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县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保证XX县辖区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能有序不乱和快速高效地开展,迅速对现场环境污染物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对其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从而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提供依据,为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根据德州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的统一部署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现制定《XX县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一、组织机构
1、监测应急分队
队长:XXX
副队长:XXX
成员:XX县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全体成员
职责: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总协调,确定应急监测工作程序,确保应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应急现场采样监测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负责现场采样监测任务。
3、综合分析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负责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数据汇总,报告编制,组织协调、联络等。
4、后勤保障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负责应急监测期间物资供应、后勤保障工作。
二、工作程序
1、接到指令
(1)XX县生态环境监控中心、设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值班电话,电话号码:XXXXX。接到指令后,值班员应做好记录,并了解污染类型、范围和程度等有关情况,并记录报告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2)接到指令后迅速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队长、副队长及全体成员接到通知后,立即到站,按小组分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现场采样监测小组准备便携仪器设备、采样器具、防护设备等;综合分析小组分析人员应做好实验室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准备接样分析,质控人员同步进行质量控制、报告编制人员作好资料收集;后勤保障小组应随时待命,及时为各小组提供所需物资及后勤保障。
2、应急监测
(1)现场初步调查、制定《应急监测方案》
队长、副队长及时与县局前方指挥所及各有关部门(包括厂方环保、报告人、各外部接单位等)联系和沟通,现场采样监测小组进行现场初步调查,及时、准确、快速地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发展趋势,并针对所了解污染事故的有关情况,调阅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迅速制定《应急监测方案》,方案应包括监测项目、地点、频次、人员安排等,必要时应画出监测点位示意图。同时向应急监测队长汇报现场情况,以便队长及时了解污染状况,决定是否增加监测点位、项目和频次,是否增加现场采样监测人员和仪器。
《应急监测方案》经县局前方指挥所批准后实施,同时下发至各应急监测小组及有关人员。
(2)现场采样监测、实验室监测准备
现场采样监测小组按照《应急监测方案》和有关监测规范要求,对事发地周边环境监测点的空气、水体展开应急监测和全过程动态监控。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与县局前方指挥所取得联系,及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应急监测方案》。现场采样务必十分注意自我防护,遇到紧急危险情况应及时撤离。现场监测可立即出数据的应立即将数据上报现县局前方指挥所,不能立即出数据需采样回实验室分析的应立即指定专人将样品送达实验室。根据监测情况进一步判定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出封锁和隔离区域,由监测应急分队确定后并向县局前方指挥所报告。
(3)实验室监测
实验室分析人员接到样品后,应及时按照有关监测标准方法进行项目分析,快速将监测数据上报小组组长,经审核后应及时将数据以电话、传真、监测快报等形式上报应急分队队长。并随时待命,未接到通知,不得擅自撤离岗位和关闭仪器设备。
(4)监测数据、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监测应急分队队长根据所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调查情况以及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本底等信息。迅速汇总、分析,提出处理处置建议,向县局前方指挥所报告。
(5)跟踪监测
各应急监测小组未接到监测应急分队队长通知停止采样分析前,要坚守岗位,按照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做好跟踪监测,并随时向队长报告监测数据及现场情况。由队长随时向县局前方指挥所报告。
(6)结束监测
当现场监测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并稳定后,监测应急分队队长向县局前方指挥所报告,建议停止跟踪监测,经批准后,通知各小组停止监测,并撤离现场,转入善后工作。
(7)编制应急监测报告
各小组完成监测分析后,要及时编制应急监测报告,对环境事件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价,以各类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提交监测应急分队副队长审核,及时上报县局前方指挥所。
应急监测报告内容应包括:
(1)标题名称
(2)监测单位名称和地址,进行测试的地点
(3)监测报告的唯一性编号和每一页与总页数的标志。
(4)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监测断面示意图,发生原因,污染来源,主要污染物,污染范围,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等。
(5)所用方法的标志(名称、编号、检出限)
(6)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志。
(7)样品采样日期、接收日期、监测日期。
(8)监测结果、结果评价、处置建议等。
(9)审核人、授权签字人签字。
(10)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标志(已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的监测项目)等。
3、生态恢复评估工作
(1)启动生态恢复评估工作
根据监测数据、污染破坏程度、范围和影响预测,监测应急分队应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是否开展生态恢复评
估工作,由监测应急分队队长报告县局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制定《生态恢复评估实施方案》(包括生态恢复评估调查范围、项目、内容、方法、人员安排等),再次启动监测和调查工作。
(2)生态恢复评估报告编制
根据《生态恢复评估实施方案》,监测应急分队队长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调查和监测工作,完成后及时编制《生态恢复评估报告》。并及时上报县局应急领导小组。
4、应急监测工作总结
应急监测工作完成后,监测应急分队应组织全体参加人员认真进行回顾和总结,查找本次应急监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和建议。
三、技术要求
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涉及到水、气、生态、噪声、光、热等污染监测,故应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行业类型、发生地点和预测影响区域、程度等,原则上按如下监测技术要求开展应急监测。
1、调查内容
(1)调查事故发生点污染类型、范围、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
(2)对污染事故发生地周围区域环境和生态破坏情况
进行调查。
2、监测内容
监测应急分队通过现场初步调查和了解后,及时制定监测实施方案,由各应急监测小组组织实施。
(1)监测点位:(污染源分固定源和流动源;监测点位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环境)。见表1表1:监测点位表
点位布设
内环境
外环境
水污染事故
固定源
有组织排放
总排放及发生泄漏车间或工段排放
在废水排放流域,根据水文参数,确定污染物扩散程度和下游敏感点位置,按不同距离布设监测点位。同时注意对照点布设。
无组织排放
工厂周围和车间或工段周围环境
流动源
有组织排放
发生泄漏排放
无组织排放
发生泄漏排放区域
气污染事故
固定源
有组织排放
发生泄漏车间或工段所有排放,以及其它排放
在下风向区域,根据气象参数,确定污染物扩散程度和下风向敏感点位置,按不同距离布设监测点位。同时注意对照点布设。
无组织排放
工厂周围和车间或工段周围环境
流动源
有组织排放
发生泄漏排放
无组织排放
发生泄漏排放区域
声污
染事故
固定源
发生污染事故车间或工段所有噪声源排放点噪声、工厂边界环境。
按影响周围敏感点位布点
流动源
流动源排放点噪声
(2)监测项目
按发生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污染因子和行业特征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确定监测项目。同时,应测量水文、气象等各项参数。
(3)监测频次
根据污染发生类型和污染程度,确定采样频次,直至恢复到本底情况为止,但后期采样频次可适当减少。
①污染源
废水:每0.5小时采一次样;
废气:每1小时采一次样;
噪声:每昼夜各测量一个周期。
②外环境
废水:每1小时采一次样;
废气:每2小时采一次样;
噪声:开展一昼夜各敏感点测量。
(4)质控措施
为保证监测结果及时、准确、可靠,监测期间的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按环发[2000] 38号文规定、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手册》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所有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原则上按国家规定持证上岗,原则上使用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使用期内的仪器。采样记录和分析测试结果,按规定和要求进行审核。所有样品采样都应采平行样。
四、要求
1、全中心、工作人员应树立应急监测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实战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服从命令听指挥,认真履行职责,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2、应急监测人员日常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仪器设备正常工作,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监测人员在携带应急监测仪器的同时,应同时按人数携带防护器具,带队负责人在上车时应立即检查,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了解应急监测现场情况及泄漏物质的种类,必要时或情况不明时,应在接近应急监测场地的同时,在车上佩带好防护器具,再接近应急监测现场。当能确定泄漏物质及大气中不含危害性成份或危害性气体浓度在安全值范围内时,方可解除防护。
4、当监测人员发生中毒事件,或发现现场有中毒人员时,应急监测现场负责人必须在抢救人员自身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方可同意进入有危害性气体的现场抢救。应及时将中毒人员撤出有危害性气体的区域,再行救治。不作无畏的牺牲,强调不许临阵逃脱、不听指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