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仓库货物养护知识
一、商品养护概述
商品养护是指商品在储存过程中所进行的保养和维护。从广义上说,商品从离开生产领域而未进入消费领域之前这段时间的保养与维护工作,都称为商品养护。
商品养护的基本任务就是面向库存商品,依据库存数量多少、发生质量变化速度、危害程度、季节变化,按轻重缓急分别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使货物质量不变,以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商品损失,降低保管损耗。
二、 商品质量及变化类型
〔一〕 商品质量的概念
商品质量是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尺度,这个尺度是人们在施行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我国国家标准GB6583—1986中对质量的定义是: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必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我国商品学界一般认为,商品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具有满足明确和隐含必需要的能力的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狭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具有满足明确和隐含必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广义的商品质量包括狭义的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两方面的内容。
〔二〕商品质量变化类型
1、物理变化
商品的物理变化是指只改变物质本身的外部形态,而不改变其本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并且可以反复进行改变的想象。如:挥发、熔化、溶化、渗漏、串味、沾污、干裂、沉淀。
2、机械变化
机械变化是指商品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心态、弹性的改变以及商品外观的变化,如破碎、变形、划伤等,其结果也会是商品质量变低,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如玻璃、陶瓷制品、搪瓷制品、铝制品、橡胶皮革制品、塑料、粉状商品等的破碎、变形、脱落、划伤以及邢台、弹性、外观的变化。
3、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不仅改变物质的外观形态,也改变物质的本质,并生成新物质。商品发生化学变化,即商品质变的过程,严重时使商品失去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中常见的化学变化有氧化、化合、分解、聚合、老化、风化、燃烧与爆炸等。
4、生理生化变化
生理生化变化是指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为了维持其生命活动,其自身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呼吸作用、胚胎发育、发芽、后熟作用等。
5、生物学变化
生物学变化是指商品在外界有害生物作用下受到破坏的现象。如虫蛀、鼠咬、霉腐等。
三、影响库存商品质量变化的因素
〔一〕 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内因
商品在物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商品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内因。它不仅影响着商品的质量变化形势,也影响着质量变化速度。 这些内因包括化学成分、结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机械及公益性质等。
〔二〕 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外因
1、空气中的氧气
空气中约含有21%左右的氧气。氧气非常活泼,能和许多商品发生反应并对商品质量变化影响很大。如氧气可以加速金属商品锈蚀;氧气是好气性微生物活动的必备条件,易使有机体商品发生霉腐;氧气是害虫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仓库害虫发育的必要条件;氧气是助燃剂,不利于危险品的安全储存;在油脂的酸败、鲜活商品的分解、变质中,氧气都是积极参加者。因此,在养护中,关于受氧气影响比较大的商品,要采用各种方法如浸泡、密封、充氮等隔绝氧气。
2、日光
日光中含有紫外线、红外线等,它对商品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日光能够加速受潮商品的水分蒸发,杀死杀伤微生物和商品害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的保护;但是另一方面,某些商品在日光的直接照耀下,又会发生质量变化。如日光能使酒类浑浊、油脂加速酸败、橡胶塑料制品迅速老化、纸张发黄变脆、色布退色、药品变质、相机胶卷感光等。因此,要依据各种不同商品的特性,注意避免或减少日光的照耀。
3、微生物
微生物是商品霉腐的前提条件。微生物将商品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有机酸等物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加以汲取利用,从而使商品受到破坏、变质、丧失其使用价值。常见危害商品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腐败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特别是霉菌,它是引起绝大部分日用工业品、纺织品和食品霉变的主要根源,对纤维素、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微生物的活动,必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没有水分,它是无法生活下去的;没有适宜的温度,它也是不能生长繁殖的。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依据商品的含水量状况,采用不同的温湿度调节措施,防止微生物生长,以利商品储存。
