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道路边沟、排水沟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1)排水边沟纵坡不顺,断面大小不一
现象:沟底高低不平,甚至反坡,局部积水,局部断面过小,排水不畅。
原因分析:未按设计纵坡和断面开挖修整边沟。忽视对附属工序的质量检验。
法理方法: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开挖断面和纵断面高程开挖修整,认真做好工序质量检验。
(2)路基排水无出路
现象:边沟尾闾无出路、边沟变成渗水沟。
原因分析:工程设计单位设计调查工作不细,未解决排水出路问题。施工单位学习图纸不细,对设计忽略的问题未提出补充意见。或是设计已有交代,施工单位有所忽视。
治理方法:施工单位要认真学习施工图,加强图纸会审,对排水出路不明确的,要提出补充设计。除解决好路基边沟排水设施外,还要解决好边沟尾间排水沟的挑挖修整。
2、排水管渠沟槽开挖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1)边坡塌方
现象:在挖槽过程中或挖槽之后,过坡上方局部或大部分坍塌或滑坡。
原因分析:为了节省土方,边坡坡率过陡(不符合规范规定)或没有根据槽深和土质特性建设相应坡率的边坡,致使槽帮失去稳定而造成塌方。
在有地下水作用的土层或有地面水冲刷槽帮时,没有预先采取有效的排、降水措施,土层浸湿,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凝聚力C和内磨擦角a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塌方。
槽边堆积物过高,负重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塌方。
土质松软,挖槽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预防措施:
根据土壤类别,土的力学性质确定适当的槽帮坡度。实放支撑的直槽槽帮坡度一般采用1:0.5
软深的沟槽,宜分层开挖,人工开挖多层槽的中槽和下槽,机械开挖直槽时,均需按规定进行支撑以加固槽帮。
掌握天然排水系统和现况排水管道情况,做好地面排水和导流措施,当沟槽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措施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槽底以下不小于0.5m,并保持到回填土完毕。
挖槽土方应妥善安排堆存位置。一般情况堆在沟槽两侧。堆土下坡脚与槽边的距离应根据槽深、土质、槽边坡来确定。其最小距离为3.0m,当土质松软时不得小于5.0m。
沟槽挖方,在竖直方向,应自上而下分层,从平面上说应从下游开始分段依次进行,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排水。沟槽见底后应及时施工下一道工序,以防扰动地基。
3、平基管座施工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1)管道平基混凝土浇灌后,不使用振捣器捣固,而是用脚随意踩踏或用铁锹拍打振实。
原因分析:
管基属于小管径基础,厚度较薄,不被重视。管基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者容易偷工减序。
预防措施:方案中应考虑,质量管理部应检查,是否具备混凝土振捣所需要的电源和振捣设备,如不具备电源,应具有人工振捣的措施。拆模后,应检查蜂窝面积,如出现严重松散,应返工重做。
(2) 平基厚度不够vV
现象:混凝土平基厚度大部或局部薄于设计厚度。
预防措施:在浇注混凝土平基前,支搭模板时,要做好测试复核,复核水准点有无变化,复核槽底标高和模板(顶)弹线高程,当确认无误后,方可浇注混凝土。对混凝土平基的表面高程,在振捣完毕后,要用标高线或模板顶或模板上的弹线仔细找平,核对标高。
(3)平基强度不够时即进行安装
现象:平基混凝土浇注后,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最低强度便安管。混凝土被管子滚压和用撬棍操作时损坏。
预防措施:一定要按规范要求施工,平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5.0N/mm2(50kg/cn2)方可进行安管。如果工期要求过紧,可采用速凝水泥或普通水泥加速凝外掺剂,或提高混凝土标号等方法提高平基混凝土早期强度,使之达到要求的最低强度后方开始安管。
(4) 带泥水浇注混凝土平基
