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学数学学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59904 上传时间:2025-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数学学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学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中学数学学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课程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XXXX中学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领航学校”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延续学校“实验性、示范性”的办学传统,坚持特色办学。数学学科积极探索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切实落实XXXX中学课程方案,打造精品课程体系,架设多元人才培养新桥梁,倾力打造数学博学课程、数学空间课程、数学登攀课程三大课程群。开发、评估、开设丰富多彩的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实施目标 1. 形成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 落实课程标准,对接高考综合改,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打造立体式、多层次的数学课程体系,使数学校本课程逐步走向多元化、体系化、层次化的课程建设。三大课程群和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思维和眼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对适应新高考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2. 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 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求,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突破和超越传统课程模式,努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开拓眼界,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内驱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为多元成才提供更加广阔高远的平台。 3. 践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真正落地是教学的核心。数学学科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博学课程的基础学业课程中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教材的单元化设计研究,立足课堂,探索适合数学学科特点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在博学课程、空间课程、登攀课程三大课程群中,通过高阶教学目标设计,开展问题引导、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深度学习,培养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文字描述等关键能力,形成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 4.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眼界和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力和学校的发展力。开发特色课程,让老师们有所获,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合理超前的规划,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充满挑战,在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克服困难的喜悦,成为教师不断进取,维持饱满工作热情的动力。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培养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科研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综合提升;使教师在特色课程建设中不断获得发展,增加幸福感。 三、课程内容 (一)博学课程 博学课程重在夯基,促进核心素养落实,即数学基础学业课程。初、高数学在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以及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上有一定差异,我们开设高中数学引桥课程,为学生铺设初高数学衔接台阶。具体包括《高中视角下的数学引桥课程》,《初高中衔接远程微课课程》,以及校本选修课程《数学素养》等。 (二)空间课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践行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虽然重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的内容,但没有独立设置内容和课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要求。很多学校没有开展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课程标准中的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没有得到落实。XXXX中学数学空间课程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内容包括数学文化、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数学应用、跨学科融合课程、数学小论文创作等等。依托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三)登攀课程 课程目标:着眼于人才培养战略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主线,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必要平台,为高考突破助力,为强基计划提供基础服务,为参加高中数学竞赛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提升其数学素养,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登攀课程课程包括:《中学数学奥数》《大学先修课》、《高等数学在中学的浸入》《数学研学与论文写作》等内容。 四、课程实施 (一)博学课程 博学课程中的《高中视角下数学引桥课程》主要用于高一新生入校后的初高中衔接,为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铺平道路,采取集中学习与个别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高中衔接远程微课课程》主要用于高一新生入校前的预习,另外《数学素养》以校本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目的是为高一、高二的部分学生夯实数学基础,提升数学素养。 (二)空间课程 XXXX中学数学特色课程以立德树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宗旨,以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与数学活动相结合,深入挖掘学生特色才能。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面向全体与注重个性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探究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方式与途径: 1. 校本课程选修课: 数学文化校本选修(主要是高一、高二年级) 数学建模选修课(主要针对高一年级) 2. 数学活动 依托科技节、数学文化节、数学建模活动、数学探究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数学小论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将空间课程与数学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 课内外融合 课上提出问题,课下探索研究。 首先,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要求课堂设计富有探索意识。 第二,借助活动的开展,诸如专家报告、数学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的开展。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探究大多是某一具体问题的探究,这种探究具有随机性、分散性的特点。可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诸如数学文化节、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小论文的评比等活动来促进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第三,活动是短期的,探究是长期的。大型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例如听了一次数学文化的专题讲座后很多学生群情振奋,尽管课堂教学也浸入数学文化,但这样的数学文化盛宴还是有很大震撼的。再比如,专家进行了数学小论文专题讲座,很多学生也会跃跃欲试,但是,活动的开展有集中性、短期性的特点,要想让这项活动长久的开展下去,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有后续的保障。 活动激发了兴趣,但是撰写、创作、探究要靠平时,所以应该坚持集中活动与分散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三)登攀课程 竞赛与强基课程内容规划:高一基础部分与提高部分相结合;基础部分高一上侧重代数,高一下侧重几何;提高部分按照平面几何、初等数论、代数、组合的次序展开;高二为提高部分的加深和解题应用的结合。 组织形式:组建(实体或虚拟)特色班;固定时间、地点、内容; 实施方式:结合讲义、教材及参考资料,以任务驱动方式为主。 教师的讲授精炼、富有启发性、有强烈的指导作用,高端学习的路径选择需结合学生基础与潜质,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保障前提。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课堂常规课程和本课程的关系,课内课外两手都要硬。 结合日常课内学习进度,适时补充相应拓展内容,使效益最大化。 精心编制思考题,以问题引领学生全天候深入学习。 加强自学指导,不仅布置恰当的任务,还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采用互助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发现问题,推动学习的深入化。 推动XX发展的同时,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记录指导内容,形成学生发展轨迹图。 和课内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问题。 结合虚拟班级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另外《大学先修课》通过校本选修课的形式让部分同学提前了解部分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在中学的浸入》主要通过专题讲座或荣誉课堂教学中,而《数学研学与论文写作》等内容主要依托数学活动进行。 五、课程评价 关于课程评价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评价,第三是对开发和实施的教师的评价。 (一)关于课程的评价: 1. 学生选择的人数; 2. 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3. 专家、教师听课后的评价; 4. 校本课程的成果评价; 5.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 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二)对于学生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坚持: 1. 重视评价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2. 重视过程性评价; 3.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参与度几方面进行评价; 4. 重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5.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是评价者之外,同学、家长甚至是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另外,对于数学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过程重要,结果也同样重要。数学探究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再某种程度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但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对学生是一个激励。所以对于一些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要可视化,这种可视化的成果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比如ppt报告,数学小论文、数学建模报告等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有收获。 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 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校内评价或考试要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更好发挥立德树人导向作用。加强对学分认定的指导和管理,制定课程学分认定具体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