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 年高考生物解密之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 .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不考虑其他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翅外展黑檀体果蝇与野生型纯合果蝇杂交,F1 自由交配,F2 出现 9 :3 :3 :1 的性状分离比
B .菱形眼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F1 中雄蝇均为野生型,雌蝇均为菱形眼
C .基因型为 RuruEe 的果蝇,减数分裂可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
D .痕翅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存在 2 个或 0 个 r 基因
2 .人类皮肤颜色差异除了受不同常染色体上多对基因的控制外,还可能受环境影响(如图所示)。假设控 制肤色的每个显性基因对肤色的深度增加作用相同,显、隐性基因的频率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图中实际观察到的肤色分布情况(虚线)可能由 3 或 4 对基因控制着肤色的遗传
B .若肤色受 1 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预期中间肤色在人群中比例为
C .若肤色受 2 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预期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量峰值有 5 个
D .若肤色受 3 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具有 3 对相应等位基因的个体婚配,则预期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
1 :6 :15:20:15:6 :1
3 .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 A 和抗除草剂基因 B 成功导入某植株细胞(2n =40)的染色体组中,随后将
1
该细胞培养成植株 Y。植株 Y 自交,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约占。取植株 Y 某部位的 一个细胞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产生 4 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标记追踪基因A 和 B(基因A 和 B 均能 被荧光标记,且培养过程中不发生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含 4 个荧光点的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B .该培养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含 3 个荧光点的细胞
C .若每个子细胞都含 2 个荧光点,则其取材部位很可能为根尖分生区
D .若其中 1 个子细胞含 0 个荧光点,则与其同时产生的子细胞含 0 个荧光点
4 .桔梗花有雌雄异熟的特性,当雌蕊成熟时,同一朵花内的花粉早已失去受精能力.桔梗的花色有紫色 和蓝色,分别由细胞核内一对等位基因A/a 控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自然状态桔梗只能进行异花传粉,所以一般为杂合子
B .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去雄
C .将 AA 和aa 两种桔梗间行种植,后代基因型均为 Aa
D .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套袋
5 .已知某种昆虫的体色由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A(红色)、a(棕色)控制,且 AA 个体在胚 胎期致死:另一对等位基因B/b 也会影响昆虫的体色,只有基因 B 存在时,上述体色才能表现,否则 表现为黑色。现有红色昆虫(甲)与黑色昆虫(乙)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2 :1 。欲 判断 B 、b 基因是否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取 F1 中一只红色雄性昆虫与 F1 中多只棕色雌性昆虫进行交配 得到 F2 ,统计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亲本的基因型甲为 AaBB 、乙为 Aabb
B .若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黑色=2 :1 :1 ,则 B 、b 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
C .若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黑色=1 :2 :1 ,则 B 、b 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
D .若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黑色=3 :2 :3 ,则 B 、b 基因不在 2 号染色体上
6 .研究人员用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 的植株杂交产生 F1 ,对 F1 的花粉粒进行荧光标记,用红色荧光标 记 A 基因,绿色荧光标记 B 基因。对 F1 中有荧光的花粉粒统计其颜色及数目,结果如表。
荧光颜色
黄色
绿色
红色
花粉粒数目
8000
499
501
注: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叠加显示为黄色荧光。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亲本的 A 与 B 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 .A/a 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2
C .F1 的花粉粒中有一部分无荧光
D .基因重组型花粉粒的占比约为