在基槽内有积水或槽底在地下水位线以下,混凝土平基在泥水中浇注。
预防措施:
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或探察掌握的地质水文资料,如槽底在地下水位线以下,应采取排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槽底面下0.5m以上后方开始浇注施工。
如有浅层滞水,应加大槽底工作宽度,加设排水沟排水。
如有雨水或其他客水流入槽内,应彻底排队干净,清净淤泥,保证干槽施工。
4、接抹带空裂
(1)接抹带空裂
现象:雨污水管接部位的水泥砂浆和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横向和纵向裂缝并空鼓,甚至脱落。
原因分析:抹带砂浆的配合比不准确,和易性、匀质性差。因管部位不净或未刷去浆皮或未凿毛,接处抹带水泥砂浆未与管皮粘结牢固。接抹带砂浆末完后,没有覆盖或覆盖不严,受风干和曝晒造成干缩、空鼓裂缝。管带礅厚,只按一层砂浆成活,太厚,或水灰比太大,造成收缩较大,产生裂缝。法-
管缝较大,抹带砂浆往管内泄漏,便使用碎石、砖块、木片、纸屑等杂物充填,也易引发空鼓裂缝。
预防措施:水泥砂浆接抹带和钢丝网水泥砂浆接抹带对于大于等于7mm的管道,管缝超过10mm,抹带时应在关内接处用薄竹片支一垫托,将管缝内的砂浆充满捣实,再分层施工。
对于水泥砂浆接抹带:
抹带前先将抹带部分的管外壁凿毛,洗刷干净,刷水泥浆一道,管径大于4mm,时应分两层抹压,第一层为管带厚的1/3压实与管壁粘结牢固,表面划成线槽,管径小于等于4mm时,可一次抹成。
待第一层初凝后,抹第二层,并用弧形抹子抹压成型,初凝后用平抹子压光压实。
对于水泥网水泥砂浆接抹带:
钢丝网为20#10mm x 10mm网眼,无锈、无油垢按规定宽度和长度事先截好。
抹带前先将抹带部分的管外壁凿毛,洗刷干净,刷水泥浆一道。
在浇筑混凝土管座时,将钢丝网按设计规定位置和插入混凝土管座的深度(10cm),在插入管座混凝土的部位,另加适量抹带砂浆,认真捣固。
在带的两侧安装好弧形边模。
抹第一层水泥砂浆厚15mm,并压实,使与管壁粘结牢固。然后将两片网丝网包拢,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用铅丝扎牢。
待第一层水泥砂浆初凝后,抹第二层水泥砂浆厚10mm,与边模抹平,初凝后赶光压实,如需加第二层网丝网时,边模应加高,最后一层水泥砂浆再与边模抹平。
一般在4 — 6h时拆模,拆模时应轻敲轻卸,防止破坏边角。
抹带完成后,应立即用平软材料覆盖,3—4h后洒水养生。
在覆土之前的隐蔽工程验收中,必须逐个检查,如发现有空鼓开裂,必须予以返修。
5、雨水(收水)及支管质量通病及防治
(1)雨水位置与路边线不平行或偏离道牙
现象:雨水位置歪斜,外边线与路边线有夹角。雨水外井墙吃进道牙底或远离道牙。
原因分析:在道路测量放线中,雨水的外边线与道牙的内线示能协调一致,既两这线应平行而不平行,两边线的间距应是一个定数,而偏离或成相反方向吃进牙底。在操作人员砌筑过程中,偏离测量所给定的位置,而测量校验工作又未跟上。
治理方法:
凡是设有雨水的道路边线。应该使用经纬仪定出路边基准线,雨水的位置,完全以次此基准线控制。
在砌筑撂底时,应校核池外边线与基准线是否平行,是否符合距道牙内边线的距离。
在雨水砌筑过程中,测量人员应随时校核位置桩的准确性。
道牙位置也应按测设的基准线安置。
6、检查井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1)检查井基础未浇成整体
现象:在浇注管基混凝土时,在检查井的位置只浇筑与管基等宽的基础,待安管后砌筑检查井时,再在原管基宽度的基础上帮宽,以满足检查井基础的宽度要求。
原因分析:
在浇筑管道平基混凝土时,检查井的准确位置还没有量测标定出来,只顾浇平基,未管检查井基础,造成检查井基础未能与平基同步施工。
施工指挥人员,统筹安排较差,只注意管道工序,未顾及检查井工序。
在必须与检查井处设置施工缝或沉降缝时,操作人员没有按规定的工艺要求严格操作,从而降低了检查井基础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预防措施:
施工管理人员和测量人员,在安排和测设管道平基混凝土的中线和高程的同时,应安排测设检查井混凝土基础位置,使检查井基础与平基混凝土同步施工。
当检查井基础混凝土与管道平基混凝土必须分两次浇筑时,应按施工缝工艺要求进行处理,施工缝处理工艺如下:
已经硬化的混凝土应凿成斜坡形或台阶形,除掉松动的石子和砂浆,再用水冲洗干净,清除残留水,并使表面保持湿润。
