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生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一、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行政领导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
二、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要实行申报制度,制定安全措施,活动方案必须经校领导审阅签字同意方可实施。
三、活动时班主任是各班的具体责任人,跟班教师负连带责任。
四、活动的路线地点,事前应进行实地勘查,不得组织学生到危险的地方开展活动。
五、活动来往的交通工具必须向有营运资格证的专业运输部门租用,并与其签订安全协议。
六、每次活动都要有安全、保卫、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如在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根据《学生实践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相关要求执行。
七、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互救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本领。
学校教师培训规划
以学校三年培训发展规划为指针,以即墨教育主管部门和进修学校每年的培训工作意见为指导,积极贯彻以人为本和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认真落实自主、互动、共享的校本培训理念;以新高考改革为契入点,努力营造互相研究、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研究氛围,积极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全力打造一支师德好、教艺精、底蕴厚、发展快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培训目标
1. 制定和完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和方法;
2. 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创建研究型校园,造就研究型教师使全体教师乐于研究、善于研究,逐步树立终身研究的思想;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业务精湛、课程开发和教学创新的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 经过三年培训,使我校100%的教师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熟练学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教师中的比例。
4.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每学期做校级公开课一节以上,讲座一次。
5. 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开展主题教研。每年开展四次主题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6. 通过各种检测活动,检验教师培训效果。
三、培训形式
按照课程改革要求,立足本校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实践、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运用
“研究式”的全员培训、“参与式”的分层培训、“互动式”的校本研究等模式,采用集中培训、分组研究、个人自学、讨论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以创造良好的校本培训的氛围,形成校本培训的特色。探索以“引进,培养,调整,优化”教师培训的新方法,结合学校教师发展实际,优化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为教师个体和群体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五、培训主要任务及预期成果
拟用三年时间对本校在职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216总学时的培训,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学科培训不少于156学时。培训分全员培训和分层培训。
(一)全员培训
1. 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师德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新课程理念
通过自学和集中培训的形式,进行新课标的理论培训。以研读课标,课标知识测试,课标研究交流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教师对课标理念的掌握和理解。并自觉将课标理念转化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 教学技能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研究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预计通过校级教研、组级教研、主题教研、教学擂台赛、名师引路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主任级引领课等丰富的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4. 教学方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培训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研究,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
(二)分层培训
分层培训以新岗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为重点,使各层次教师在三年中得到不同的成长和发展,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开展。
1. 新岗教师培训目标
建立新岗教师成长档案。根据省、市、区的精神和要求,让所有新岗教师参加区市级新岗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中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在老教师指导下,使新岗教师尽快适应学科教学各项工作,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般规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加强行为规范意识。一年内初步掌握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功,熟悉课标理念和教材,懂得课堂设计,能够调控课堂;每一节课备课教案须经师傅审核修改,每节课后及时记录教学反思,提升新岗教师备课的能力;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学随笔(教学日志)。三年预计读8本教育教学著作,研究笔记每学期5000字,三年累计3万字,尽快提升新岗教师内涵;在师傅指导下每学期上一节教学汇报课。并通过新岗教师教学比赛,新岗教师成长汇报等活动形式使新岗教师在实践中得到历练。争取使新岗教师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三年成熟”。三年内,使新岗教师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三年后,使新岗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能开展教科研工作,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力量。
2. 骨干教师培训目标。
建立骨干教师成长档案。遵循“重点培育、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原则,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骨干教师名册。重视骨干教师的理论研究。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三级集中培训。根据每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培训时间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究,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陶行知教育名篇》等著作通过教育理论研究,使骨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为实施新课改奠定坚实基础。每年至少读3本教育教学著作,每学期至少出校公开课一节。为尽快提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根据每年的培训要求不断调整。首先,对骨干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个别指导、集体点评。其次,为骨干教师创设条件,通过优秀课观摩、典型经验汇报、外出研究、研讨交流等形式,为骨干教师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各项教研活动中如:优质课评选、引路课、家长开放课、汇报课、课后反思评课等活动中坚持以骨干教师为主,组织他们上好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辐射和指导作用。每学年每位骨干教师为全校教师进行业务讲座两次。最后,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与实践,尽快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三年内使骨干教师形成各
自的教育教学特色。
3. 名师培训目标
建立名师成长档案。努力为名师提供深造研究的机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送名师到有关院校研究深造,参加提高学历层次和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高层次的教研交流活动,以及组织教育思想研讨会等。 强化政策导向。对名师在科研立项、进修提高、学术交流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给予优先考虑,并对其中特别优秀者给予重点支持。 强调作用发挥。名师每年应在区以上范围至少开设一堂有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观摩课、示范课;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科研论文,并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研究和继续教育任务,承担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并使指导者取得显著成绩。每年为全体教师做业务讲座两次以上,上校级师范课至少一节。三年内要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经验,并能通过讲座,研讨,论坛等形式将经验辐射出去,在所在区域内要有一定影响。