7 .已知小鼠体内的 A 基因能控制某蛋白的合成,a 基因不能,若缺乏该蛋白则表现为侏儒鼠。A 基因的表 达受 DNA 上 P 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甲基化的P 序列在形成精子时发生去甲基化,进入受精卵后 A 基因能正常表达;未甲基化的 P 序列形成卵细胞时在甲基化酶的参与下发生甲基化,进入受精卵后 A 基因不能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
B .基因型为 AAa 的三体侏儒鼠,A 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本
C . 甲基化修饰后 P 序列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改变
D .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幼年小鼠的侏儒症状不一定得到缓解
8 .番茄中红色果实(R)对黄色果实(r)为显性,两室果(D)对多室果(d)为显性,高藤(T)对矮藤
(t )为显性,控制三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红果两室高藤植株甲与 rrddTT 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与 rrDDtt 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与 RRddtt 杂交, 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 。植株甲的基因型是 ( )
A .RRDdTt B .RrDdTt C .RrDdTT D .RrDDTt
9 .人类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与血型关系见下表。研究表明,人 ABO 血型不仅由9 号染色体上的 IA 、IB、 i 基因决定,还与 19 号染色体上的 H 、h 基因有关。IA 、IB 、i 基因与 H 、h 基因共同决定血型的原理如 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凝集原
B 凝集原
对应血型
红细胞表面
有
没有
A 型
红细胞表面
没有
有
B 型
红细胞表面
有
有
AB 型
3
红细胞表面
没有
没有
O 型
A .IA 、IB 、i 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可与 H 、h 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B .表型为 O 型血的人群的基因型共有 9 种
C .具有凝集原 B 的人应同时具有 H 基因和 IB基因
D .若夫妇二人的基因型均为 HhIBi ,理论上 B 型血后代中杂合子个体占
10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黄色、 白色两种类型,叶形有椭圆形、圆形两种类型。用纯种的甲植株(黄 花椭圆形叶)和乙植株(白花圆形叶)杂交得 F1 ,F1 自交得 F2 ,F2 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花椭圆形叶:黄 花圆形叶: 白花椭圆形叶: 白花圆形叶=27:21:9 :7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控制该植物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花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叶形中的显性性状不能确定
C .该植物的叶形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D .只考虑叶形这一对相对性状,F2 圆形叶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 1 :3
11 .某二倍体植物的株高受复等位基因 A+ 、A 和a 控制,其中 A+对 A 和a 为显性,A 对 a 为显性,A 控 制高茎,A+和 a 基因均控制矮茎,且两者控制的性状无差别。某随机交配的种群中 A+ 、A 和 a 的基因 频率相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群体中的矮茎植株存在 4 种基因型
B .该群体中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C .矮茎植株之间杂交,若后代出现高茎,则高茎占
D .高茎植株之间杂交,若后代出现矮茎,则矮茎占
12 .现有三个纯合的水稻浅绿叶突变体 X 、Y 、Z ,突变位点不同,这些突变体的浅绿叶性状均为单基因隐 性突变。X 、Y 、Z 两两杂交后,三组杂交实验的 F1均为绿色叶,为判断 X 、Y 、Z 的浅绿叶基因是否 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三组杂交实验的 F1 自交,观察并统计 F2 的表型及比例。下列预测结 果正确的是 ( )
A .若三组 F2均为绿叶:浅绿叶=9 :7 ,则 X 、Y 、Z 的浅绿叶基因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B .若三组 F2均为叶:浅绿叶=1 :1 ,则 X 、Y 、Z 的浅绿叶因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C .若三组 F2 中绿叶:浅绿叶的比例有一组为 9 :7 ,两组为 1 :1 ,则 X 、Y 、Z 的浅绿叶基因位于两对 不同染色体上
D .若三组 F2均为绿叶:浅绿叶=15:1 ,则 X 、Y 、Z 的浅绿叶基因位于三对不同染色体上
13 .果蝇灰体和黑檀体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实验室现有亲子代关系的甲乙两瓶果蝇,甲瓶仅 有灰体,乙瓶既有灰体又有黑檀体。由于没有贴标签,不清楚哪瓶是亲代,哪瓶是子代。不考虑变异和
4
致死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若甲瓶为子代,则乙瓶中的黑檀体果蝇有雌性和雄性
B .若乙瓶为子代,则甲瓶中的灰体果蝇都是杂合个体
C .据以上信息可知:灰体为隐性性状,黑檀体为显性性状
D .据乙瓶灰体果蝇相互交配的结果可判断亲子代关系
14 .鹦鹉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B 、b1 、b2(显隐性关系为 B>b1>b2)分别控制鹦鹉的黄毛、红毛、绿 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让黄毛雄鹦鹉与多只绿毛雌鹦鹉杂交可以判断该雄鹦鹉的基因型
