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32396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7.短文两篇复习讲义 一、读文章,理解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 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晓 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 。自 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 其奇者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文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有________ 、 ,喻体是 、 。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推断。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纳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涵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体会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 30.诗歌复习 一、诗歌阅读。 《使 至塞上 》 王维 单车欲问 边,属国 过居延。 征蓬〔 〕 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 〕然。 1.在〔 〕内注音。 2.在横线上解释重写词语。 3.诗歌中运用比喻来自说遭遇的句子是“ , 〞,分析比喻的效果: 。 4.赏析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 5.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压韵的字〔韵脚〕有 , 压的韵是 ;在原诗歌中用“/〞划分朗诵节奏。 6.诗歌中诗句 是对仗的。 二、诗歌默写。 1.《使至塞上》里描写边塞雄奇风光的句子 2.《使至塞上》里以比喻说身世的句子 3.《望岳》中书写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句子 4.《望岳》中运用拟人手法写泰山雄奇秀丽的句子 5.《石壕吏》: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 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 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伤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 _ 6.《春望》中过渡句是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