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胆囊结石
【概述】
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有结石形成。有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兼备不放射,可伴有黄疸、发热,上腹的压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范畴。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病因病机】
该病责之于肝胆。因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而发本病。
【诊断】
1. 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 反复发作的病史。
4.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胃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故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暧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如有胃痛连胁也是以胃痛为主,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胆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辩证施治】
(一)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暧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辩证分析: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9g,柴胡12g,川芎9g,枳壳12g,白芍12g,甘草6g,香附12g,郁金12g,金钱草30g,大黄12g。
加减: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者,酌加栀子、黄苓、龙胆草;肠鸣,腹泻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意苡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藿香、生姜。
(二)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干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烫加减
龙胆草15g,黄苓12g,山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8g,生地黄20g,柴胡12g,生甘草6g,金钱草30g,茵陈12g,生大黄6g。
加减:便秘,腹胀满者,可加芒硝;胁痛较甚,可加青皮、川楝子,元胡;热势较重者可加银花、蒲公英、连翘、大青叶;湿重者,可加苍术、藿香、佩兰。
其他疗法:
中成药:⑴消炎利胆片:可用于肝胆湿热型,服,一次6片,一日3次⑵胆益宁片:也用于肝胆湿热型,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外科治疗:单纯胆囊结石者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合并胆总管结石者需胆总管切开取石或ERCP治疗。
【预防与调摄】
该病与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属于湿热蕴结者,尤应注意饮食,要忌酒,忌辛辣肥甘之品,生冷不洁之品也应注意。
【疗效评价】
1.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2. 有效:症状、体征部分缓解
3. 无效:症状、体征无缓解或加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