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的大小。
2、视力:视力是指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
3、暗适应与暗视觉:指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物体,以后视觉 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暗适应。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 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高,可在黑夜或弱光环境 中发挥作用,但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不能分辨细节,没有彩色感, 这种视觉称为暗视觉。。
4、明适应与明视觉:从暗处进入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改由视 锥细胞细胞视物,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由视锥细胞和与 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 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 对物体细节有高分辨能力,这种视觉称为明视觉。
5、近点:晶状体做最大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6、近视: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屈光间质屈折后, 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者称近视。
7、黄斑:在视神经乳头的外侧约3.5mm处,稍偏下方,有一黄色的 小区域,叫黄斑,此处感光最灵敏。
9、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 幅也逐渐加大,在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 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高 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 蜗顶部。
二、选择题
1、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大的是 A
A、晶状体B、角膜C、玻璃体D、
房水
2、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B
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大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 聚,瞳孔缩小
C、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小D、晶状体扁平,眼轴会 聚,瞳孔散大
3、眼尽最大能力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D
A、节点 B、前主焦点 C、远点 D、近点
4、下面哪种非正视眼矫正用凹透镜? A
A、近视眼 B、远视眼 C、散光眼 D、老视眼
5、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其原因是 A
A、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式联系 B、视锥细胞多而 直径最小,聚合式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较大,聚合式联系 D、视杆细胞多而 集中,单线式联系
6、 视神经的轴突是由哪个部位离开眼球的?C
A、中央凹
B、黄斑区
C、视神经乳头
D、周边部
7、关于视杆系统下面哪项是错的C
A、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等组成B、对光敏
感度较高
C、能分辨颜色、司昼光觉D、分辨力
较低、感受弱光刺激
8、按色觉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敏感的颜色是 D
A、红、蓝、紫B、红、黄、黑C、绿、蓝、白 D、
红、绿、蓝
9、视物精确性最高的部位在 B
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C、生理盲点 D、视网
膜^边
10、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D
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小C、双眼会聚D、眼
轴变短
11、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D
A、角膜曲度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度减小 D、
晶状体曲度增大
12、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C
A、视神经乳头B、黄斑 C、视网膜周边部D、
视网膜中央凹
1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为:B
A.色素上皮细胞 B.视锥和视杆细胞1双极细胞 D.神
经节细胞
14、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B
A.晶状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弱C.角膜曲
率改变
D •角膜透明度改变E.房水循环障碍
15、对视杆细胞而言,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A.分布在中央凹 B-含有视紫红质 C.对光的敏 感度较高
D. 能辨别明暗
16、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
A .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B.中央凹处分布最
密集
C.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对光的敏感度较
差
E. 与颜色的辨别无关
17、在中央凹的中心,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C
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B.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
含量高
C.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 D.其信息传递系统成聚 合联系
E. 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处于合成状态
18、根据听觉的行波学说,声波频率越高,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 就越靠近A
A、蜗底部B、蜗顶部 C、耳蜗中段D、
耳蜗全段
19、中耳结构不包括 D
A、鼓室 B、听小骨 C、咽鼓管 D、基底膜
20、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B
A、骨传导B、外耳T鼓膜T
听骨链T卵圆窗T内耳
C、外耳T鼓膜T鼓室空气T圆窗T内耳 D、外耳T鼓膜T 听骨链T圆窗T内耳
21、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受到损害时,可能出现的感官障碍是 A
A、低频声音 B、中频声音 C、高频声音 D、
各种频率的声音
22、飞机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做吞咽运动,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 D
A、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
衡
C、圆窗膜两侧的压力平衡D、鼓室压力与大气压之
间的平衡
23、关于基底膜振动,正确的叙述是 B
A、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动越近顶部B、声音频率越低,
最大振动越近顶部
C、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底部D、声音频率越低,
最大振动越近中部
24、声波感受器是 A
A、耳蜗基底膜毛细胞B、球囊斑毛细胞C、半规管壶腹崎毛细
胞D、椭圆囊斑毛细胞
25、声音由外耳传向内耳的最佳通路是 C
A、颅骨T骨迷路T内淋巴B、鼓膜T鼓室T圆窗的途径
C、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D、咽鼓管一鼓室一卵圆窗
26、听觉的感受器是 A
A、耳蜗螺旋器、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
窗D、鼓膜与听骨链
27、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 A
A、传音作用和增压作用B、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
C、感音换能作用D、对声音信息只有整合作用
28、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D
A、鼓膜 、B听小骨与卵圆窗 C、内耳淋巴D、膜半
规管
29、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C
A、集音作用 B、共鸣作用 C、增压效应D、减压效应
30、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B
A、蜗管 B、咽鼓管 C、前庭阶 D、鼓阶
31、鼓阶与前庭阶两者间的压力平衡经过哪一结构?
