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规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三)遵循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开齐并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四)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
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规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三、组织领导
组长:XXX(XX初中校长)
副组长:XX(XX教务主任)
组员:XX (中层管理人员)XX (教研组长)
四、具体实施
(一)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学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一评估一反馈一干预一保障”闭环体系。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二)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艺体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及综合实践课课时。确保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体育与健康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要落实每天“阳光体育1小时”、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活动,每次时长30分钟。要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确保活动内容
(1)大课间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确定。做好体育、艺术2+1项目练习,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
(2)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结合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把耐力、力量、柔韧等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突出的内容,切实提高特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除组织学生认真做好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部分外,应结合季节特点、学校特色和
场地情况,适当增加简便易行、面向全体、实效性强、较为安全的集体活动内容。
(四)开展体育运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阳光运动不少于1小时。每个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
(五)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做到常态训练、精准测试、精准评价和精准干预。不断完善以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一评估一反馈一干预一保障”闭环体系。
(六)加强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为了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体质,学校以体育课堂和大课间为主要抓手,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每天两次眼操及一次40分钟大课间活动时间,安排6项体育活动做好二课堂活动,抓好学校跆拳道特色,让学生人人都会套跆拳道。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小型体育活动或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园足球、篮球联赛、开一次校园运动会,做好每年体质健康检测,对学生
体质进行动态监测。按照安全有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欢、有密度、有强度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方位为学生体质健康“保驾护航”。
(八)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积极动员、认真组织,及时完成体质测试数据上传工作,及时以体测报告书形式反馈至学生和家长,力争形成家校合力共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进行体育教师招聘,确保学校在不断完善“基础一普惠—兴趣一特长,四级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
五、健全体质管理管理机制
(一)特殊情况的处理
1、因病或残疾学生,确实不能参加锻炼的学生,应持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病历等证明材料,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锻炼的申请。学校综合组组签署意见后,将材料存入学生档案。
2、对确实丧失运动能力,按相关要求上报。
(二)积极开展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市教育局每年统一组织队伍对市级检测点学校进行抽样监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后发布《体质健康蓝皮书》,反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一评估一反馈一干预一保障”闭环体系。测试要向家长进行反馈,积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任何人不得干预体质监测过程和结果。
(三)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
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专项运动技能可根据各地各校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在教学中开展,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建体育项目社团,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运动会或亲子会,传统学校或特色学校必须组织一次单项传统或特色项目的体育竞赛。
(四)健全责任机制
要统筹安排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督促细化体质健康管理规定,落实学校“健康副校长”的工作职责。要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中,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通过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班级微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五)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要求体育教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
“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每学期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质体健康。体育教研组要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适时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六)大课间操管理
学校始终进行上下午的大课间操,大课间操必须做到全员参加,并且是专时专用,不挤占体育课的时间进行其他的内容。学校的特色运动项目的是足球和跳绳,大课间操的具体内容如下:
1、春、秋季节的大课间操内容
上午:广播操、武术操、集体舞、花式跳绳、体能(25分钟)
下午:足球学校的一校一品的体育内容(25分钟)
2、冬季大课间操
上午:花样长跑(25分钟)
下午:足球学校的一校一品的体育内容(25分钟)
3、室内课间操:
主要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不能到室外进行,所以室内课间操,主要是手指操、操舞、体能的训练。
(七)课堂教学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教学指导进行体育授课,严格执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区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普及型,尽量做到体育课堂上的真正合理,平时体育教师也会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学习,相互讨论,怎样能够改善学生的体质,让学生能够尽量的去在课堂时间内做到有效的锻炼。平时课堂上学校会有不定期的测试,测试的具体内容都是有区里统一下发的,让学校时时刻刻知道孩子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学校时刻为大连市的体育质量检测组好准备。最终让全校的孩子们真正的收益。
(八)保证体育活动时间。
全面落实大课间跑操制度,每天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每节课间要求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要求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利用QQ群和微信平台等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九)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要求体育教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每学期让每位学生掌握1一2项运动技能;要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质体健康。体育教研组要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适时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六、加强监管
(一)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广泛开展科技、文体、艺术、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丰富学生
的学习生活,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
(二)每学年开学初召开全校新生家长会,宣传“五项管理”工作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三)学校校长是学生体质健康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和管理,指导学生科学锻炼。通过完善
“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体魄强健正在成为新时代学生的标配,健康活力正在成为校园新风尚。
(四)学校校长是学生体质健康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和管理,指导学生科学锻炼。通过完善
“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体魄强健正在成为新时代学生的标配,健康活力正在成为校园新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