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进行分层教学数学一、学习内容精心预设 同学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存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同学,才干心中有数,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通过对同学的课前测查了解到已经有部分同学知道了圆面积公式。面对这一事实,我制定了两种教学方案:对未知计算公式的同学,如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对已知道计算公式的同学,该如何引导同学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推导、验证公式时又出现了多样性,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梯形这样的课堂教同学动活泼、各有发展,收
2、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从旁点拔与指导,使一部分同学能脱颖而出。 二、课堂提问逐步深入 教师因教的内容不同或同学差异而有层次地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积极思索。如:教学动物聚会,通过看情景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我提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让同学初步感知图的意思,提了一个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景图,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提了很多,有该用乘法解答的,也有不该用乘法解答的。于是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哪些问题能用乘法解决 ?另外,在设问中将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给学困生来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
3、优生来回答,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提问针对中下生。关于同学回答,我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你真会动脑筋!你说得真好!等富有情感的即时评价语言,在同学心里形成获得成就的快感,由此激励他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课堂作业分层制定 课堂作业的要求分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包括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凹凸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同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求作一般解答,对学优生的要求则不但要解答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制定基本题,而且制定一定数量的弹性题,全体同学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以
4、自由做弹性题。 2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一、问题化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从具有问题性的情境中引入数学教学,能优良地提升同学的数学思想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性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还是教学内容展开阶段,都可适时地引入问题情境,引导同学思索。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抛给同学一块矿石,让同学自己提炼加工,从而得到必须要的产品。例如,笔者在教学三点共圆时,笔者给同学提问:过一点,能画圆吗?能画多少个?怎样画?同学假设有所思,在纸上尝试着画圆。笔者再问:过两点能画圆吗?过三点能画吗?通过这个问题情境,让同学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从而活跃了同学的思维,发挥了同学的想
5、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同学主动发现问题,探究新知,这样才干更好地锤炼同学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同学敏锐地发现问题能力。 二、故事化情境教学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同学的这一特性,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数学史上的故事很多,笔者常常在适当的时候给同学讲解数学故事,以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无理数时,笔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数学的故事: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崇拜数,认为万物皆数,而且只分为整数和分数,这个学派十分有名气,在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派内的一个名不见经传
6、的小门徒,发现了除整数与分数之外,还存在一种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数。这等于挑战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权威,学派就极力地掩盖这个事实,严格地保守这个秘密。然而,这个事实还是被一个叫希帕苏斯的人泄露了出去,结果他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扔进了大海。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无理数。故事讲完,同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被激发了起来,于是笔者自然而然地展开了教学内容。 三、生活化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同学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首先,能使得同学在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中更容易地接受、理解新的知识,能有效地引导同学思维发散,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
7、效途径。其次,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使数学的实效性凸显,提升同学在生活中分析、应用数学的能力,提升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笔者在教学有序数对时,创设了电影院找座位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教室的所有座位按行在前,列在后的规则进行了编号,分别写上对应座次的纸条,然后将纸条随意性地分发给同学,让同学按照纸条的序号寻找座位。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同学掌握了教学知识,还让同学深入地感受到运用两个数字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加深了同学对数学实效性的熟悉。 3同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借助直观,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同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好动、好奇心强,对新
8、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鲜亮的图像、色彩明丽的实物,能集中小同学的注意力。这些直观的教学用具对同学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唤起同学的兴趣。针对同学这一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有目的地组织同学观察、操作,让他们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施行活动,产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减轻教与学的负担,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熟悉时,我为同学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有乒乓球、玻璃球、奶盒、魔方、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茶叶筒等),让同学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等活动,使同学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有了一些感性的熟悉,从而自己初步总结出形体的特征。这样就使同
9、学通过自己亲身施行,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升了学习的热情。 借助游戏,巩固兴趣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实际状况,合理地选择运用数学游戏,巩固学习兴趣,使同学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并坚持愉悦的学习情绪,能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小小百货店的情境,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看到这个小小百货店,孩子们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当中,看着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10、充分而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体验。活动后,集体讨论,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通过活动,同学不但熟悉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这一过程比较开放,且贴近生活,是同学自己生活画面的再现,因此会极大地调动同学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同学的心理素养。在游戏中学习,同学学而不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同学就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图像、动画、声音、颜色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一开始就能抓住同学的好奇心。使同学积极参加,吸
11、引同学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10的熟悉的课堂上,我制定了一组动画,屏幕上出现了数字 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孩子们求知的热情被迅速点燃。教师很自然地便把同学引入新课:10的熟悉。 4让同学喜爱学习数学 (1)体验有趣的数学。如果同学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爱上数学。在我们的世界里,在同学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著名的麦比乌斯带告诉我们: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如果有一张纸它有一条棱而且只有一个面,使得一只蚂蚁能够不越
12、过棱就可从纸上的任何一点到达其他任何一点,这有可能吗?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条纸带半扭转,再把两头贴上就行了。这是德国数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自此以后那种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麦比乌斯带。这使得一支数学的分支拓扑学得以蓬勃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许多许多的故事和历史事实,让同学体验极具趣味的数学,引导他们挚爱数学的学习,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满怀信心地参加到学习探究活动中。 (2)感受数学有价值。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必须求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爱数学。教师必须要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同学在熟悉的学习情境
13、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知识的内涵,取得较好的效果。 (3)享受数学之美。想让同学喜爱数学就应该让每位同学感受到数学很美,如同五彩缤纷的乐园,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简洁的内容美、和谐的规律美、绝妙的形式美教师要努力挖掘数学的美,渲染数学的美,帮助同学去显示数学知识的内涵美,去领会它的美,感受它的美,从而培养同学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激烈愿望。 (4)把数学学习变得容易一些。要想让同学喜爱数学就应该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想办法让同学能接受,也乐于接受。课堂上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具体的、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多一些自由的、生动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喜爱的方式表达数学现象,数学变得容易了,就有趣了,同学就喜爱了。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