A.咽鼓管B.蜗管 C.蜗孔 D.圆窗
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于:D
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
力平衡
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
的压力平衡
33、柯蒂器位于下列哪一结构上:C
A.前庭膜 B.盖膜 C.基底膜 D.圆窗膜
34、基底膜由底部到顶部:B
A.逐渐变窄 B.逐渐变宽C.逐渐变薄 D.逐渐变厚
E.宽度不变
35、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是:A
A.高频听力B.低频听力 C.中频听力 D.中、低频
听力
三、是非题
(对)1、正常眼看6米以外物体时,不需任何调节就可产生清 晰的视觉。
(错)2、中央凹处视杆细胞最密集,故视敏度最高。
(错)3、按照听觉的行波学说,声波频率越高,基底膜振动的 最大部位越靠近蜗顶。
(错)4、黄斑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盲点处只
有视杆细胞没有视锥细
胞。
(对)5、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
(对)6、人眼的调节亦即折光能力的改变,主要靠晶状体形状 的改变来实现。
(对)7、耳的功能不限于听觉,它与身体平衡功能也有密切联 系。
(对)8、晶状体弹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近点远移,可用 凸透镜矫正。
(对)9、远视眼的近点较远。
(对)10、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是一种神经反射。
(对)11、睫状小带放松时可使晶状体曲度增大。
(错)12、暗适应实际上是眼对光敏感性逐渐提高的过程,主要
与视锥细胞中感光色素
的合成增加有关。
(对)13、缺乏维生素A将引起色盲。
(对)14、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
(错)15、在同一光照条件下,正常人的视野一般鼻侧较大,> 侧较小。
四、简答题
1、正常眼看近视物时,是如何调节的?
(1)晶状体的调节: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 致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变凸,折光能力增大,从 而使物像成像在视网膜上。
(2)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瞳孔 缩小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 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3)双眼球会聚:当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 集拢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的发生。
2、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分布特点:人视网膜中视杆和视锥细胞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 匀。愈近视网膜周边部,视杆细胞愈多而视锥细胞愈少;愈近视网膜 中心部,视杆细胞愈少而视锥细胞愈多;在黄斑中心的中央凹处,仅 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
功能特征:与上述细胞分布相对应,人眼视觉的特点正是中央凹 在亮光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在暗处则较差;相反,视网膜周边 部则能感受弱光的刺激,但无色觉且清晰度较差。
3、声音是怎样传入内耳的?(声波的传导途径)
声波通过气导和骨导两条途径传入内耳。
(1)气传导:①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一内耳。此 为主要气导途径。
②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一鼓室内空气振动一圆窗一内 耳。
(2)骨传导:声波一颅骨一耳蜗管壁一内耳。
4、简述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从蜗底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其幅度也随之逐渐 加大,直到在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时,振动即停止前 进而逐渐消失。
对不同的频率的声波刺激,基底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频 率越低,最大振幅所在部位越靠近蜗顶;频率越高,其最大振幅所在 部位越靠近蜗底。
5、绘图说明眼球的结构。
包括:眼球壁+眼球内折光装置
眼球壁
1 )外膜:角膜、巩膜
2)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3)内膜:视网膜
眼的折光物质: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右用眠掉水年斯呢丈圆
第九章循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窦性节律与异位节律:由窦房结所支配的心脏兴奋节律称为窦性 节律。
2、外周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是形成体循环外周阻力的主要部 位,此部分血管称为外周阻力血管。
3、期前兴奋:指在心脏正常兴奋以外的兴奋,由此兴奋引起的心肌 收缩亦称为期外收缩。
4、减压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发放神经冲动, 分别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 强,而交感紧张和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是心率减慢,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减小,从而使血压降低。
5、4期自动去极化:自律细胞在4期,膜内钾离子外流的进行性下 降、膜外钠离子内流的进行性增加及钙离子内流,引起的膜电位绝对 值变小,产生去极化。
6、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 动周期。
7、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壁外膜深层有大量密集的压力感 受性神经末梢,这就是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使其受到牵 拉刺激时,通过神经调节,使血压下降。
8、代偿间歇:在一次前期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 期称为代偿间歇。
9、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 称心输出量。
10、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而使兴奋在此延搁一
