连绵不断,还有地域上的铺天盖地。 生:顺便也把作者在大陆上生活过的地方都写到了,表面上写雨,实际上写自己对大陆生活的回忆。 生:回忆的时候好像放电影快镜头一样,一个接一个,说明心中的向往很急迫。 师:我们生活中有某种情绪的时候有类似的表达吗? 生: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别扭,但同时也给我们一种冲击力,我有时做作业做烦了的时候,就想,我不要做数学不要做物理不要做化学不要做同步练不要做模拟练不要做……我不要做,我烦死了…… 师:当然余光中表达在岛上听雨回忆大陆的情绪,表达回乡的情结,更给人一种诗化的美感,如果我们把这个长句加上应有的标点符号,或者干脆排列成诗行,再读读看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少了种急迫。 生:我觉得情绪的意脉断了。 生:我觉得太悠悠然了,诗人在岛上回忆是固然是美好的,却也是痛楚的。 师:有没有同学还能读出点别的意味? 生:我觉得加了标点,也很有味道,缓缓地,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诗人在大陆生活的情景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我们似乎看到他想着想着,眼泪便要淌下来了,这也能表现诗人绵绵的情丝。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那就不是余光中了。 师:是啊,情感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而余光中选择这样独特的方式。综合前面同学提到的,我们感觉到余光中的散文,其魅力在于,意象密集,心中似有千头万绪;句式参差,伸缩自如,给读者以激烈的美感。 窗外在喊谁 浙江永嘉中学郑建周 当我们在赏析课文第5段时,一个同学发问: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雨在喊‘谁’?〞 我说:“你认为呢?〞 “我猜是大陆。十年前,中国好像发生了大跃进、文革等事件,这不刚好是所谓的‘鬼雨’吗?〞 我说:“你的联想能力不错,但如果是这样的话……〞 “老师,我觉得是前一句的‘他’,因为前一句说到‘他’的迷失。如果是大陆的话,应该用另一个——‘她’!〞 我说:“这个‘他’是谁?〞 “是作者自己。〞 我说:“大家都同意吗?〞 “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我’,或承接前句用‘他’,而用了‘谁’?〞 我觉得这个提问已经有点意思了,就让大家边读边思边谈感受。 “作者好像是在镜子里看自己,所以多处用了第三人称‘他’,这里的‘谁〞是指‘他’,‘谁’比‘他’更显得冷漠。〞 我追问:“仅仅是更冷漠吗?〞 “让人感觉很遥远,让人体会到作为游子的‘他’在孤岛的迷离无依。〞 “作者在文中一直把自己处理成第三人称‘他’,‘他’变成‘谁’很妙,让人顿生‘冷冷’之感,和‘冷雨’也很相配。〞 “应该说和‘那冷雨’很相配,一个‘那’字,既凄楚又凄迷,最能说明游子的特别心境。〞〔同学鼓掌〕 我准备就此打住。但还有同学示意要发言。 “我认为这个‘谁’不是余光中,是指他早夭的儿子。〞 全班不禁为之一震。他持续说道: “‘十年前’是指1963年,那一年他的儿子诞生仅仅三天就夭折。他为此还写了篇文章《鬼雨》,前句中的‘鬼雨’就是说这个。〞 我夸赞他阅读面宽广并征询其他同学的看法。 “我觉得既指作者,也指他早亡的儿子,也指像‘他’一样的游子,还可以指游子似的孤岛以及受伤的大陆母亲。因不确定,所以作者用了‘谁’。〞〔同学鼓掌〕 我也不禁为之动容:“实在出色!那这样能造成一种什么效果呢?〞 “这样就更加浓了作者孤岛乡愁所含的凄迷意境。〞 至此,同学的思维更进一步地被激活了。 “这种凄迷的意境,从‘喊’字上更能说明。‘喊’得很奇诡。〞 “之所以用‘喊’,是因为很多难以说清的灵魂的迷失。〞 “‘冷雨’似乎都很凄柔,到这里突然变成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就变得凄厉了,所以用‘喊’。〞 “用凄厉的声音才干喊出凄迷的效果,才干喊出游子迷失的心境以及乡愁的重量。〞 大家不禁鼓掌。我对文章诗性语言做了一个小结,准备进入下一环节。但仍然有同学示意要提问。 “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感觉这里的‘窗外’似乎换成‘路上’才对?〞 大家又一惊。我示意他说理由。 “作者是从‘金门街’到‘厦门街’,再到结尾的‘巷子底’,这说明作者一直是在路上。〞 有同学觉得有理,不住点头。但很快就遭到一批同学的“围攻〞。 “‘迷宫式的长巷短巷’,因为是‘迷宫式’,所以‘窗外’这些内容都是作者的主观‘臆想’,并非是作者路上的实景。〞 “我发觉文章‘迷’字好多,作者似乎走在梦境,而不是走在路上,路上只不过是个托辞而已。〞 “他在‘梦游’,一下子窗外、屋瓦,一下子孤岛、大陆,一下子古代、现在。〞 大家大笑。同学的思维在持续“涌动〞: “其实文章是一个个‘窗口’连接而成,这里只不过是一扇‘实窗’罢了,其他抽象的‘窗口’到处都是。〞 “那不如说是一个个镜头,作者好像是在放电影,一排排凄美的镜头。