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初中学生数学课堂错误
对待初中同学解题错误的态度
不少〔教师〕害怕同学出现解题错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同学正确的结论,而不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启发同学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同学只接受了正确的现成的知识,而同学探究知识的能力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对错误的出现更是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是看出错误但改不对。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怀同学用对知识而忽视同学会用知识和活用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而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不够,但后者对发展同学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给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教师对待同学的错误应该具有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同学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熟悉,是同学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同学对数学知识水平不断复杂化,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所以说,错误不过是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同学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此外,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同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才不断提升。因此,显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关于这一过程而言的。在教学中给同学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同学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同学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还能领会探究和调试的过程,这对同学的解题过程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同学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具备这样的承受心理,持宽容的态度,才会耐心寻找同学解题错误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处理。
培养同学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得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的个体差异,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错误是很正常的,同学如果一有解题错误,我们的老师就严厉批评和指责,这关于我们的同学很不利的,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使得他们原本自卑的心灵再次受到挫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的愿望。反过来,如果教师及时给予耐心的讲解与引导;
当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正确后,教师同样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并因势利导,让同学自己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学好的,他们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让同学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又加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强化衔接,自己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这样也定会预防或减少一些解题错误的发生。其次是培养同学专心听讲的习惯。同学是否专心听讲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同学解题是否会发生错误。培养同学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进行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还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再次是培养同学自学的习惯,培养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2数学教学方法一
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同学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讲课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同学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发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例如在讲"解方'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复习提问时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帮助同学弄清楚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同时还要揣摩同学学习本课内容的过程,授业解惑,使同学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同学出现问题而没有察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改正,则后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课堂是同学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应认真地去上每一节课。在课内讲解时,首先要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同学把握住重点才干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透彻的理解,才不会引起前后知识的混淆。其次要强化例题的教学,例题是教师讲课时用以阐明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及其初步应用的题目。它是数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附体。再次,要对同学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关于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同学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应依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习题,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解题能力锻炼的目的。
课后习题要恰当,习题讲评要有总结性。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通常都要留有作业。作业的选取有一定的要求:所选题目必须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必须有代表性;题目的形式和解法必须有多样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使同学广开思路。在检查同学的学习时要认真分析同学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的错误,加以评述,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并指出努力的方向,使同学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加强识别与改正错误的能力。
3数学教学方法二
注重专业学习,有效改善教学模式
俗话说:为师者,要想给同学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因此,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新的教学理论,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目标激励法:上课伊始就要同学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2)同学主体法:教师是导演,同学为主角,让同学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探求蕴藏在课本中的知识;(3)自我表现法:让同学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予以表扬,特别表扬那些能修正别人错误的同学;(4)合作交流法:让同学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错误原因,体验学习方法,增长同学正确解题能力;(5)施行革新法:让同学打破书本的局限,走向生活实际,培养同学求异、求新的革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革新精神。
同学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正确与错误交织,通过对错误的成因进行分析,又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我所带的班级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一定的提升,同学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培养初中同学的优良的学习习惯,光靠学校或老师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家长的支持和同学自身的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干更好地提升全体同学的数学素养,促进全体同学的发展。
注重小学与初中知识之间的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按部就班的过程,升入初中后,我充分合计同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使同学感到初中的学习就像小学升级那样自然。如:代数式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就比小学抽象多了。
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确定的数,这对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必须教师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通过实例自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又如:初中出现的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同学对这些概念仍采纳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同学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同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干减少同学解题错误的发生。
4数学教学方法三
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的兴趣,同学才干逐渐地主动理解知识,全面思索问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减少错误。新教材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重点发挥数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普遍性,让全体同学可以正视数学教育,从而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目标。学习数学就是要将数学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然而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在教材中挖掘实际的题材。
比如:初一学习商品销售和储蓄问题的数学这一章节时,笔者认为应该制定以下几个问题:①做活动时买的衣服是否真的很划算?一件衣服在按成本价提升50%的标价后,在某活动期间再打八折的优惠,即按标价的80%销售,售价为240元,这件衣服多少钱?②银行储蓄问题是否了解?某企业向银行贷款50万元,用途是生产某种新型的产品,已知该银行的年利率是15%(不计复利,就是还贷前的每年利息不重复计息),假设每个新产品的成本是2元,售价是5元,应纳税款是销售额的10%。每年生产30万个,并且把所有的利润来归还贷款,必须要几年还清?③出租车的车费问题是否清楚计费?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是在行驶路程的规定行程内(5千米)必须付10元车费,达到或超过每增加1千米加价12元(不够1千米的按照1千米计算),现在某人乘坐这样的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184元,求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千米?这些问题都和同学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都比较深厚,在教学过程中易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对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
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
俗话说,好榜样的功力是无穷的,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能。如果班上有几个成绩优异的对象,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的作业进行展示,试卷进行展览,让班里的同学能够规范地做习题,从而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逐步端正同学对待作业的态度,引导同学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