段时间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11、脉压差: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12、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包括微动 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 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七部分构成。
二、选择题
1、心脏正常起搏点位于:A
A、窦房结B、心房C、房室交界区D、浦肯野纤维网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D
A、钠离子内流,氯离子外流B、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C、钠离子内流,氯离子内流D、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3、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是:D
A、等容收缩期B、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D、充盈期
4、二尖瓣位于:C
入、右心房 8、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5、可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是:C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压升高D、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
6、下列那一项因素可以使动脉血压降低? C
A、心交感神经兴奋B、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心迷走神经 兴奋 D、肾素分泌
7、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B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不同于骨骼肌的是C
A、去极化是钙离子内流引起的B、复极化是钾离子外流引
起的
C、复极化时间比较长D、去极化是钠离子内流引
起的
9、从功能上说,大动脉属于:B
A、容量血管B、弹性贮器血管C、交换血管D、
阻力血管
10、心力衰竭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C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减B、淋巴回流受阻
C、毛细血管中血压升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1、传导速度最慢的是:C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交界D、心
室肌
12、大部分血液进入心室是在:D
A、等容收缩期B、快速射血期C、减慢射血期D、
快速充盈期
13、快速射血期 D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 >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14、动脉瓣关闭到下一次动脉瓣开放的时间相当于下列心动周期中的
哪一期?C
A、心室舒张期B、心室射血期 C、等容收缩期D、心室舒 张期+等容收缩期
15、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C
A、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
存少
C、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16、关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A、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肾上腺素B、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是0受体
C、可导致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作用 D、使心室搏出的血 量增多
17、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主要是由于 C
A、Na+内流 B、K+外流 C、Ca2+内流 D、C1-外 流
18、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C
A、4期自动去极速度 B、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C、0期去极化速度 D、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19、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 B
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20、
自律细胞自动除极发生:
A、心肌动作电位0期
B、
心肌动作电位1期
21、
22、
C、心肌动作电位3期
体循环中压力最低的是:
A、动脉 B、毛细血管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是:D
D、
C、
心肌动作电位4期
静脉D、右心房
23、
误)
A、直捷通路 B、微动脉C、真毛细血管D、动静脉吻合 对心室等容收缩期部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C (此题有
A、室内压大于房内压 B、血液从心室流入心房
24、
C、房室瓣关闭
D、血液从心室流入主动脉
心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C
A.具有快速去极过程
B-有较大的振幅 。.有较长的持续时
D.复极过程较短
25、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增强心肌收缩力
B.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使心
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26、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
A、收缩性和兴奋性
B、兴奋性和传导性
私自律性和兴奋性
。、自律性和收缩性
27、下列哪种特性不属于心室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B
A兴奋性B自律性C传导性D收缩性
28、心肌收缩呈"全或无"特点是因为心肌细胞 C
A动作电位时程长 B动作电位有平台C细胞间有闰盘
D有自律性
29、 下列哪种心肌细胞4期自动去极速度最快A
A、窦房结细胞B—心室肌细胞C、房室交界细胞D、
浦肯野细胞
30、 下列哪项可引起心率减慢B
A、交感活动增强 B、迷走活动增强 C、肾上腺素D、
甲状腺激素
31、心脏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的区别在于其动作电位的哪一期?