〞 我也被感染:“都对,实在是‘窗口’或‘镜头’的艺术。那么这些窗口或镜头的共同灵魂是什么呢?〞 “每一个窗口里都下着凄冷的雨。〞 “从古下到今,从大陆下到孤岛,下得都是文化雨文化魂,一阵阵一滴滴。〞 “所以,作者感觉是一个灵魂在招着另一个灵魂。因为是‘招魂’,是招纷繁的民族文化魂,所以用了‘谁’,整个氛围奇诡、凄迷。〞 我突然发觉同学问答圆融,课文诗意盎然。    为什么是“黑白片〞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富中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富有诗性气质,被称为“缪斯的延长〞。在领会了《听听那冷雨》诗意语言的魅力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观看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并阅读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 卑劣的手法》〔统一印发给同学〕。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同学探究《听听那冷雨》的主旨。    师:大家看完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了吗? 生:看完了。   师: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让你们看这些吗?   生:想让我们了解《听听那冷雨》文章的写作背景。   师:对。这部纪录片《中国》,当时中国人还看不到,直到2004年才以学术交流的名义在北京电影学院展映。〔同学惊讶〕从《听听那冷雨》中可知,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看过,看到魂牵梦萦的大陆。 文中第一段:“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大家理解“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是指什么? 生: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师:大家看了之后有怎样的“感觉〞? 生1:我认为安东尼奥尼用心并不“恶毒〞,手法也并不“卑劣〞。纪录片《中国》是向世界客观、真实再现“文革〞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然,政治运动的疯狂,人民所受的鼓动,以及带来的贫穷、落后、痛苦也清楚可见。〔大家鼓掌〕 生2:我也有余光中先生的“黑白片〞的感觉,灰色、单调,给人凄凉、压抑的感觉。正如课文第一段余光中先生所说:“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师:是呀,黑白片是灰色、单调,给人凄凉、压抑的感觉。 为什么是“黑白片〞,而不是彩色片,历史不是丰富多彩的吗?余光中先生曾在2008年 “余光中与二十世纪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作了说明:“台湾雨季长,大雨小雨下个不停,雨季无色彩,灰扑扑的,像灰美人来了,所以是黑白片。当时两岸阻隔,无法交流,无法知道大陆的状况。况且当时大陆正在闹‘文革’,我们怕‘文革’来到台湾,担惊受怕的,心情抑郁,所以又是黑白片。那时有个外国记者安东尼奥尼拍中国片,是关于中国农民、中国山水的,看到这些景象后,我们心里的失落是双重的。母亲去世了,大陆我又回不去了,过去的那些好朋友也已经不见了。台北是长高了,故乡却失落了,亲人却失落了,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文化却失落了。心灰意冷,看什么都是灰色的,故而用了黑白片。〞 这“黑白片〞,课文第十一段最后还有:“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余光中先生通过“黑白片〞表达怎样的感情? 生:《诗经》代表中国古代文化,是不是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失落的怀念与找寻? 师:正是。1974年台湾蒋经国先生在搞“十大经济建设〞,南北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苏澳港、北回铁路、铁路电气化、大钢厂、大造船厂、石油化学和核能发电等10项建设,“古屋不再〞,被公寓高楼取代,雨下水泥屋顶,“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文化失落,工业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摧残,表现出作者深深的担忧。 所以,我们不能将余光中先生简化为“乡愁诗人〞。 标点的文字气质 浙江省温州中学 郑可菜   散文写作中,作者往往是情发乎衷,字尽言未尽。教学中有意识地留意言语形式的另一种存在——标点,观照标点的文字气质,便多了一个观照文本的视角,更能深入文本。 