C .基因型分别为 Bb2 、b1b2 的两只鹦鹉杂交产生的多只后代中共有两种表型
D .若基因B 纯合致死,则任意黄毛雌雄鹦鹉杂交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
15 .下列有关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不出现纯合子
B .杂合子测交后代既出现显性性状又出现隐性性状的现象称性状分离
C .基因型 AAaa 的个体属于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 =1 :4 :1
D .单倍体育种中常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以获得具备优良性状的纯合子植株
16 .普通抗虫棉仅导入一种抗虫基因,称为单价抗虫棉,科研工作者将两种机理不同的抗虫基因同时导入
到棉花中,获得甲、乙、丙三种双价抗虫棉,其体细胞抗虫基因分布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 甲、乙、丙植株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 4 条染色体含抗虫基因
B . 甲、乙、丙分别自交,子代中保持双价抗虫性状比例最高的是甲
C . 甲、乙、丙与非转基因棉杂交,子代具抗虫性状比例最高的是丙
D .与双价相比,种植单价抗虫棉有利于延缓棉铃虫种群抗性的发展
17 .人类 ABO 血型是由 9 号染色体上 IA 、IB和 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合成 路径如图 1 所示。孟买型由 12 号染色体上 H 基因突变导致,在血型检测中与 A 、B 抗体均无法产生阳 性反应,常被误判为 О型。图 2 为发现的第一例孟买型所在家庭的系谱图(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
5
A . Ⅱ - 1 与 Ⅰ - 2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B . Ⅰ - 1 基因型为 HhIBi , Ⅱ - 3 血型为孟买型
C .孟买型的病人只能接受孟买型捐献者的输血
D .Ⅲ - 2 与同基因型的女性婚配生一个 AB 型女儿的概率是
18 .小鼠体色的黄色和灰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发现用甲基化饲料(含甲基叶 酸)饲喂的动物,其后代甲基化水平升高,引起后代性状改变,甲基化可随 DNA 的复制而遗传。为验 证小鼠的体色是否受所喂饲料的影响,科学家选取若干只黄色和灰色亲本进行三组杂交实验,并对子代 小鼠体色进行统计,结果如下,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实验 1 :黄色×灰色→F1灰色(饲喂普通饲料)
实验 2 :黄色×黄色→F1黄色 ( ? )
实验 3 :黄色×黄色→F1棕褐色 ( ? )
A .实验 1 可判断黄色为隐性性状,亲本灰色和子代灰色基因型不同
B .实验 2 与实验 3 饲喂的饲料不完全相同,实验 2 饲喂普通饲料
C .实验 3 中,产生棕褐色小鼠可能与饲喂含甲基叶酸的甲基化饲料有关
D .实验 3 中,为确定 F1棕褐色可遗传,可用棕褐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饲喂甲基化饲料
19 .某野生型松鼠的体色是褐色,褐色源于黄色素(由M 基因控制)和黑色素(由 N 基因控制)的叠加。 现有一白色纯合品系 A ,该品系黄色素和黑色素的合成均受抑制。研究人员让品系A 与纯合野生型松 鼠进行杂交,所得 F1 的体色均为褐色。研究人员利用 F1 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让 F1雌松鼠与品系 A 的雄松鼠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褐色: 白色=1 :1。
实验二:让 F1雄松鼠与品系 A 的雌松鼠杂交,后代有 4 种表型,分别为褐色(占45%)、黄色(占 5%)、 黑色(占 5%)和白色(占 45%)。
不考虑致死、突变及 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根据以上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仅由实验一不能判断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 A 的基因型为 mmnn
6
C .F1 雄松鼠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
D .若让 F1雌、雄松鼠相互交配,则后代各表型的比例可能为 29:1 :1 :9
2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会破坏番茄口味、降低产量。番茄的抗病和易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利用番茄纯合 抗病品系甲培育出两种纯合突变体,突变体 1 表现为中度易感病(患病程度介于抗病和易感病之间), 突变体 2 表现为易感病。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结果见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杂交组合
F1 植株数量/株
F1 自交得到的 F2植株数量/株
抗病
中度易感病
易感病
抗病
中度易感病
易感病
1 组:品系
甲×突变体
1
17
0
0
36
11
0
2 组:品系
甲×突变体
2
27
0
0
25
0
7
A .若用突变体 1 和突变体 2 杂交,则后代可能都是突变体
B .1 组中 F1 与突变体 1 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易感病植株
C .2 组中 F2 的抗病植株自由交配后代中抗病:易感病=8 :1
D .1 组和2 组中 F1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都与基因重组有关
二.解答题(共 5 小题)
21 .某二倍体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花色有乳白色、红色和金黄色三种, 由两对等位基因 A 、a 和 B 、b 控制,叶形有披针形、匙形两种, 由等位基因 D 、d 控制。现用纯合的红花披针形叶雌株和纯 合的红花匙形叶雄株杂交,F1均为乳白花披针形叶,F1 雌雄个体杂交得 F2 ,F2表型及比例为乳白花披 针形叶雌:乳白花披针形叶雄:乳白花匙形叶雄:红花披针形叶雌:红花披针形叶雄:红花匙形叶雄: 金黄花披针形叶雌:金黄花披针形叶雄:金黄花匙形叶雄=18:9 :9 :12:6 :6 :2 :1 :1 ,不考虑 X、 Y 染色体同源区段。
