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1页,婚姻重要,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和夫妻之义,因此对婚礼非常重视。礼记中对婚礼婚仪在开篇即阐明其意义:“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第2页,和婚姻家庭等有关中文,直接体现婚姻关系字有诸多从女旁,如婚、嫁、媾、娶、姻、媒、妁、姘等。,体现非正常婚或性结合者有奸、姦、嫖、娼、媟等。,其他有关婚俗,如卺、髻;
2、有关伦理、家庭、亲属关系,如家、妻、妾、嫡、庶、翁、姑、婿、媳、姒、娣、妯娌;,有关产育,如孕、妊、娠等。,表达姓氏有:姓、姜、姬等。,第3页,古代社会经历几种婚姻阶段,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认为婚姻家庭经历了五个次序相承阶段: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父权制(一夫多妻制)、专偶制。,第4页,中国文献有关记载,唐李冗独异志:“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认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日:若天遣我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
3、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列子汤问:“老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第5页,中文反应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形态,1、从“姪、姓”等字看“伙婚制”。,2、从“妻、妾、媵、姒、娣”等字看古代多妻制。,3、从“娶、妻”等字看古代抢妻风俗。,4、从“家、室、归、嫁”等字看妇女从属地位及婚俗演进。,5、从“昏”字看古时婚礼时间。,6、婚姻家庭称谓:婚姻、夫妇、父母、妯娌、姑舅(近亲结婚)、婿媳、祖孙,7、生育:身、孕、包、育、毓、娩,第6页,1、从“姪、姓”等字看“伙婚制”,伙婚制亦称“族外群婚”,它严禁了具有血缘关系兄弟姊妹之间通婚。虽然仍是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集体互
4、相结婚,但男女之间已无血缘关系。,规定男子从女子居住,死后则买回自己祖坟,所生子女归属女方,子女死后归于母族坟场。此时以母系为中心,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古代“玄鸟生商”“后稷出生”等传说就阐明了这一点。,反应在中文上重要有:姪(侄)、姓、后等。,第7页,姪,女子称兄弟子女为姪.说文女部:“姪,兄之女也.朱俊声通训定声:“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后来,男子也称兄弟子女为姪。颜氏家训风操:“案,尔雅、丧服经、左传,姪名虽通男女,并是对姑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姪.今呼为姪,于理为胜也.”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姪,谓出之子为离孙,谓姪之子为归孙。”
5、第8页,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27页:古代文献有关亲属称谓制度记载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婚姻关系遗迹。尔雅释亲记载:“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侄。”母系氏族公社实行族外婚,一种氏族可以同其他许多氏族通婚,或在两个氏族同级男女(即所谓结婚组)之间通婚,尔雅中所说就属于后一种状况。这样,因姊妹之子必离己族出嫁到对方氏族中去结婚,故曰出。因兄弟出嫁到对方氏族,与对方氏族女子所生之子由于“结婚组”规定,一定要嫁到己族中来,故曰侄。侄是至意思。(何九盈中文文化学),第9页,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6、姓之本义谓生,故古通作生,其后因生以赐姓,遂为姓氏字耳。”,第10页,2、从“妻、妾、媵、姒、娣”等字看古代多妻制,一夫多妻制是经典父父权制婚姻形式,它是在偶婚制基础上发展而来。,偶婚制有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但不专限与固定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是在双方乐意期间维持。,这一阶段正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初期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形式有两种:一为走婚,我国南方纳西族、四川普米族曾有过“阿注”婚,就是这种形式。二为对偶婚,但不限于固定交合对象,男子从女方而居,子女归女方。后期男子地位提高,就有了“掠夺婚”等形式。,第11页,永宁纳西族母系制:由于纳西族实行走访婚,因此婚龄男子在自己母系
7、亲族内没有专门住处,晚土都住在女方,假如婚龄男子回家住宿,就要受到讥笑。由于当地纳西族认为,连一种阿肖都找不到入,是最没有本领人。倘若他回家。也只能在草棚内居住,或者与年迈舅舅们住在上室。,反应多妻制中文重要有:妻、妾、媵、姒、娣等。,第12页,媵,尔雅释言:“媵,送也。”,广韵证韵:“媵,送女从嫁。”,仪礼士昏礼:“媵御餕。”郑玄注:“古者嫁女必姪娣从,谓之媵。姪,兄之子。娣,女弟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诗小雅我行其野“求尔新特。”唐孔颖达疏:“媵之名不专施妾,凡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刘熙释名:“媵,承也,承事嫡也。”,第13页,姒、
8、娣,同嫁一夫女子年长者。尔雅释亲:“娣妇谓长妇为姒妇。”释名释亲属:“少妇谓长妇曰姒。”后来弟妻称兄妻为姒,兄弟之妻亦互称为姒。洪武正韵纸韵:“姒,杜预曰:兄弟之妻相谓皆曰姒。盖妯娌相呼,自以年长少为名,年长为姒,少为娣。”,女弟,同嫁一夫女子年幼者。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郭璞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也泛指妹妹。说文女部:“娣,女弟也。”,第14页,3、从“娶、妻”等字看古代抢婚风俗,抢婚习俗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遗存或变异。经典例证见周易屯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是说一支似寇非寇马队抢来不从女子,被抢女子拼命呼喊,血泪汪汪。
