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溃疡合并出血(ICD-10: K25.0/K25.1/K25.4/K25.401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 月—日 出院日期:年 月—日 标准住院日:10〜12日
日期
住院第1天
主要
诊疗
工作
完成询问病史及系统体格检查
完成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
完善入院检查
评估病情轻重,注意消化道出血量及速度,有休克者监测生命体征
禁食、抑酸、补液治疗,必要时可使用生长抑素,出血量大时可输血支持
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 一级/特级护理
病重/病危
禁食
记24小时出入量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时)
□ PPI类药物(静脉)
静脉补液(视患者情况定)
对症治疗
营养治疗药物(视评估情况)
临时医嘱
心电、血氧、血压监护(必要时)
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
输血医嘱(必要时)
生长抑素静脉泵入(必要时)
止血药(必要时)
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灌胃(必要时)
血常规、血型、Rh因子
尿常规
粪便常规+隐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肿瘤指标筛查
感染指标筛查
凝血功能
心电图、X线胸片及立位腹平片、腹部超声
主要
护理
工作
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入院手续,进行入院宣教(环境、设施、人员等)
入院护理评估:一级护理
静脉抽血
填写营养评估表
营养治疗护理(遵医嘱)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4天
住院第5〜7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上级医师查房
明确下一步诊疗计划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监测粪便颜色及便隐血、
血色素、血清尿素氮,注 意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
警惕活动性出血
如有活动性大出血,考虑 请相应科室会诊,或转出 路径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观察腹部症状及体征,监 测血红蛋白及粪便隐血变 化
进行治疗评估,仍有活动 性出血,保守治疗无法控 制,可考虑复查胃镜,请 相关科室(外科、介入科、 ICU )会诊,必要时转入其 他路径
若出血停止,可逐步恢复 饮食,了解幽门螺杆菌检 测情况,若合并幽门螺杆 菌感染可予以根治
观察腹部体征、监测血色 素和粪便隐血
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上级医师查房及诊疗评估
完成查房记录
再次进行营养筛查与评 估
对患者饮食、坚持治疗和 预防复发等方面进行宣教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 一级/特级护理
病重/病危
禁食
记24小时出入量
保留胃管记量(必要时)
□ PPI类药物(静脉)
静脉补液(视患者情况定)
对症治疗
营养治疗药物
临时医嘱
心电、血氧、血压(必要
时)
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
生长抑素静脉泵入(必要
时)
血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流食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服 药物根治幽门螺杆菌
不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 用PPI类药物(静脉或 服)
胃黏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血常规
粪便常规+隐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
胃镜检查(必要时)
营养治疗药物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半流食
药物治疗同前(PPI 服)
营养治疗药物(视评估情 况)
临时医嘱
血常规
粪便常规+隐血
主要
护理
工作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
营养治疗护理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监督患者用药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饮
食指导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监督患者用药
对患者进行营养宣教
填写营养评估表
营养治疗护理(遵医嘱)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8〜9天
住院第10〜12天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逐步恢复饮食,继续用药,观察腹部症状
体征及粪便情况
等待胃镜黏膜活检结果
上级医师查房及诊疗评估
营养治疗药物
完成查房记录
如果患者可以出院
通知出院处
通知患者及家属明日出院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如 坚持服药、复诊时间、发生紧急情况处 理等
交待药物治疗疗程及观察事宜
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停药1个月复查 14C呼气试验,明确是否幽门螺杆菌是否 已根除,必要时复查胃镜
营养治疗药物
完成出院记录、出院证明书、病案首页 等,并将出院记录的副本交给患者
准备出院带药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请在病程记录中说 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必要时转入 其他路径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软食
药物治疗同前
出院医嘱
今日出院
出院带药:参见标准药物治疗方案
抑酸治疗6〜8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0〜14天
主要
护理
工作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监督患者用药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交费等事宜
出院指导
营养、防护等健康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