( 1 ) 花 色 的 遗 传 ( 填 “ 遵 循 ” 或 “ 不 遵 循 ”) 基 因 的 自 由 组 合 定 律 , 原 因 是 。
(2) 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 (填“ 常染色体 ”或“X 染色体 ”)上,属于隐性性状的 是 。F1 的基因型是 ,F2 的红花植株中关于花色的纯合子 占 。
(3)已知基因 A 、a 位于 2 号染色体上,若 F1某乳白花雄株的一条 2 号染色体发生缺失(如图),基因
A 、a 不位于缺失的染色体片段上,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请从题干个体中选取合适的材料设计杂
7
交实验以确定基因A 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实验结果及结论: 。
22 .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 控制黑色物质合成,B/b 控制灰色物质合成。 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 - 灰鼠,乙 - 白鼠,丙 - 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表: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 × 乙
全为灰鼠
9 灰鼠:3 黑鼠:4 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 黑鼠:1 白鼠
请根据以上材料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①A/a 和B/b 这两对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图中有色物质 1 代表 色物质。
②在实验一的 F2 代中, 白鼠共有 种基因型;F2 中黑鼠与 F1 中灰鼠进行回交,后代中出现白 鼠的概率为 。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表: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 黄鼠:1 灰鼠
F1 黄鼠随机交配:3 黄鼠:1 黑鼠
F1 灰鼠随机交配:3 灰鼠:1 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 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 性突变。
② 为 验 证 上 述 推 测 , 可 用 实 验 三 F1 代 的 黄 鼠 与 灰 鼠 杂 交 。 若 后 代 的 表 现 型 及 比 例 为 ,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 3 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 A 、B 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 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 3 种不同的颜色的 4 个荧光点,其原因是 。
23 .果蝇的 3 号染色体上存在两对等位基因,D(展翅)对 d(正常翅)为显性,G(黏胶眼)对 g(正常 眼)为显性,当基因D 或 G 纯合时均会使果蝇死亡。现有甲、乙两只表型不同的果蝇,让两者交配得 到 F1 ,F1 中展翅黏胶眼:展翅正常眼:正常翅黏胶眼:正常翅正常眼=1 :1 :1 :1 。研究人员对甲、 乙两只果蝇的基因 D/d 、G/g 进行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8
(1)根据以上信息分析,果蝇甲与果蝇乙杂交时的基因型组合是 。
( 2 ) 研 究 人 员 让 F1 中 表 型 为 展 翅 正 常 眼 的 雌 、 雄 果蝇 相 互 交 配 , F2 的 表 型 及 比 例 是 ,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
(3)若以 F1 中展翅黏胶眼雄果蝇的若干精子为材料,用以上 2 对等位基因的引物,以单个精子的 DNA 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后,对其产物进行电泳分析。
①预期电泳结果可得到 种基因型的精子,根据该预期结果将图 2 中的精子类型的相应电泳条 带涂黑(若只有 1 种,则涂黑精子类型① , 若有 2 种,则涂黑精子类型①② , 以此类推)。
②若让 F1 中展翅黏胶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则 F2 中展翅黏胶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
24 .黄瓜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H 、h 基因位于 3 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hh 的植株雄花正常发育,雌 花小且不能产生雌配子,表现为雄株。基因型为 HH 、Hh 的植株雌花和雄花均正常发育且均可产生正 常配子,表现为正常株。G 、g 基因位于 5 号染色体上,控制果皮颜色,基因型为 GG 的黄瓜果皮深绿 色,基因型为 Gg 的黄瓜果皮浅绿色,基因型为 gg 的黄瓜果皮白色。
(1)基因型为 HhGg 的黄瓜植株自然传粉,所得 F1 的基因型有 种、表型有 种;两对 基因的遗传符合 定律。将 F1 中的雄株除去,剩余的植株自然传粉,所得 F2 中雄株所占比 例为 ,结白色果皮黄瓜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2)研究发现,一株基因型为 Hh 的黄瓜自然发育成为雄株,经检测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并未发生改变, 则其发育为雄株的原因可能是 H 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 ,抑制了H 基因的表达。若上述猜 测成立,用基因型为 Hh 的正常株黄瓜为母本与该雄株杂交,子代足够多的情况下,正常株与雄株的比 例也不是典型的 3 :1 ,原因是 。
(3)当植物体细胞缺失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2n - 1)。5 号染色体单体的黄瓜只 有深绿色果皮和白色果皮两种类型。欲判断一株深绿色果皮黄瓜是否为 5 号染色体单体,可用基因型为 gg 的雄株与其杂交,相应的结果和结论有: 。
