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高龄女性低生育与高非整倍体胚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高龄女性面临低妊娠率、低活产率、高流产率和高畸形儿率等风 险,主要与女性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导致的非整倍体率增加相关,减 数分裂过程染色体不分离、提前分离或反向分离等是导致卵母细胞染色体 异常的主要原因,分子机制上认为其与染色体臂及着丝粒区域的内聚蛋白 复合物相关。由于目前的治疗措施有限,因此根本上应提倡女性尽早生育, 特别是有指征的高龄女性尽早实施有效的助孕治疗,但改善其卵母细胞质 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高龄;非整倍体;减数分裂
随着女性生育年龄逐年推迟,高龄女性有生育要求的比例逐年增多,从 28年到2011年,全球>40岁女性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transfer, IVF-E治疗的比例由 20.8% 增长至24.0%,其中亚洲人比例最高,约36.4%[1-2]。随着我国二胎政 策的放开,越来越多高龄女性有生育需求,即使借助技术不断提高的 IVF-ET助孕,仍面临着低妊娠率、低活产率、高流产率、高畸形儿发生 率的风险。本文就高龄妇女的妊娠结局、高龄胚胎异常及应对措施目前的 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一、高龄女性与妊娠结局 美国生殖医学会指出,女性生育力从32岁开始下降,37岁急速下降, 婚后无子女的比例随女性年龄增加而升高:25~34组、35~39岁组和40 岁及以上组自然状态(未经治疗)者无子女比例依次为24%、30%和 64%[3],提示随着年龄增大,不能生育的比例逐渐升高。即使应用IVF或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技术助 孕,妊娠结局也不尽人意。在35~37岁、38~40岁、41~42岁 和>42 岁的女性中,分别需要取5、7、10和20个卵母细胞才能找 到至少一个整倍体胚胎[4]; 38~39岁组、40~41岁组、42~43岁组 和44岁及以上组的活产率分别为22.2%、13.5%、6.4%和1.2%[5], 以上研究均提示高龄女性妊娠结局差的现状。
高龄女性妊娠结局差的原因复杂多样,例如随年龄增长,卵巢功能减退[6]、 黄体功能不足[7]、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8]等均可能影响妊娠及其结局, 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卵子发育的遗传学异常导致非整倍体胚胎增加 是高龄女性生育障碍的最主要原因[9-10]。
二、高龄与非整倍体胚胎
Pylyp等[10]对1 0例早期妊娠流产物(包括自然妊娠与通过ICSI 妊娠者)进行核型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发生胚胎染色体异常率越高,尤 其在>40岁高龄组,与生育年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沈鉴东等[11]也 证实了年龄是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 Gruhn等[12]发现人类 的自然生育能力和年龄关系遵循倒U型曲线关系,相对应卵母细胞非整 倍性和年龄呈U型曲线关系,即:年龄过大或过小的女性卵母细胞的非 整倍体率均升高,并且提示年龄主要通过影响减数分裂过程影响卵子质量。 卵母细胞非整体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错误的分裂形式有三 种:①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nondisjunction);② 姐妹染色单体提前分 离(pre-division;③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反向分离(reverse segregation):是目前新发现的一种错误分裂形式[11],其机制主要是 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凝聚力与纺锤体牵引向两极 分离的极性不同,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别牵引至细胞两极,则受精后形 成二倍体的合子,若同时牵引至细胞的一极,则合子为该条染色体的单体 或三体[13]。
