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单选题(共1500题)
1、“砖能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答案】 A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 D
3、卡特尔在其人格因素论中,将人格特质分为( )和根源特质。
A.个别特质
B.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次要特质
【答案】 C
4、人的童年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时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青年初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B
5、2012年单项选择:李红学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
A.负向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答案】 D
6、“盈科而后进”体现的是教学原则中的(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C
7、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答案】 A
8、(2021年下半年真题)在一次志愿者活动结束后,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对自己这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并写出心得体会,马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答案】 D
9、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减少人口数量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答案】 B
10、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答案】 A
11、即使不给予强化或奖励,学习也能够茇生。这种学习被称为( )。
A.替代强化
B.潜伏学习
C.试误学习
D.意义学习
【答案】 B
12、陈老师在教《小池塘》的时候问学生:“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池塘是怎样的?”学生答:“小池塘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老师又问:“如今,已是春天了,小池塘又成了什么样呢?”学生答:“冰雪融化,小池塘的水又开始流淌了。”……该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欣赏教学法
【答案】 C
13、梦佳理解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涵义。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梦佳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D
14、张老师发现。小雨同学在平时课堂上.总是喜欢第一个举手发言,但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高,那么小雨同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C
15、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冬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它答案吗?”张冬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表明张冬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答案】 C
16、“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这属于( )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理智感
【答案】 C
17、赵老师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其做法违背了德育原则中的( )。
A.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答案】 A
18、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第二天进行检查。这里所运用的复习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及时复习
【答案】 D
19、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答案】 A
20、“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深化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理解.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逆向、正迁移
【答案】 D
21、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表现?( )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 C
22、( )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A.叙事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质的研究法
【答案】 C
23、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 C
24、八年级学生小琳面临的人格发展阶段任务是()。
A.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B.培养主动感,克服自卑感
C.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答案】 D
25、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表现?( )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 C
26、2013年单项选择: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答案】 C
27、以美国“六三三”学制为蓝本确立的哪个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后?( )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答案】 C
2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29、学生小琳在本学期语文期末考试中得了全班第一,获得老师的表扬,心里很高兴。她认为自己这次考试成功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强,其归因是()
A.内部、不稳定、可控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的
C.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答案】 C
30、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或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
A.刺激分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行为强化
【答案】 C
31、小伟的妈妈正在准备晚饭,小伟放学回家刚进家门就闻到家中阵阵饭菜的香味儿,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伟就闻不到了。这种现象属于感觉的()。
A.适应
B.联觉
C.统合
D.对比
【答案】 A
32、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自然本位论
【答案】 B
33、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答案】 D
34、上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A.亲密感对孤独感
B.勤奋感对自卑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答案】 C
35、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答案】 A
36、中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D
37、“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 )。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凯洛夫
【答案】 B
38、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 )。
A.驾驶汽车
B.洗衣服
C.解两步应用题
D.拉小提琴
【答案】 C
39、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答案】 C
40、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先后用迷津和迷笼研究动物的学习活动,这一理论属于( )。
A.刺激—反应理论
B.认知—发现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顿悟学习理论
【答案】 A
41、在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的学习被称作( )。
A.综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类属学习
D.总括学习
【答案】 D
42、(2021年下半年真题)在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这是对哪一关系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答案】 B
4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揭示了()是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A.有效的说服?
B.树立良好的榜样?