9、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梁启超就易经屡言“匪寇,婚媾”推测,占代婚媾与寇无大异,以致两者易于混淆而要加以辨别(见其中国文化史第2章)。,第15页,娶、取,男子迎接女子过门成亲为娶。说文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段玉裁注:“取彼之女,为我之妇也。”,娶,古作取。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史记吴起传:“吴起取齐女为妻。”,取,本义指古代战争中杀死或俘虏敌人后,割取其左耳认为凭证。,据刘师培等研究,这就是远古时期抢劫、掠夺婚姻之见证,劫掠必于昏时乘人之不备,故娶妇可曰取。,第16页,妻,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
10、妻职也。”广雅、广韵均释“妻,齐也。”他们所释“妻”含义是很可嘉。但甲骨文字反应现象却并非如此。,甲骨文字典:“上古有掳,掠,妇女认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应。后世认为女性配偶之称。”,第17页,魏晋后来,我国爨族仍实行劫夺婚制度。清人曹树翘滇南杂志:“将嫁女三日前,(女家)执斧入山伐带叶松,于门外结屋,坐女其中。旁列米淅数十缸,集亲族执瓢、杓,列械环卫。婿及亲族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械而斗。婿直入松屋中挟妇乘马,疾驱走。父母持械,杓米淅洗婿,大呼亲友同逐女,不及,怒而归。新妇在途中故作坠马状三,新婿挟之上马三,则诸亲族皆大喜。”,或认为今婚礼之
11、背新娘、盖盖头、闹新郎等婚俗即为劫掠婚孑遗。,第18页,4、从“家、室、归、嫁”等字看妇女从属地位及婚俗演进,从某些中文上我们也可看出婚姻家庭中。男女深灰地位变化,不少中文都能反应出妇女在家庭社会所处地位,某些详细婚姻形式也反应了古代婚俗演进。,这些中文重要有家、室、归、嫁等,第19页,家、室,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汉语大字典:“甲、金文多作 省(牡豕,即豭)在宀下之形,后 省去牡器变为豕,颂鼎家字,一作家,一作 可证。”,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室。妻称室。”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孔颖达疏:“家者,内外之大名
12、户内曰室。但男子一家之主,职主内外,故曰家;妇人主闺内之事,故为室也。”,第20页,夫、妇,说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高鸿缙中国字例:“夫,成人也。童子披发,成人束发,故成人戴簪,字倚大(人)画其首发戴簪形,由丈大(人)生意,故为成人意之夫。童子长五尺,故曰五尺之童;成人长一丈(周尺),故曰丈夫,伟人曰大丈夫。许言汉八寸为周一尺,人长汉八尺也。至妻之对曰夫,或丈夫,皆是借用。”,第21页,说文:“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释名释亲属:“妇,服也,服家事也。”,广雅释亲:“女子谓之妇人。”,甲、金文婦、帚混用。,第22页,归、嫁
13、歸,说,文,:“归,,女嫁也。”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说文:“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国语越语上:“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或认为嫁有买卖婚之嫌。,第23页,5、从“昏”字看古时婚礼时间,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诗 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白虎通义:“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日婚。”,第24页,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納采,用雁。”郑玄注:“士娶妻之礼,昏认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阳往阴来之意。”,五经类编:“亲迎,则于日
14、入三商之时,以其用昏,故曰婚。”,刘师培在其古政原始论中说:“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因此趁妇家之不备,且使其不辨谁何耳。后世沿袭,浸以成俗,遂使婚礼为嘉礼之一矣。”,第25页,6、婚姻家庭称谓,家庭称谓上重要有:夫妻之间、亲家之间、婆媳之间、翁婿之间等不一样样关系称谓。,婚姻、夫妇、父母、妯娌、姑舅(近亲结婚)、婿媳、祖孙,第26页,婚、姻,婚有两义:,1、妻之家。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王筠句读:“下文:姻,壻家也。”,2、妻之父。尔雅释亲:“妇之父为婚。”,姻也有两义:,1、婿家,说文女部:“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白虎通嫁娶:“姻者,妇
15、人因夫而成,故曰姻。”,2、女婿父亲。尔雅释亲:“壻之父为姻。”,第27页,姑、舅(近亲结婚反应),姑义有三:,1、说文:“姑,夫母也。”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2、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3、礼记坊记:“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郑玄注:“舅姑,妻之夫母也。”,第28页,舅义亦有三:,1、说文:“舅,母之兄弟为舅。”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毛传:“母之昆弟曰舅。”,2、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3、说文:“舅,妻之夫为外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第29页,妯娌,妯娌:兄弟之妻合称。广雅释亲:“妯娌,娣
16、姒,先后也。”集韵屋韵:“妯,方言:今关西兄弟妇相呼为妯娌。”,第30页,婿、媳,说文:“婿,夫也。从士,胥声。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者,夫也。婿,婿或从女。”段玉裁注:“夫者,丈夫也。”,媳妇,又作息妇。本指儿媳妇。字汇女部:“媳,俗谓子妇为媳。”,第31页,7、生育繁衍,围绕产育习俗,表达其意者,常见有身、孕、包、妊娠、育、毓、娩等字。这些中文或取形,或取义,都能清晰表述。生子为婚后家庭中之大事。生子增丁,添人进口,人人为喜。生男为“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璋、瓦反应重男轻女之观念。,第32页,身、孕,说文:“孕,褢子也。从子,从几。”汉语大字典:唐兰认为甲骨文孕,象人大腹之形,子在腹中。,第33页,育、毓、娩、,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