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维修工程单如何管理办法
1 建立健全的修理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保证措施
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做出规定,遵守《修理项目管理制度》等。
2 严格合同管理制度
工程施工合同是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有效依据,也是保证工程质量、进度、造价的关键性文件。订立合同�r,应明确定额套用、费用计取、材料供应、质量标准、工期进度、安全施工、结算方式、质保期限、违约责任等方面要求,并对承包方擅自转包、违规操作等明确处罚措施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从而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确保。
3 重视施工现场监督管理
修理项目的施工有别于新建工程,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因此在施工阶段除了实现与项目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以外,对施工全程的监督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应该聘请或指派有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全程跟踪监督,制约并配合施工单位,以保证工程方案落到实处,处理好突发状况,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隐蔽工程据实签证,为完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真实可靠的技术资料。
4 依据合同结算
工程结算应本着真实、合法的原则进行。做到四严:一是严把工程量计算关:二是严把定额套用关:三是严把工程质量计算关;四是严把材料差价关。在此基础上,由市计部门审核最终工程造价,并出具工程结算审计报告,连同工程合同、现场签证等资料文件进行最终的工程〔财务〕结算。
2强化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及修理工作的措施
1.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管理人员除了熟悉备件手册外,还应弄清每台设备的系列和型号等。在定购备件时向供应商提供所要定购的零件号,这样才干确保备件供应的准确性。同一种型号设备,由于出厂时期不同,其产品上所配用的零部件也会不同,管理人员还必须注意备件通用性、互换性。
2.建立健全设备备件档案
各基层设备管理人员,将所有设备的资料统一建档并作好备份工作,通过档案可了解设备原始资料、供应商信息、使用修理状况等。防止设备使用几年后,因为设备管理人员的变动及操作人员的改换使设备必须要修理和购买备件时找不到依据资料。
3.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强化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
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任何设备都有规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及操作程序,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干确保安全生产。而设备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水平的凹凸,要强化对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针对性。
对机械的日常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检查结果应具体记录,不但要包涵以往的修理保养记录、换件记录,而且要包涵日常使用状况和工作量的记录。以便分析、推断机械故障,及时而准确地消除故障隐患。
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1.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修理制度不完善
不少施工企业缺乏系统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淡漠、管理混乱,造成管理工作严重滞后,设备使用混乱,责任难以明确。
2.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修理保养等环节未衔接上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操作人员基本上是"包用不包修',操作上执行了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没有定人定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修理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虽然有制度,但没有具体细化、量化,责任模糊,执行不利。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修理人员应付了事,操作人员与修理人员则互相推卸责任。同时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让工程机械设备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甚至违章操作,使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在新工程中又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和精力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
3.管理及操作、修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许多施工企业都设立了设备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变化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修理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不少工程管理人员认为只要设备可以工作,就让它满负荷运转,甚至24小时连续作业,停机保养被认为是浪费时间、拖延了施工进度、降低了生产效益,有些企业购买先进设备舍得花大钱,但在管理及操作修理人员的培训等上却很吝惜,有先进的设备,但管理和修理跟不上。
4.工程机械设备修理费用居高不下
大部分施工企业对设备管理的考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修理管理的投入不够,往往局限于"坏后修理',而对"预防修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不能早发觉、早预防、早修理,不少修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是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修复利用,主观随意地报废,造成工程机械设备"浪费修理'的现象相当严重。
修理工程单如何管理办法强化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及修理工作的措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