减数分裂错误主要发生于>35岁的女性[14],分子水平研究发现,在染 色体臂及着丝粒区域有一种内聚蛋白复合物[12],在分裂间期有序的将姐 妹染色单体凝聚在一起,在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内聚蛋白复合物逐渐从染 色体臂上解离下来,以便姐妹染色单体正确分离;由于女性的减数分裂始 于胚胎时期的卵原细胞,出生前停滞在减数分裂的前期,直到青春期再次 开始,故内聚蛋白在胎儿时期已经结合在染色体臂及着丝粒区域,其作用 是维持到成年后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
随年龄增长内聚蛋白的凝聚力逐渐耗竭,导致染色体凝聚不稳定及纺锤体 结构紊乱,影响染色体的正常分离。Perkins等[15]通过诱导果蝇卵母 细胞氧化应激,发现老化后的卵母细胞由于染色体间内聚力过早消失容易 分裂错误,猜测随年龄增长卵母细胞内聚蛋白至少部分是由氧化损伤引起 的。Cheng等[16]发现卵母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pH逐渐升高,推测 pH升高破坏蛋白质间的亲和力,引起内聚力下降导致非整体胚胎形成增 加,并通过体外碱化小鼠幼卵母细胞发现pH的增加使导致内聚力相关的 姐妹染色体着丝点间距离增大,从而得以验证。此外,随年龄增长的内聚 蛋白分裂酶活性增加、SAC蛋白的着丝点定位减少与内聚力下降可能存在 一定的联系[17]。
高龄女性的卵母细胞非整倍体率高达70%,男性仅有1%~8% 的精子发 生非整倍体异常[12],有研究分析男性年龄对胚胎非整体的影响,结果表 明男性年龄增长至50岁以上同样会导致胚胎非整倍体率增加,由于寻求 生育帮助的50岁及以上男性人群少见,故在生育年龄夫妇中,女性卵子 导致的胚胎遗传学异常的因素仍占主要部分[18]。
三、高龄女性生育的应对策略
针对高龄女性妊娠结局欠佳,目前临床通常使用过氧化氢酶类,辅酶Q10、 白藜芦醇、维生素E、褪黑素等抗氧化剂药物,主要通过阻断氧化过程或 清除自由基来降低活性氧的水平,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卵母细胞质量 [19];例如辅酶Q10是线粒体膜上一种脂溶性辅酶,通过抑制脂质、蛋 白质的过氧化及DNA的氧化,清除卵泡内的自由基,增加卵巢的抗氧化 能力,改善卵巢功能[20],虽然大部分动物实验表明添加抗氧化剂后卵母 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改善[21],然而抗氧化剂只是通过改善线粒体的功 能间接发挥作用,并不直接作用于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对于降低卵 母细胞非整倍体率作用有限。
胚胎移植前非整倍体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testing for aneuploidies, PGT-A )通常是对移植前囊胚滋养细胞进行遗传学非整倍 体的筛查,选取整倍体囊胚移植,Rubio等[22]发现>38岁高龄人群 通过PGT-A技术活产率明显升高,流产率显著降低,表明PGT-A技术 应用于高龄人群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但目前并不支持高龄人群常规应用 PGA-T技术,中华医学会专家共识提出PGT-A的临床意义现阶段存在 质疑,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嵌合型的存在、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移植胚胎 的选择标准等,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故在用于38岁及以上高龄者 时,建议行PGT-A前,夫妇需至少接受一次的遗传咨询,充分了解风险, 自愿选择。由于PGT-A技术仅是选取整倍体胚胎进行移植,并不降低高 龄女性产生非整倍体卵细胞的概率,故对高龄总体妊娠率无明显改善,仅 在降低流产率和活产儿畸形率方面有效。
针对高龄人群的不良妊娠结局策略众所纷纭[23],例如胚胎冷冻是生育力 保存的主要方法,但仅局限于与同一异性的胚胎,存在诸多伦理、法律道 德问题,卵母细胞的低温保存结果不尽人意,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治疗 恶性肿瘤为初衷的提出染色体治疗的分子策略,在动物模型和人离体细胞 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实验,能否适用于纠正非整倍体生殖细胞和胚胎值得深 思。
综上所述,高龄女性妊娠结局差的根本原因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导致 非整倍体率增加,而目前应用的药物及技术治疗效果局限,目前没有有效 的方案改善高龄女性卵子的染色体异常的概率,故提高女性生育力根本的 措施为提倡早生育,呼吁不孕女性尽早实施更有效的助孕治疗,也寄希望 于今后通过技术的发展,改善高龄卵母细胞质量的研究有所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