C.利用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答案】 B
44、小青的数学成绩不好,她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她的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B.外部、稳定、可控的归因
C.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归因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答案】 A
45、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 C
46、2013年单项选择: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答案】 C
47、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 B
48、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 )。
A.初中二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答案】 A
49、下列选项体现记忆敏捷性的是( )
A.出口成章
B.死记硬背
C.博闻强记
D.过目成诵
【答案】 D
5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指导实践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 B
51、2013年单项选择: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 D
5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
B.榜样示范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答案】 B
53、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消退
【答案】 C
54、“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答案】 C
55、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第二天进行检查。这里所运用的复习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及时复习
【答案】 D
56、将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照英语测试水平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编入不同的英语教室上课,这属于()
A.内部分组
B.外部分组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答案】 B
57、(2020年真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改革。作为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范围是( )
A.从幼儿园到初中
B.从小学到初中
C.从初中到高中
D.从小学到高中
【答案】 D
58、王乐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没有及格,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王乐的不合理信念属( )。
A.绝对化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答案】 B
59、幼儿学习古诗时所运用的识记方式是( )
A.意义识记
B.机械识记
C.理解识记
D.逻辑识记
【答案】 B
60、需要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称为( )
A.再认
B.回忆
C.追忆
D.提取
【答案】 C
6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 )年。
A.1951
B.1957
C.1945
D.1949
【答案】 B
62、“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练习
B.示范
C.言语指导
D.反馈
【答案】 A
63、(2021年上半年真题)李伟同学在上课前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判断,如果认为自己能听懂老师讲述的知识,他就会认真听课,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种现象是
A.结果期待
B.过程期待
C.社会期待
D.效能期待
【答案】 D
64、韩老师常常说方琼勤奋努力,孙彤细致严谨,李冰诚实可信。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答案】 B
65、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A.A主观要求
B.B相对化
C.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答案】 C
66、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A.下为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并列学习
【答案】 A
67、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景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是( )。
A.参与观察法
B.行动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非参与观察法
【答案】 B
68、下大雨的时候,小李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没有淋到很湿,以后。每当下雨小李跑得很快。这是()。
A.顿悟
B.逃避条件作用
C.条件反射
D.回避条件作用
【答案】 B
69、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其不具备以下哪种属性?( )
A.社会性
B.继承性
C.特殊性
D.阶级性
【答案】 C
70、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是( )。
A.学习需要
B.自我效能感
C.成就动机
D.学习动机
【答案】 B
71、不论教师是否存在,也不论是否有任务存在,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这种属于()。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答案】 D
72、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人是()。
A.布鲁纳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科顿
【答案】 B
73、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张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 )。
A.人本主义学习观
B.行为主文学习观
C.认知主义学习观
D.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案】 B
74、“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出自( )
A.苏霍姆林斯基
B.凯洛夫
C.马卡连柯
D.乌申斯基
【答案】 C
75、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答案】 C
76、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
A.群体意识
B.社交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合作能力
【答案】 C
77、期末考试要到了,甜甜变得特别紧张.每天都睡不好,吃不下,害怕自己考不好,连上课都听不进去,一节课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甜甜的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惧症
【答案】 B
78、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答案】 B
79、(2020年真题)晓军上中学后,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全面。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反映的是晓军自我意识哪方面的发展( )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找
D.物质自我
【答案】 B
80、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答案】 D
8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践锻炼法
【答案】 C
82、有的学生学习时必须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这属于()
A.努力管理策略
B.环境管理策略
C.时间管理策略
D.元认知管理策略
【答案】 B
8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培养品德和审美情操
【答案】 A
84、在归因理论中,身心状况属于( )的因素。
A.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B.稳定、外在、可控
C.不稳定、内在、可控
D.稳定、外在、不可控
【答案】 A
85、教师对教学工作采取冷漠的态度,在自身与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
A.挫折感
B.耗竭感
C.去个性化
D.低个人成就感
【答案】 C
86、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些功能?( )
A.经济功能
B.政冶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 A
87、小伟的妈妈正在准备晚饭,小伟放学回家刚进家门就闻到家中阵阵饭菜的香味儿,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伟就闻不到了。这种现象属于感觉的()。
A.适应
B.联觉
C.统合
D.对比
【答案】 A
88、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相互论
D.教育万能论
【答案】 A
89、小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的尊敬和顺从。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李的道德发展处于(?)。
A.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则取向阶段
【答案】 C
90、“平行教育原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
B.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答案】 B
91、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 )
A.丘脑情绪理论
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答案】 C
92、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后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考试前复习
D.当天复习
【答案】 A
93、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 B
9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
A.A演说家
