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164265 上传时间:2025-04-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 单县二中高一语文组 朱丽杰 【学习目标】 1.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2.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学习重点】 认识环境描写对于作者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晨读积累 凉 州 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浮,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伯尔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搪( )瓷 甲胄( ) 窗帷( ) 啐( )掉烟头 吞噬( ) 倒坍 ( )  惬( )意 烟熏火燎( ) 2.解释下列词语。 (1)管制: (2)惬意:  (3)惟妙惟肖:               (4)蹒跚:  (5)襁褓:                  (6)赫然: ⑴闪烁: 闪耀: ⑵深沉: 低沉: ⑶震颤: 颤抖: 4.成语辨析 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5.阅读课文,选出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我”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悲愤的情绪,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C.“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D.小说构思巧妙,基调灰暗、沉郁。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 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 三、文题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 四、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的情节结构。 (1)基本要素: 时间: 地点: 场景: 情节: (2)情节结构 1开端: 2发展: 3高潮、结局: 五、再读课文,品析赏鉴 1、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怎样的精神状态? 2、从人物的叙述看,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六、主题归纳 七、合作探究 1、“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其“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八、艺术鉴赏 1.找出文中所设置的一些悬念。 2.简要分析悬念的设置在本文中的作用。 九、课堂小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十、素材积累 (一 )名句积累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4、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籍) 5、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唐·杜甫) 6、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7、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民谚) 8、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二 )素材展台 素材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素材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素材三: 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锦涛 十一、课堂练习 知识积累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眸(mu) 斑斓(ln) 甲胄(ku) 绚丽(xun) B.号召(zho) 颠簸(bǒ) 诅咒(zhu) 痕迹(j) C.褪色(tu) 吞噬(sh) 模样(m) 惬意(qi) D.粗犷(kung) 油腻(n) 铭文(mng) 玫瑰(gu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搪瓷 颤悠 冷寞 惟妙惟肖 B.喧闹 渲泄 疲惫 步履蹒跚 C.清淅 窗帷 震撼 百无聊赖 D.襁褓 隐秘 倒坍 穷兵黩武 3.依次填入下列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1) 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 ,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 (2)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 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3) 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 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4) 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 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A.闪烁 震颤 绚丽 深沉 B.闪烁 颤抖 鲜艳 低沉 C.闪耀 震颤 鲜艳 深沉 D.闪耀 颤抖 绚丽 低沉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凯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活灵活现,深黄色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B. 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 C.当时,他们在盛怒之上把墙重新刷了一遍,但无济于事,粉刷匠没有把颜色选对,整面墙刷成了玫瑰色的,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 D.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这里刷成玫瑰色的尽头,就是美术教室,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伟大的宙斯丑怪的脸像。 B.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C.头疼、胳膊疼、腿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的乱跳。 D.“该死的,”司机大声地回答道:“你们已经解除灯火管制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 B.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善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 C.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D.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出通知,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并明确购物券、代币券等都是违法行为。 (二)填空题 ·伯尔, (国名)作家,获1972年 文学奖。作品有《 》、《 》等。 8.《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两篇小说都以 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 而战,一个为 阅读操练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7至10题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答: 10.“我”极力赞美炮声的高雅,说明了什么? 答: 11.“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要表明什么意思?“我”当时的思想状 态是怎样的? 答: 12.这篇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答: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3至17题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3.