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水利工程建设职业病危害分析及预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47095 上传时间:2025-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工程建设职业病危害分析及预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利工程建设职业病危害分析及预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工程建设职业病危害分析及预防 一、粉尘 〔一〕粉尘的危害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从胶体化学观念来看,粉尘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其分散质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接触的粉尘主要是岩尘、电焊尘、水泥尘等。吸入人体的粉尘有97%~98%可通过人体呼吸道的清除功能排出体外,余下的沉积于肺内。粉尘对人体健康最普遍且严重的危害是引起各种尘肺病,其次是粉尘冷静症、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以及中毒等病症。 由于粉尘的性质、成分不同,对肺所造成的损害,引起纤维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依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21〕48号〕,法定尘肺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及依据《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GBZ 25〕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二〕防尘措施 采纳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防治粉尘的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有: 〔1〕改革工艺过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2〕湿式作业,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 〔3〕采纳密闭、通风、除尘系统。 〔4〕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 综合以上方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可具体采纳以下防尘措施: 〔1〕混凝土搅拌站,木加工、金属切削加工等产生粉尘的场所,装置除尘器或吸尘罩,将尘粒捕捉后送到储仓内或经过净化后排放,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2〕施工和作业现场经常洒水、控制和减少灰尘飞扬。 〔3〕钻孔采纳湿式作业或采纳干式捕尘措施,不打干钻。 〔4〕水泥储存、运送、混凝土搅和等作业采纳隔离、密封措施。 〔5〕密闭容器、构件及狭窄部位进行电焊作业时强化通风,并佩戴防护电焊烟尘的防护用品。 〔6〕地下洞室施工配置强制通风设施,确保洞内粉尘、烟尘、废气及时排出。 〔7〕作业人员配备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8〕在砂石加工系统等重点排放源安装袋式除尘器,洒水防尘。 二、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 〔一〕生产性噪声的分类 生产性噪声可分为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三类。 〔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以及气体与其他物体互相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二〕生产性噪声的特性 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 dB〔A〕。据调查,我国生产场所的噪声声级超过90dB〔A〕的占32%~42%,中高频噪声所占比例最大。 〔三〕生产性噪声的危害 可引起人头疼、头晕、心悸、血压波动、情绪不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等反应,影响安全生产,严重的可对听力造成损伤。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且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为噪声聋。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非听觉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 〔四〕防止噪声危害措施 控制生产性噪声的措施如下: 〔1〕消除或减弱引起噪声的振动,主要应在制定、制造生产工具或机械过程中,尽力采纳消声措施,如将金属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了防止地板和墙壁的振动,机器设备不可直接安装在地板上,而应装在隔绝的物质上,如:空气层、橡皮、软木、砂石等与房屋地基隔开。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消声、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3〕强化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对吊车司机、汽车司机,应有合格的弹簧坐垫,以减少振动对机体的影响。强化个人防护,常用的有耳塞、耳罩、防声帽等。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减少噪声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主要有: 〔1〕在筛分楼、破碎车间、制砂车间、空压机站、水泵房、搅和楼等生产性噪声危害作业场所设隔音值班室,作业人员佩戴防噪耳塞、耳罩或防噪声的头盔等防护用品。 〔2〕对木工机械、风动工具、喷砂除锈、锻造、铆焊等临时性噪声危害严重的作业人员,配备防噪耳塞、耳罩或防噪声的头盔等防护用品。 三、振动 〔一〕产生振动的机械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在水利水电过程建设中,产生振动的机械主要有冲压机、压缩机、振动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等。 〔二〕振动的危害 振动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都有影响,如:皮肤感觉迟钝,触觉、痛觉减退,心动过缓,肌无力、肌纤维颤抖,免疫球蛋白改变等。 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显然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 〔1〕操作锤打工具,如: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铆钉机等。 〔2〕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等。 〔4〕驾驶交通运输车辆和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等。 〔三〕防止振动危害措施 防止振动危害的措施主要有: 〔1〕控制振动源。应在制定、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纳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的水平。 