六、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全面负责,教导处具体实施,在职教师全面参与。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奖惩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切实保障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
2.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以教师培训三年规划为蓝本,合理安排、科学设计年度教师培训内容,完善培训登记制度,全程监督和管理教师参训情况,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确保教师全员参加继续教育,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
3. 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确保年度公用经费不低于5%用于教师培训。
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一、培训目标
1、每个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进一步发展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培育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力求每个教师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
3、掌握最前沿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提高每个教师对教育教学专题的研究探索能力,提高每个教师的科研水平。
5、在培训中建立健全本校的校本培训制度,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二、管理与考核
1、学校建立教师培训发展绩效认定小组,负责对教师的培训发展情况(中期培训监管和培训发展结果认定)作评估考核。
2、每个教师学年初要制订个人进修计划,每学期结束要认真写好研究体会或经验总结,并报学校教导处备案。
3、每个教师严格按照自己的培训发展计划选择最适合的形式参加研究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完善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
4、每期末,学校将对集中培训的内容进行测试,教师人人必须参考。学校教师培训发展绩效认定小组将根据测试成绩对教师的培训发展结果作出认定,认定结果将作为该教师评优、晋级、评职的重要依据。
5、教师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研究和各教研组组织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业务讲座等活动,必须遵守纪律,聚精会神,做好研究记录,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因病、因事不能参加研究的要提前履行请假手续。研究时不看与研究无关的书报,不做与研究无关的事,研究时间不得接打电话。
6、外出研究的教师必须精心做好笔记,认真整理材料,回到学校要做详细汇报。
中心小学评课工作制度
一、评课的原则
1. 谁听课谁评课的原则。每次听课以后都要及时安排时间进行评课,只要参加听课就有义务和责任进行评课。
2. 客观、公正、公开原则。听课人员要根据听课情况客观如实地对授课人的教学情况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有话讲在当面,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 听评结合,以评促学,以学促教的原则。听课是评课的前提,评课是听课的总结,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二、评课的方式
1. 评课时要心平气和地采用面对面谈心式的讨论和交流,切忌语言尖刻,伤及人格或当老好人,什么都好,一团和气。要将优点说全,缺点讲透,评价恰当,以理服人。达到互相研究,共同提高。
2. 认真填写听课评议表格,字迹工整,所有项目均应填写,不得空缺。总评意见应实事求是,肯定成绩,大胆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可以需要在课后预约授课教师座谈交流。
三、评课的内容
1. 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确定:看任课教师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制订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导向性。
全面,指能从理论知识、动手能力、教书育人等几个方面来确定;
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知识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专业和学科特点,体现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群特点;
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专业特点,符合学生专业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 教学目标实施:看任课教师能否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2. 评教材处理
主要评价任课教师的知识教授是否准确、科学,是否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看任课教师是否精心、组织、处理教材,即是否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 评教学程序
(1) 评教学思路设计
看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是
否脉络清晰,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2) 评课堂结构安排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评价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恰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 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因课程、学生、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好的教学方法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 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 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从四个方面考察和评议:
(1) 看板书(或教学课件):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 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 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
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 看操作:看任课教师运用教具,操作实训设备等的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训内容的演示时机、内容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训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 评学法指导
首先,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看任课教师是否帮助学生认识研究规律,端正研究动机,激发研究兴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逐步提高研究能力,有效地提高研究效率。
其次,看任课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7. 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题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是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是否努力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三是是否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四十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五是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
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 评师生关系
首先看任课教师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看任课教师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 评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效果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评课的组织管理与评课资料收集建档工作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可根据各自需要进行不定时随机听课,听课后应即时评课,与任课教师当面交换评课情况。教师的听课评议表每学期期末交所在教导处保管,建档保存,以备查阅。
教研室安排的听课,由教导处主任及教研组长组织开展评课,可以现场评课,也可以在课后通过教研活动进行评课,听课评议表在评课后即交教导处统一保管。
相关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室等)组织的优质课比赛、示范课(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由活动组织部门组织评课,
并在评课结束后即收集听课评议表存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