25 .茄子的果皮和花因富含花青素而呈现紫色。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能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增强 免疫力等。研究者用甲、乙两白花白果纯合突变体进行杂交,结果如图。已知甲为单基因突变体(A 突 变为 a)。相关基因均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分别用 A/a ,B/b ,C/c ,D/d……表示,依次类推。
9
(1)①据图可知,F1 紫花的基因型为 。控制果皮颜色基因有 对,白色果皮的 茄子基因型有 种。
②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
(2)研究者推测,C 是果皮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突变会抑制果皮花青素合成。研究者现有甲、 乙、F1 、F2 的纯合体等实验材料,请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请简单描述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
实验结果: ,则支持上述推测。
10
2025 年高考生物解密之遗传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 .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不考虑其他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翅外展黑檀体果蝇与野生型纯合果蝇杂交,F1 自由交配,F2 出现 9 :3 :3 :1 的性状分离比
B .菱形眼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F1 中雄蝇均为野生型,雌蝇均为菱形眼
C .基因型为 RuruEe 的果蝇,减数分裂可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
D .痕翅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存在 2 个或 0 个 r 基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答案】B
【分析】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基因均位于 3 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 X 染色体、2 号及 3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解答】解:A、由图可知,翅外展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 dpdpee,野生型型纯合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EE, 二者杂交的 F1基因型为 DpdpEe ,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 F1 自由交配,F2 出现 9 :3 :3 :1 的性状分离比,A 正确;
B 、 由图可知,菱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xlzxlz 和野生型雄蝇 xLzY 杂交,F1 的基因型为 xLzxlz 和 xlzY ,雌 蝇表现型为野生型,雄蝇表现型为菱形眼,B 错误;
C 、 由图可知,基因型为 RuruEe 的果蝇,对应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 可以产生 RuE 和rue 两种配子,当发生(交叉)互换时,数分裂可能产生 RuE 、rue 、Rue 和 ruE 四种 基因型的配子,C 正确;
D 、痕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rY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此时 Xr 和 Y 已经分离, 到达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细胞中可能存在 2 个或 0 个 r 基因,D 正确。
1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结合题图信息分析作答。
2 .人类皮肤颜色差异除了受不同常染色体上多对基因的控制外,还可能受环境影响(如图所示)。假设控 制肤色的每个显性基因对肤色的深度增加作用相同,显、隐性基因的频率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图中实际观察到的肤色分布情况(虚线)可能由 3 或 4 对基因控制着肤色的遗传
B .若肤色受 1 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预期中间肤色在人群中比例为
C .若肤色受 2 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预期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量峰值有 5 个
D .若肤色受 3 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具有 3 对相应等位基因的个体婚配,则预期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
1 :6 :15:20:15:6 :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坐标曲线图;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人类的皮肤颜色为数量性状遗传,即根据显性基因使肤色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 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显性基因越多,皮肤越黑。
【解答】解:A 、因肤色的差异除由基因决定外,还受环境的影响,据图可知:实际的肤色变化在 3 对 等位基因和 4 对等位基因控制时的预期分布之间,说明肤色的变化由 3 或 4 对等位基因控制,A 正确;
B 、如果肤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表现为中间肤色的是杂合子,由于显、隐性基因的频率相等,都 为 ,因此中间肤色(杂合子)在人群中比例为2×× = , B 正确;