抹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应与基础混凝土相同,然后浇筑混凝土。当管道平基或检查并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时,施工缝处应补插钢筋,其直径为12 —16mm ,长度为 5 —6mm,间距为 5 0mm。
砌筑检查井前必须检查混凝土基础的尺寸、高度和强度,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方能砌砖。
7、管道闭水试验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1)渗水量计算错误
现象:排水管道在作闭水试验时,目测时管道各部位及检查井周围渗水很少,而计算数据却超过标准。
原因分析:管道内串水,或浸沟时间不够,即进行闭水试验。用错了实际渗水量计算公式。或用错了允许渗水量标准。
预防措施:
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前,需将灌水的检查井内支管管和试验管段两端的管,用1: 3水泥砂浆砌24cm厚的砖堵死,并抹面密封,待养护3 — 4d达到一定强度后,在上游检查井内灌水,当水头达到要求高度时,检查砖堵、管身、井身,有没有漏水或严重漏水,如有严重渗漏应进行封堵,待浸沟24h后,再观测渗水量。
试验前,应测准实验段的管道直径、长度和检查井的规格尺寸,以及相应的允许渗水量标准。
(2)闭水试验达不到标准
现象:准确计算结果,实际渗水量大于允许渗水量。试验管段多处渗水,如管堵、井墙、管带接、管皮与井墙接缝、混凝土基础、混凝土管座以及管材本身等处的渗水现象。
预防措施:叶—
严格选用管材,污水管不得使用挤压管,对从外观检查,有裂纹裂缝的管材,不得使用,怀疑有个别处混凝土不密实或模棉线缝有漏浆的,要做水试验,证明不漏水,再送往工地使用。
在浇注混凝土管座时,管节接处要认真捣实。大管径(巾7以上)在浇注混凝土管座及抹带的同时,应进入管内将接处管缝勾后抹密实。对四合一(管基、管座、安管、抹带四个工序合一同步进行)施工的小管径(巾6以下因不能勾抹内缝)管,在浇注管基管座混凝土时,靠管部位应铺适量抹带的水泥砂浆,以防接在掩蔽处漏水。砖砌闭水管堵和砖砌检查井及抹面,应做到砂浆饱满。砖砌体与管皮接触处,安装踏步根部、制作脚窝处砂浆更应饱满密实。
打开管带前,在管处涂抹一层管带宽度基本相同的界面剂,使管带与管外皮能紧密粘结,对防止管带漏水也有较大作用。
严重漏水的管段,一般均应返工修理,但由于管材、管带、管堵、井墙等有少量渗水,一般可用防水剂配制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涂刷或勾抹于渗水部位即可。涂刷或沟抹前,应将管道内的水排放干净。
(3)不做闭水试验或在回填后做闭水试验
现象:施工中常因强调工期紧,影响交通,影响上面做路面等客观原因,而先行填土,然后补作闭水试验。
预防措施:对工期有着严格要求的工程,施工单位应事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经济措施,以保证闭水试验的实施。
8、排水管道回填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1)沟槽沉陷
现象:沟槽填土的局部地段或部位,甚至大部分沟槽(特别是检查井周围)出现程度不同的下沉。
预防措施:
要分层铺土进行压实,铺土厚度应根据压实或压实机具性能而定。
沟槽回填土前,须将槽中积滞水、淤泥、杂物清理干净。
回填土中不得含有碎砖、大于10cm的干硬土块及含水量大的黏土块。
每种土都做出标准密度(在实验室进行土样击实试验做出最佳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回填土料应在最佳含水量和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进行压实,每个分层都应按质量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频率,做出压实度试验,直到达标为止。
铺土应保持一定的坡势,采用排降水的沟槽,一定要在压实完毕后,方能停止腓排降运行。不得带水回填土,严禁使用水沉法。
凡在检查井周围和边角机械碾压不到位的地方,一定要有机械碾压和人力压等补压措施,不得出现局部漏压。
非同时进行的两个回填土段的搭接处,应将每个压实层留出台阶状,阶梯长度应大于高度的2倍。
治理方法:
局部小量沉陷,应立即将土挖出,重新分层压实。
面积、深度较大的严重沉陷,除重新将土挖出分层压实外,还应会同设计、建设、质量监督、监理部门共同检验管道结构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挖出换管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