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肩周炎,俗称凝肩、五十肩,是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本病属中医“肩凝症”范畴。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 骨密度检
T值表示所测定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正常年轻人骨密度平均值相差多少个标准差(SD),
1个标准差相当于12%的骨密度值:
T值〉-1SD,骨量正常。
-2.5 <T值<-1,骨量减少。
T值<-2.5,骨质疏松症。
T值<-2.5同时伴有1处以上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症。
2. 影像学检
(1) X线典型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和骨髓腔扩大子等,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存在骨折影像学表现。
(3 ) CT/MRI CT能够准确显示骨皮质变薄及骨内空腔,对于骨折的粉碎程度及胸腰段椎体骨折在椎管内的压迫情况有清楚显示,另外,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或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3.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二十五羟维生素D[25(OH)VitD]、甲状旁腺激素和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等。
【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 瘀滞型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 气血虚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苔白,脉细弱或沉。
三、治疗方案
1. 西医治疗原则
(1) 西药治疗
以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为主。
(2) 非手术治疗
① 物理治疗避免负重下关节活动锻炼,关节保暖,热敷、TDP照射或红外线照射、超黄光治疗、低周波治疗、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和磁热疗法等。
② 关节内注射治疗常用黏弹补充剂透明质酸)、中药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
(3 )手术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关节镜行关节清理术。适应证:至少36个月的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肩关节周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同时伴有肩袖及孟唇损伤、退变。
2. 中医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
(1) 内治:风寒湿者宜祛风散寒,利湿通络;;瘀滞者宜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气血虚者宜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2) 外治:诊断明确后,保守治疗者予理疗、推拿、针灸、小针刀及患肢关节内注射等疗法;有手术适应证者可予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
(3) 其他:患者可肩关节活动锻炼,帮助恢复。
中药治疗
(1) 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药:蠲痹汤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当归,川芎,桂枝,木香,乳香,桑枝,甘草)。
(2) 瘀滞型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方药:舒筋活血汤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
(3) 气血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生姜,白芍,大枣)。
局部治疗
(1) 推拿治疗以理筋通络为主,如滚法、拿法等及肩周炎松解术。
(2) 针灸疗法 可采用远部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
(3) 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
(4) 中药外治以桃仁、红花、穿山甲、乳香、没药、大黄等活血化瘀药为主,佐以川椒、细辛、南星等温经通络止痛药。膏药外敷、煎汁外洗或离子导入等均可。
四、疗效评价
整体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2. 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3. 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4. 无效症状无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