B.B智者
C.C军人和武士
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答案】 C
9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
A.应有的责任感
B.积极的社会功能
C.应有的义务感
D.应有的道德面貌
【答案】 B
96、2013年单项选择:当学生嘲笑张老师个子矮小时,张老师以--句“浓缩的就是精华”化解了当时的尴尬。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
A.升华
B.补偿
C.幽默
D.宣泄
【答案】 C
97、下列最适合矫正考试焦虑的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
B.厌恶疗法
C.自由联想法
D.宣泄疗法
【答案】 A
98、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答案】 D
99、谭老师为了在班级上采取分组方式进行教学,在新学期第一堂课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学科测试,并将学科测试的结果作为分组的重要依据。谭老师的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 A
100、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情境
C.课堂纪律
D.课堂气氛
【答案】 C
101、瞬时记忆又被称为( )。
A.知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感觉记忆
D.声像记忆
【答案】 C
102、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答案】 D
103、迁移的经验泛化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伯尔
D.贾德
【答案】 D
104、《爱弥儿》的著者是(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洛克
【答案】 C
105、“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人对环境的影响具有()
A.依赖性
B.改造性
C.可塑性
D.主观能动性
【答案】 D
106、儿童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灵活性
D.差异性
【答案】 A
107、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属于()的动机理论。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精神分析主义
【答案】 B
108、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理想国》
C.《学记》
D.《论语》
【答案】 C
109、“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答案】 B
110、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理论是()。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答案】 A
111、( )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 A
1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D
113、2013年单项选择:“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 B
114、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以及人的教育观念。
A.模式
B.规模
C.速度
D.规格
【答案】 A
115、学习策略的核心是( )。
A.计划性
B.规则
C.方法
D.监控
【答案】 A
116、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据此,这位教师的成长可能处在( )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感受
【答案】 B
117、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教师( )
A.“怎么教”
B.“开哪些课”
C.“教什么”
D.“怎么培养人”
【答案】 C
118、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答案】 C
119、( )原则是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应认真了解和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学生。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答案】 D
120、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A.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
B.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C.揭示教育规律?
D.分析教育现象
【答案】 C
121、李老师发现自己班中的沫沫有如下特点: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那么,沫沫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 D
122、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于第()层次的需要。
A.2
B.3
C.4
D.5
【答案】 B
123、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不足在于( )。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答案】 D
124、下列哪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
A.记忆能力
B.绘画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答案】 A
125、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答案】 C
126、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B
127、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 )。
A.方向性
B.可能性
C.现实性
D.必然性
【答案】 B
128、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答案】 A
129、关系转换理论强调( )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A.个体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B.学习任务之间的共同要素
C.不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和概括化的经验
D.认知结构变量的特性
【答案】 A
130、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答案】 A
131、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13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感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答案】 D
133、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答案】 C
134、“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出自()。
A.《论语》
B.《大学》
C.《孟子·尽心上》
D.《劝学篇》
【答案】 C
135、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 D
136、 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 A
137、创作“美人鱼”的形象,运用的是想象的( )加工方式。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答案】 A
138、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A.巩固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 B
139、在情绪ABC理论中,B指的是()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答案】 C
140、“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答案】 C
141、王老师在讲授“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以磷化氢的“自燃"现象,说明民间俗称“鬼火'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无神论"教育。王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贯彻的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 C
14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
【答案】 D
143、(2020年真题)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C
144、素质教育是以(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 B
14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答案】 D
14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答案】 D
147、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答案】 D
148、“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 )
A.唐宋时期
B.春秋时期
C.明清时期
D.元朝时期
【答案】 A
149、2013年单项选择: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学校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答案】 B
150、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A.强调德育的外在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答案】 D
15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
【答案】 C
152、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C.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答案】 C
153、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
A.群体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群体规范
D.学校人际关系
【答案】 A
154、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时代性
D.独立性
【答案】 A
155、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 )。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C.指导班委会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