4、仓库害虫
害虫在仓库里,不仅蛀食动植物性商品和包装,有些害虫还能危害塑料、化纤等化工合成商品。此外,白蚁还会蛀蚀仓库建筑物和纤维质商品。害虫在危害商品过程中,不仅破坏商品的组织结构,使商品发生破碎和孔洞,外观形态受损,而且在生活过程中,吐丝结茧,排泄各种代谢废物玷污商品,影响商品的质量和外观。
商品如受害虫危害,一般损失都相当严重。害虫能适应恶劣环境,一般能耐热、耐寒、耐饥,并具有一定的抗药性;繁殖力强,繁殖期长,产卵量多,有的一年可繁殖几代;食性广杂,具有杂食性。所以,一经发生虫害,就会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5、空气温度
气温是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温度能直接影响物质微粒的运动速度:一般商品在常温或常温以下,都比较稳定;高温能够促进商品的挥发、渗漏、熔化等物理变化及各种化学变化;而低温又容易引起某些商品的冻结、沉淀等变化;温度忽高忽低,会影响到商品质量的稳定性。此外,温度适宜时会给微生物和仓库害虫的生长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商品腐败变质和虫蛀。因此,控制和调节仓储商品的温度是商品养护的重要工作内容夕一。
6、空气湿度
空气的干湿程度称为空气湿度。空气湿度的改变,能引起商品的含水量、化学成分、外形或体态结构等的变化。湿度下降,将使商品因放出水分而降低含水量,减轻重量。如水果、蔬菜、肥皂等会发生萎蔫或干缩变形,纸张、皮革制品等失水过多,会发生干裂或脆损;湿度增高,商品含水量和重量相应增加,如食糖、食盐、化肥等易溶性商品结块、膨胀或进一步溶化,钢铁制品生锈,纺织品、竹木制品、卷烟等发生霉变或被虫蛀等。湿度适宜,可保持商品的正常含水量、外形或体态结构和重量。所以,在商品养护中,必需掌握各种商品的适宜湿度要求,尽量创造商品适宜的空气湿度。
7、卫生条件
卫生条件是确保商品免于变质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卫生条件不良,不仅使灰尘、油垢、垃圾、腥臭等污染商品,造成某些外观疵点和异味感染,而且还为微生物、仓库害虫等创造了活动场所。因此商品在储存过程中,一定要搞好储存环境的卫生工作,保持商品本身的卫生,防止商品之间的感染。
8、有害气体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煤气等燃料放出的烟尘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废气。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氯化氢和氮化物等气体。
商品储存在有害气体浓度大的空气中,其质量变化显然。如二氧化硫气体,溶于水能生成亚硫酸,当它碰到含水量较大的商品时,能激烈地腐蚀商品的有机物。在金属电化学腐蚀中,二氧化硫是构成腐蚀的重要介质之一,因此金属商品必需远离二氧化硫发源地。
四、商品养护的基本措施及原则
1、掌握商品的性能,适当安排储存场所
商品出生产部门转入流通领域,首先要进入储存部门。为了确保其质量不变,应依据商品的性能,选择适当的储存地点,同时要注意避免与同库储存的商品在性质上有互相抵触性,避免串味、沾染及其他影响。同时应注意养护措施与养护方法必需一致。
2、严格入库验收
商品在入库之前,通过运输、搬运、装卸、堆垛等作业,可能受到雨淋、水湿、沾污或操作不慎以及运输中震动、撞击,致使货物或包装受到损坏,通过入库验收即能及时发现,以分清责任界限。因此,对入库货物除了核对数量、规分外,还应该按比例检查其外观有无变形、变色、沾污、生霉、虫蛀、鼠咬、生锈、老化、沉淀、聚合、分解、潮解、溶化、风化、挥发、含水量过高等异状,有条件的还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
3、合理堆垛苫垫
入库商品应依据其性质、包装条件,安全要求采纳适当的堆垛方式,达到安全牢固、便于堆垛且节约仓库的目的。为了方便检查、通风、防火和库房建筑安全,应适当地留出垛距、墙距、柱距、顶距、灯距以及一定宽度的主通道和辅助通道。为了防止商品受潮和满足防汛必需要,货垛垛底应适当垫高,对怕潮商品垛底还必需要加垫隔潮层。露天货垛必需苫盖严密,达到风吹不开、雨淋不湿的要求。垛底地面应稍高,货垛网周应无杂草,并有排水沟以防积水。
4、强化仓库温湿度管理
各类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发生的质量变化,多数是由于受到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商品在储存过程中都要求有一个适宜的温湿度范围,这样就必需要掌握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并通过采用各种措施,使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得到控制与调节,创造适宜货物储存的温湿度条件以保护商品的质量不变。
5、保持在库检查
商品在储存期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质量上可能发生变化,如未能及时发现,就可能造成损失,因此必需要依据其性质、储存条件、储存时间以及季节气候变化分别确定检查周期、检查比例、检查内容,分别按期进行检查或进行巡回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异状,要扩展检查比例,并依据问题状况,及时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及时处理,防止商品受到损失。
6、展开科学实验研究
对入库储存的商品及时检验质量,展开对货物质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和采用养护措施的科学实验,是养护科研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实验数据,证实养护措施的可靠性从而指导施行,再通过储存施行的数据反馈,使养护措施的可靠性得到验证,或依据其不够处再作进一步研究改善。
8 /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