〔2〕改革工艺,采纳减振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纳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纳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纳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 〔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4〕改善作业环境,强化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四、红外、紫外辐射 〔一〕红外线 在作业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焊接工最易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引起的白内障是长期受到炉火或加热红外线辐射而引起的职业病,为红外线所致晶状体损伤,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二〕紫外线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热辐射的电磁波谱中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氢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紫外线对皮肤作用能引起红斑反应。激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皮肤接触沥青后再经紫外线照耀,能发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伴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冷静,甚至可发生皮肤癌。 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耀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照耀,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三〕、防红外、紫外辐射措施 红外辐射防护的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严禁裸眼直视强光源。生产操作中应戴绿色防护镜,镜片中应含有氧化亚铁或其他可滤过红外线的成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紫外辐射主要来自于电焊作业,操必必需佩戴专用的防护面罩、防护眼镜以及防护手套,皮肤不得裸露。电焊工工作时应使用可移动的屏障围住作业区,以免四周其他人受照耀。在操作中与助手要密切配合,防止助手猝不及防遭受照耀。 五、异常气象条件 〔一〕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 1.高温作业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多为野外作业,易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和地面及四周物体的热辐射。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体温调节和人体水盐代谢的紊乱。 高温作业时机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发掉,产生蓄热现象而使体温升高。 一般生活条件下出汗量为每日6L以下,高温作业工人日出汗量可达8~10L,甚至更多。汗液中的盐主要是氯化钠和少量钾,在高温作业条件下大量出汗,可使体内水分和盐大量丢失,引起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都可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2.低温作业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接触低温环境主要见于冬天在寒冷地区从事野外作业。在低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内脏和骨骼肌血流增加,代谢强化,骨骼肌收缩产热,以保持正常体温。如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耐受能力,体温逐渐降低。由于全身过冷,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肺炎、肾炎、肌痛、神经痛、关节炎等,甚至可导致冻伤。 3.高气压作业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高气压作业主要有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潜水作业常见于水下施工、沉船打捞等。潜涵作业主要出现于修筑地下隧道或桥墩等,工人在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处或沉降于水下的潜涵内工作,为排出涵内的水,必需通入较高压力的高压气。 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在加压过程中,可引起耳充塞感、耳鸣、头晕等,甚至造成鼓膜破裂。在高气压作业条件下,欲恢复到常压状态时,有个减压过程,在减压过程中,如果减压过速,则可引起减压病。 4.低气压作业 高空、高山、高原均属低气压环境,在这类环境中进行运输、勘探、筑路等生产活动,属低气压作业。低气压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低氧性缺氧而引起的损害,如:高原病。 〔二〕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 1.中暑 中暑是高温作业环境下发生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机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的结果。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出现昏倒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等症状。 2.减压病 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减压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奇痒、灼热感、紫绀、大理石样斑纹;肌肉、关节和骨骼酸痛或针刺样剧烈疼痛,头痛、眩晕、失明、听力减退等。 3.高原病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疾病。急性高原病分为三型: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 〔三〕异常气压的防护措施 1.技术措施 〔1〕通过技术革新,如采纳管柱钻孔法代替沉箱,防止工人水下高压作业可能引起的高压作业伤害和减压病。 〔2〕用隔热材料〔耐火、保温材料、水等〕将各种热的炉体包起来,降低热源的表面温度,减少向作业人员散热和辐射热。 〔3〕通过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实现通风降温。 2.管理措施 〔1〕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间工作,严格控制工人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要适当缩短。确保工人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2〕及时供应合乎卫生要求的茶水、凉快含盐饮料、绿豆汤等。由于高温作业工人大量排汗,暑季供应含盐的凉快饮料是有特别意义的保健措施,并应在饮料中适当的补充盐分和水溶性维生素。 〔3〕对露天作业集中和固定场所,应搭设歇凉棚,防止热辐射,并要经常洒水降温。 〔4〕高温、高处作业的工人,必需经常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职业禁忌症者应及时调离高温柔高处作业岗位。 〔5〕及时给职工发放急救药品和劳作保护用品。 〔6〕经常组织医护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巡回医疗和预防工作,重视年老体弱、患过中暑者和血压较高的工人身体状况的变化。 3.个人防护 高温作业工人佩戴防护服、帽、鞋、手套、眼镜等,低温作业工人要注意防寒和保暖,强化个体防护用品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