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院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160680 上传时间:2025-04-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院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 建立及完善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 2. 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 3. 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1%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4. 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 5. 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 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 2. 设置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 3. 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 4. 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 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 6. 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 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2. 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证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 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 4. 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 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 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 2. 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 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物完好率达到1%。 3. 制定急救仪器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培训,规范急诊护士对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 4. 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液滴速,预防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输液并发症,一旦发生能及早预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5. 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登记和管理。 (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 1. 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 2. 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3. 正确执行医嘱,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要对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头医嘱应及时补记。 4. 在院外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 (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时效性。 1. 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 求,实行7x24小时服务。 2. 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急危重症救治流程和指引。 3. 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重点病种和特殊病种设定急诊服务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4. 急危重症患者一律遵循先抢救治疗后补办手续、先检查用药后补缴费用的原则。 5. 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 6. 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 (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 1. 制定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熟练使用“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护理单气 2. 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安排合适的转运团队及转运工具,准备好仪器、物品及药物。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 3. 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 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 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皮肤及伤情况等。 5. 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 1. 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 2. 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3. 有计划开展急诊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4. 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 1. 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2.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 3. 护士知晓“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数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4. 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当完整、准确记录患者 身份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处理,并做好记录。 5. 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 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工作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1. 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2. 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3. 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4. 院前急救时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5. 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