D
A、1期 B、2期C、3期 D、4期
32、 促进组织液的生成因素有 A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3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D
A、降低动脉血压B、升高动脉血压C、减弱心血管活动
D、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34、 防止左心室的血逆流到左心房的瓣膜是A
A、二尖瓣 B、三尖瓣C、主动脉瓣D、肺动脉瓣
35、心室肌细胞与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E
A.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B. 1期复极化的速度
C.平台期复极化的机制 D. 3期复极化的机制
E. 4期自动去极化的有无
36、在有效不应期C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
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
发反应
37、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 B
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38、快速射血期D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 >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9、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 A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
均动脉压
40、以下哪项与心肌自律细胞自律性产生无关:D
A、钾离子外流逐渐减少B、钠离子内流逐渐增强C、钙离子 内流增加
D、钠钙交换增强
41、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的是B
A.心房肌,心室肌 B.浦氏纤维 C.房室交界 D. 窦房结
42、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因为 A
A.刺激阈值小于正常B.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C.动作电
位幅度大于正常
D.自律性高于正常
43、血液停止循环后,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称D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循环系统 平均充盈压
4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 C
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
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D.回心血量和心脏射
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45、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 C
A.收缩压降低B.舒张压升高C.脉搏压增大
D.脉搏压减小
46、影响外周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C
A.血液粘滞度B.血管长度 C.小动脉径 D.
小静脉径
47、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D
A.淋巴回流减少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有效滤过压增大
48、微循环具有营养功能的通路是C
A.直捷通路B.动-静脉短路 C.迂回通路
D.淋巴回路
49、关于组织液的生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小动脉收缩时,组织液生成减少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C.静脉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D.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
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50、慢性肾脏疾病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B
A.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淋巴回流受阻
51、刺激心迷走神经,下述哪项结果不正确 D
A.窦房结自律性减慢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D.心室肌收缩力明显减弱
52、关于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下述哪项是不存在的 A
A.迷走舒血管紧张 B.心迷走紧张 C.心交感紧张
D.交感缩血管紧张
53、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C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
54、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 A
A.皮肤血管 B.骨骼肌血管
C.脑血管
D.冠状血管
55、
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 5羞色胺
56、
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主要受体是
A. a肾上腺素受体
B. 0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 N
胆碱受体
57、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总称是 C
A.血管收缩神经
B.血管舒张神经
C.血管运动神经
D.血管紧张性神经
三、是非题
(对)1、大部分动脉管壁平滑肌接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
(错)2、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对)3、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途径。
(错)4、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会发生期前兴奋和 强直收缩。
(对)5、左半心内全部为动脉血,右半心内全部为静脉血。
(错)6、心脏和大部分血管平滑肌都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的双重支配。
(对)7、血管紧张素能够使血压升高,尿量减少。
(对)8、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可使有效滤过压增大。
(对)9、当颈动脉窦区血压升高时可以反射性使心输出量降低。
(错)10、兴奋在心脏内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普通的心房肌和 心室肌。
(错)11、细胞外液中K+明显降低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 值降低。
(对)12、动脉血压降低能使颈动脉窦传入冲动增多。
(错)13、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促使血浆成分滤过的主要动力之一。
(对)14、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相等,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 血量称每分输出量。
(错)15、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稳定的重要反射活动,属于 正反馈调节方式。
(对)16、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导致组织水肿。
(对)17、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K+外流加快时,动作电位 时程将缩短。
(对)1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4期Ca2 +的复原是由钠泵提供 能量的。
(错)19、心肌自律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负值越大,则自律性越高。
(对)20、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a2 +除由终池释放入肌浆外,尚 需来自细胞外液。
(错)21、在心肌有效不应期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也不会产 生膜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错)22、在相对不应期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细胞发