《听听那冷雨》授课时,同学理解体悟余光中家园、文化恋慕的情怀时,老师提醒同学注意形式方面表达。 生:文章的标点运用很奇怪,“杏花。春雨。江南。〞句,这三个词不用顿号反而用句号,“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求的唇上舔舔那冷雨〞应该用标点却不用。这是为什么呢? 师:很细心,发现文章标点运用的不同平常。这个问题很有嚼头,我们无妨来细究一下,大家先找找文中这样的句子,看看有哪些句子句法简洁,哪些浑成,哪些句子该用不用、不该用却偏用上标点的。 同学找出比较典型的句子: 1.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求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 3.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4.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5.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同学读句子,读句1下气不接下气不流畅。〕 师:我们以句1为例,大家试着给句1加上标点,再去读一读会有怎样的感受,想一想没有标点是怎样的感受,再来解决为什么不加标点这个问题。 a.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求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b.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求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生:不加标点的原句更能体现这段形容的江南的雨“绵绵〞和“潇潇〞,淅淅沥沥连绵不绝的样子。 生:这是作者在日式古屋里听雨时,联想大陆的雨,不加标点最能体现此时联想翩翩,委婉地传达出一个余光中漂泊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到位,标点也可以达意。在这个句子的开头有“回忆江南的雨〞,重在“回忆〞,不加标点,更利于表现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师:我们再来看看不该加却加了标点的典型的句3。这六个字出处在元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a.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风入松》〕 b.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生:词里“杏花春雨江南〞简单排列三个名词,应该和所有的名词排列句一样,为是勾勒出一幅有意境画面。 师:体会一下是怎么的画面的呢? 生:应该是深邃,韵味隽永的江南春景。 师:余光中化用了元人的词,并将三个物象分列开来,作了悠长的停顿,意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这样更能表现江南特有景象:芳香的杏花、迷濛的春雨。 生:可以囊括了故土的山川风物、古典的诗词意象,停顿里面可以揉进自己的人生感喟、思乡羁愁、历史沧桑,才干引出后面一句“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意在说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 生:顿开显得低回委婉,绵长凄清,沉郁缠绵。 师:甚至还有一种一唱三叹、余意绕梁、幽远深长的况味。 师〔小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它有文字的气质,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要“语言〞——表情、情感、动作。我们亲近标点更能领受余光中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这些有意味的形式衬在常用的文字背景上,更显出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有一种含蓄蕴藉幽幽怨怨的美。 师:从这些看似随意运用或不运用的标点这个角度来我们一起理解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点。 生:比较随意,比较大气。 生:应该是比较自由、诗意。 师:余光中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也是其“诗歌化语言〞的典型表现,这也余光中对他认为的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质料〞和“密度〞的自觉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