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专科教育学专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三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
考号: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个体对问题情境的适当的。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证明几何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几何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操作成功,问题得以。
4、 心理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人生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5、 个体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中的问题解决。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自信心是一种反应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
心。
A. 生理过程
B. 自我尊重
C. 自然过程
D. 物理过程
2、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
A. 物质文化
B. 精神文化
C. 比较复杂
D. 制度文化
3、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A. 奥尔波特
B. 班杜拉
C. 吉尔福特
D. 艾森克
4、产生自信心,是指不断地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你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地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
()。
A. 感觉
B. 意识
C. 动机
D. 生理
5、当你拥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能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得到成功的
()。
A. 不可遏制
B. 活泼型
C. 滋味
D. 抑郁型
三、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语言塑造:
2、自信力分析五步法:
3、装扮塑造:
4、自信心增强: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如果刺激模式直接提供了适合于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便于找出解决的方向、途
径与方法;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解题线索,就会使解题增加困难,甚至导向歧途。
2、( )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注意对刺激物的组织处理(如教具安排等),另一方面要经常训练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以揭露和认识这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中所可能具有的多种功能。
3、( )思维定势指连续解决一系列同类型课题所产生的定型化思路。这种思路对同类的后继课题的解决是有利的;如果后继课题虽可用前法解决,但也可以采用更合理更简易的步骤时,思维定式就成为障碍,而影响解题的速度与合理化。因此,平时既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定向性又要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
4、( )独立性、自信心、坚韧性、精密性、敏捷性、灵活性以及兴趣等个人特点,均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应经常关心和发挥学生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个性特点,纠正其不利的个性特点。
5、( )问题总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问题情境就是在生活中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感到困惑又不能利用经验直接解决的情况。正是这种情境性才能促使我们进行思考,开动脑筋,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去改变这种困境。
6、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再遇到同类情境时就不会再感到困惑。
7、 ()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寻找和达到目标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通过直觉与猜测,也可以通过分析与推理,还可以通过联想与想象,但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都必须受到目标的指引。
8、 (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心理操作,这种操作是成序列、有系统的。序列出现错误,问题就无法解决。当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同一问题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序列。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序列和系统。
9、 ()问题解决的活动至少要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
来进行。解决问题当然有情感的伴随,也常常需要付诸行动,但是不可缺少的是认知操作。
认知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成分。
10、()问题解表征就是问题解决者问题任务范围或问题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成问题空
间,问题空间就是问题解决者对客观问题的主观陈述,这种陈述过程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对问题在头脑中进行重新记载和储存。
五、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1、独特性:
2、环境制度:
3、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4、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惧: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论述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反应过程
2、思维操作
3、解决
4、先决条件
5、心理活动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B
2、C
3、B
4、A
5、C
三、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语言塑造:自卑的人通病为公众场合声音颤抖,语句不连贯,语气不顺畅,这也可能是本人先天因素有关,但语句不连贯首先已经造成了别人的第一印象,无法表达自信的自我。自信力的提升第一要素就是演讲的反复练习。
2、自信力分析五步法:今天是什么事情让我感到焦虑或自信不足;描述一下当时你所经历的情形;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分析是真实的情况吗?
养成好习惯;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你该如何面对?
3、装扮塑造:这包括每月为自己的装扮进行一些改变,经常保持自己身体一个别人喜欢不讨厌的气味等等。
4、自信心增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当你受到挫折感到悲观失望时,自信心会使你重新燃起斗志;当你感到孤独、焦躁时,自信心使你平静下来。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对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对
9、对
10、对
五、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1、独特性:独特性是指针对问题(发散点)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提出独特的、有新颖成分的见解。行为表现超常,对事物处理能提出超常意见,对疑难问题能提出独特见解是其基本表现。对同一问题,意见越奇特,其独创性越高。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果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就不会产生危机感和受批评的恐惧,也就不必为自己的创造意识而设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的努力。
3、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另外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也是提供榜样的一个很好的渠道,通过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使学生产生模仿尝试的欲望,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切实体验到创造性活动的魅力。
4、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惧: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展创造性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一些尝试和冒险。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非逻辑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进行想象,对答案不必拘泥于常规,并尽量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从而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