生兴奋。
(错)23、心房收缩,使房内压升高,迫使房室瓣开放,血由心 房流入心室。
(错)24、每分钟由两侧心室共同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
(错)25、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 室多。
(对)26、全身阻力血管指的是小动脉和微动脉。
(错)27、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和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错)28、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 膜上的a受体,使心跳
加快加强。
(错)29、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全 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
力增加。
(对)30、体内多数血管舒张是由于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所致。
(错)31、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
(对)32、刺激迷走神经或按压颈动脉窦区可导致心、率减慢或心 脏停搏。
(错)33、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和心、脏活 动的变化是相同的。
(错)34、心脏的节律性活动是由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发放 的节律性冲动引起的。
(错)35、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是同时进行的。
(对)36、心房肌或心室肌能成为“机能上的合胞体”,其原因 是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
连接。
(错)37、期前收缩后出现的代偿性间歇,是由于窦房结少发放 了一次节律性冲动。
四、简答题
1、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1)前提: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必要条件: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
(3)缓冲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2、简述心、血管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1)心交感神经。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效应。
(2)心迷走神经。作用:复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效应。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1)交感缩血管N纤维。主要引起血管收缩效应。
(2)交感舒血管N纤维。主要存在骨骼肌血管,平时无紧张性, 应激时可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3)副交感舒血管N纤维。存在于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 腺、外生殖器等处,兴奋时只对少数器官的局部血流起调节 作用。
3、简述组织液形成的影响因素。
(1)形成: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 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流体静压。
(2)影响因素: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渗压、毛细血管通透性、 淋巴回流。
4、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包括0、3和4期。
(1)0期去极化为慢Ca2+内流所引起。其动作电位0期幅度较 小,上升速度较慢。
(2)3期复极化是由K+外流引起的。
(3)4期的特点是:动作电位4期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 达到阈电位后自动爆发动作电位,故有自律性。
5、心肌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
有效不应期: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 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Na+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相 对不应期:膜内电位约-60mV到-80mV的这段期间,为相对不应期。 这一时期内,施加给心肌细胞以高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可以引起扩 播性兴奋。
超常期:膜内电位由-80mV到-90mV这一段时期内,由于膜电 位已经基本恢复,但其绝对值尚低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水平的差距 较小,用以引起该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要低,表明兴 奋性高于正常,故称为超常期。
6、简述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左右束支和蒲肯野氏纤维。功能:产生和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节 律性搏动。
7、简述兴奋在心脏中传导途径,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都有哪些特点?
途径:窦房结一心房肌(优势传导通路)一房室交界一房室束及 左右束支一浦肯野氏纤维一心室肌。
特点:房室延搁、机能合胞体(闰盘)。
8、简述心室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产生原理。
在某些实验或病理情况下,若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后受到人工的 或发自异位起搏点的异常刺激时,则心室可以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 此而引起一次期前收缩。期前兴奋也具有效不应期,因此当紧接着窦 房结正常发出的冲动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时,则不引起心室 肌的兴奋和收缩,即是这次兴奋就“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 的兴奋到达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的收缩。因此,在一次期前收缩之 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称为代偿间歇。
9、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 )毛细血管血压;
(2 )毛细血管通透性;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4) 淋巴回流。
10、简述心、室肌动作电位及其特点。
0期去极化:Na+大量快速内流,1、3期复极化:K+外流,2期复 极化(平台期):K+外流和Ca2+内流,4期静息期:Na+泵、Ca2+ 一 Na+交换。
特点:复极时间长(有平台期)。
11、什么是自律性?简要说明心肌细胞自律性的产生机理。
细胞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律性。
产生机制:4期自动去极化:钾离子外流逐渐减少、钠离子内流 逐渐增强、钠钙交换增强。
12、为什么心室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其有何生理意义?简述心室 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产生原理。
(1) 有效不应期长于收缩期,保证心肌收缩舒张交替活动,实 现泵血功能。
(2 )期前收缩是指一次额外刺激落在一次窦性兴奋的有效不应 期之后,在下一次窦性兴奋到来之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下一次 窦性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产生代偿间歇。
13、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0 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0 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 力、变时、变传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oc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
14、微循环有哪几条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如何?
