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时 论证有力切要害,针砭时弊张正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
【课 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
2.通过分析文章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证方法;
3.联系实际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索习惯,提升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1. 能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
2. 通过分析文章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提升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语:“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为此,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本文,去了解鲁迅先生是如何批驳悲观论调的,又是如何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日士气的!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文章开头罗列三个事例有何作用?
2.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二、研读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一〕 探究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1. 文章是如何批驳对方错误观点的?
2. 本文运用怎样的批驳方式?
3. 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巩固驳论特点
就可内所学总结: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本文在反驳错误观点时,针对对方的论据展开批驳,又进行间接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有力的论据予以论证,从而进一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够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请用课内所学方法学习丛书中的《“友邦惊诧〞论》:
1. 请大家读《“友邦惊诧"论》,思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2.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3. 本文采纳的是哪种批驳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作业布置】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板书制定】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不久:希望国联
中国人失掉 敌论 现在:求神拜佛
自信力了吗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反驳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 古
论 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