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句子中的“尽是”和“几乎”有何表达作用? 答: “一、二、三”? 答: “笑”,有何用意?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们天真无知,缺乏同情心。 B. 以悲衬喜,突出小姑娘们的天真幼稚,对老妇人举动的不理解。 C.悲喜对衬,以小姑娘们的嗤笑与老妇人病态之重相互衬托。 D.以喜衬悲,更加重了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的悲剧色彩。 16.对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思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展示战争残酷,告诫下一代同情受难者。 B.揭露战争的残酷性,控诉战争罪恶。 C.描写老兵一家悲剧,歌颂老兵献身精神。 D.描写战争灾难,表达老兵一家之同情。 17.对这篇小小说表现主题的方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实写,正面描写。 B.虚写,侧面描写。 C.虚实并举,正面、侧面描写共用。 D.虚写,侧面描写为主;实写,正面描写为辅。 十二、课后作业 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简要指出两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现方式上的特点。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答案 单县二中高一语文组 朱丽杰 四、字词积累 明确: 搪( táng )瓷 甲胄( zhòu ) 窗帷( we ) 啐(cu )掉烟头 吞噬(sh ) 倒坍 (tān )  惬( qi )意 烟熏火燎( liáo ) 2.解释下列词语。 明确: (1)管制:强制性管理;强制管理。 (2)惬意:心里满足或感到畅快。  (3)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5)襁褓: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6)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样子。 明确: ⑴ 闪烁: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说话隐晦躲闪,不肯明确说出 闪耀:闪烁;耀眼。 ⑵ 深沉:指深刻,沉着;指幽深。 低沉:阴暗,天阴云低的样子;声音粗重不响亮;情绪等低落。 ⑶ 震颤:颤动;使颤动。 颤抖:颤动;发抖;抖动;颤动。 4.成语辨析 明确: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好象就在眼前。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好像活生生的一样。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5.阅读课文,选出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明确:   5 .B(“悲愤”之说不当,应该是“无奈”)       五、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的情节结构。 (1)基本要素: 明确: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2)情节结构 明确: 1开端:(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发展:(“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六、再读课文,品析赏鉴 1、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的学生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一直想搞清身在何处,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从“我”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在主人公的意识中,学生的身份始终比士兵的身份更明确。 2、从人物的叙述看,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3、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作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七、主题归纳 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八、合作探究 1、“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 明确: 美术教室的布置; 门上的十字架; 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 “我”的手迹 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其“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与世无争,就想过太平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孤身一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九、艺术鉴赏 1.找出文中做设置的一些悬念。 明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结构上最大的特色是设置悬念。全文以悬念开始,以悬念得到释疑作结。总起来看,文中设置了三个悬念:“我”来到什么地方?“我”负了什么伤?抬担架的消防队员是谁? 2.简要分析悬念的设置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 本文中,一个紧接一个的悬念,像一块强有力的磁石,紧紧吸引着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学生上课用的美术教室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十七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被抬进了“简易的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伤在何处?为什么会有点神志不清……读者的疑团一个接一个地产生,解开疑团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小说就在这种种悬念之中推动情节的展开,读者也在这团团疑惑中不断地追问探索。在悬念与解疑的相互纠缠中,小说一步步向前发展。应该说,小说的结尾颇多出人意料之处:一是“我”发现自己在三个月前写在黑板上的铭文,证明“我”身在母校;二是“我”被锯掉双臂和右腿,交代“我”伤在何处;三是“我”认出给过“我”水喝的消防队员是门房比尔格勒,找到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然而,也正是这些似乎“出人意料”的情节,才使得作品的反战主题得到最全面的昭示。命运的捉弄,人物的悲惨,使读者产生了强烈震撼。那个十字架印痕和半句话的誓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证实了“我”是回到了母校,作为传播文明场所的学校如今却成了战地医院,这不正是对纳粹以及他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无言控拆吗? 文章中悬念的设置可以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十二、课堂练习 参考答案 7.德国 诺贝尔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8.第二次世界大战 保卫祖国 法西斯卖命 9.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悦耳、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炮声”的赞美,表现了“我”对战争的糊涂认识,说明“我”受纳粹毒害之深。 “我”不明白为什么而“阵亡”。想当英雄,但又不知为什么而战,说明“我”的盲目、糊涂,只不过是希特勒的炮灰而已。 12.从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伤兵身上凸显那个时代的生活,反映战争的残酷;同时又从学校的布置暗示了灾难的根源。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写战争,巧妙而又深刻地提示了主题。 13.强调车内人的组成,暗示战争葬送了过多的参战“健壮”男子的生命,可见战争的残酷。 14.失去三个儿子精神受打击之大。 15.D.(A.B.C三项皆游离文章主旨) 16.B. 17.D. 十三、课后作业 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明确: 1主人公都在战争中受到了伤害 2索科洛夫明白自己去作战的原因而“我” 并不知道。前者比后者更加珍视幸福 3都用了自白,前者交流诉说 后者内心独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