一般典型的微循环有七部分组成,其血流通路有三条:
(1) 营养通路: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微静脉。功能: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 所。
(2) 直捷通路: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后进入 微静脉。主要机能
则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流回心脏而保 证回心血量。
(3) 动静脉短路:组成: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功 能:与体温调节有关。
五、问答题 1、试述减压反射。
人体动脉血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主要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 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来进行调节,该反射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 制。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 感受器受牵张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至延髓孤 束核,换元后到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性增强,心交感紧张 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 出量减少;血管舒张,血流阻力下降;两者的结果都使血压回降。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血压回降; 当动脉血压突然下降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血压回升。压力 感受性反射在平时经常起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而 保持相对稳定。
2、试述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1)、兴奋性特点: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也呈周期性变化,包括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 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60mV的时期内。
(2)、自律性特点:自律性的产生是由于自律细胞4期的自动去 极化。其中,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是心、跳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 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3)、传导性特点:兴奋在心内传导具有严格顺序。①兴奋在房 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最慢,延搁时间较长,需0.08〜0.10秒,这种现 象称为房室延搁。它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和收缩,而使它们交 替兴奋和收缩,从而有利于心室的射血与充盈。②兴奋在心室内传导 速度最快,传遍整个心室只需0.06秒,这便于心室发生同步式收缩, 从而保证一定的搏出量。
(4)、收缩性特点 ①、“全或无”式收缩。闰盘的存在,使心 肌在收缩时宛如一个功能上的合胞体,即“全或无”式收缩。②、不 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机械活动的整个 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不论受到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 心肌的兴奋和收缩,故不会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液的Ca2+ 明显依赖。心肌细胞肌质网不发达,终池贮存Ca2+量少。当血Ca2+ 升高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反之,心肌收缩力减弱。
3、试分析动物实验中切断颈部迷起神经后,呼吸、循环、消化系统 会出现哪些功能变化?
切断颈部迷走神经后:
(1)呼吸系统:呼吸变深变慢。原因阻断了肺牵张反射。
(2)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原因: 由于心交感兴奋作用占优势,以及部分阻断了减压反射。
(3)消化系统:消化道平滑肌紧张性下降,运动减少,消化液 分泌减少。原因: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4、试述心、腔的结构,详细说明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瓣膜的启闭与血流 方向。
心脏各腔的构造:
① 左心、房、左心耳:四个入,肺静脉入; 一个出,房室。
② 左心室:壁厚一个入,左房室,有二尖瓣;一个出,主动 脉,有三个半月瓣。
③ 右心、房、右心耳:房中隔下卵圆窝;三个入,上、下腔静脉入 ,冠状静脉入; 一个出,右房室。
④ 右心室:壁薄,一个入,右房室,三尖瓣;一个出,肺动 脉;三个袋状半月瓣。
一个心、动周期中瓣膜的启闭与血流方向
① 心室收缩期 包括等容收缩期(无瓣膜的开放与血流流动),快 速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血液由心室快速射入动脉,室 内压力减少)和减慢射血期(血液继续由心室缓慢射入动脉)。
② 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无瓣膜的开放与血流流动),快速 充盈期(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液由心房快速流入心室,心、室 容积增大),减慢充盈期(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此后,进入下一个 心动周期。心、房开始收缩并向心、室射血)。
5、分别叙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过程:(0期)去极速度快,幅度大,-90mV ——+30mV, Na +内流而至。
(2)复极过程:
1期复极:(快速复极初期)+30mV — — 0mV,由K+负载的一过 性外向电流;
2期复极:(平台期)0mV左右,Ca2+的内流和K+的外流所负载 的跨膜正电荷时相等;
3期复极:(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Ca2+通道已经失活,
K+的外流;
4期:(静息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Na+-K+泵一一Na+ 外运和K +内运Na +-Ca2+交换,——Ca2+外运继发主动转运。
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窦房结是一种慢反应自律细胞,特点是:
(1)窦房结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70mV;
(2)0期去极结束时,膜内电位为0mV左右,不出现明显的极 化倒转;
(3)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4)4期自动除极速度却比浦肯野细胞要快,机制:K+外流进 行性衰减,Ca2+内流
6、试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要点: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2)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3)副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二)心血管中枢
(1)脊髓
(2)延髓:重点介绍
(3)高位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
重点介绍减压反射
二、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作用
2、RAS系统及其作用
7、比较心室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异同点,分析其生理意 义。
(1)相同点:快速去极化是Na+内流,复极化主要是是K+外流造成。
(2)不同点:骨骼肌复极化速度快,心肌复极时间长,有平台期, Ca2+内流与K+外流。
(3)意义:骨骼肌绝对不应期短,可以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有效不 应期长,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收缩舒张交替进行。
8、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体是如何维持动脉血压恒定的?。
动脉血压的形成:参见简答题1,但要详细论述。
人体动脉血压的快速调节主要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 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主动脉 弓压力感受器受牵张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至 延髓孤束核,换元后到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性增强,心、交 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血流阻力下降;结果血压回降。该反射是 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 加强,血压回降;当动脉血压突然下降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 血压回升。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平时经常起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 过大的波动,而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