C 、若肤色受 2 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预期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量峰值有 5 个,分别是含有 4 个显性基因、 3 个显性基因、2 个显性基因、1 个显性基因和0 个显性基因,C 正确;
D 、若肤色受 3 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具有 3 对相应等位基因的个体婚配,若 3 对基因位于三对染色体 上,则子代基因型共 3×3×3 =27 种,不为 1 :6 :15:20:15:6 :1 ,D 错误。
12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织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 .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 A 和抗除草剂基因 B 成功导入某植株细胞(2n =40)的染色体组中,随后将 该细胞培养成植株 Y。植株 Y 自交,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约占。取植株 Y 某部位的 一个细胞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产生 4 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标记追踪基因A 和 B(基因A 和 B 均能 被荧光标记,且培养过程中不发生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含 4 个荧光点的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B .该培养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含 3 个荧光点的细胞
C .若每个子细胞都含 2 个荧光点,则其取材部位很可能为根尖分生区
D .若其中 1 个子细胞含 0 个荧光点,则与其同时产生的子细胞含 0 个荧光点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特征及意义. 【专题】材料分析题;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 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解答】解:A 、成功导入后产生的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相当于两对 基因都是杂合子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的隐性性状的个体,说明两个目的基因导入了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若某细胞有 4 个荧光点,则可能是 A 和 B 同时存在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 体,A 错误;
B 、根据细胞分裂的特点,DNA 分子复制后,尚未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之前,对于有丝分裂而言,含有 4 个荧光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含有 4 个,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正常情况下 应该含有 2 个荧光点,但是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时,就 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产生 AaBB 或 AABb 的基因组成的细胞,可能会出现 3 个荧光点的状态, B 错误;
C 、若 4 个子细胞都只含有 2 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都含有 A 和 B ,说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取材部位 可能为根尖分生区,C 正确;
D 、若其中 1 个子细胞含 0 个荧光点,说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的状 况,则该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 a 或 b ,则与其同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BB 或 AAb ,含 2 个荧 光点,D 错误。
13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 .桔梗花有雌雄异熟的特性,当雌蕊成熟时,同一朵花内的花粉早已失去受精能力.桔梗的花色有紫色 和蓝色,分别由细胞核内一对等位基因A/a 控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自然状态桔梗只能进行异花传粉,所以一般为杂合子
B .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去雄
C .将 AA 和aa 两种桔梗间行种植,后代基因型均为 Aa
D .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母本可不套袋 【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分析】人工异花传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 →套上纸袋→人工异花传粉(待花成熟时, 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 →套上纸袋。
【解答】解:AC 、由于雌蕊成熟时,同一朵花内的花粉早已失去受精能力,所以该植株不能自花传粉, 只能异花传粉,但也可以存在纯合子,例如当AA 和aa 两种桔梗间行种植,一株 AA 的植株可以接受 另一株 AA 植株的花粉,则子代会出现 AA 的纯合子,AC 错误;
B 、对桔梗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操作时,由于自身的雄蕊产生的精子已经失去了受精能力,因此可以不用 去雄,B 正确;
D 、由于可能存在其他桔梗的花粉落到柱头上,所以完成杂交后,还需要套袋,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 合染色体行为进行分析应用。
5 .已知某种昆虫的体色由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A(红色)、a(棕色)控制,且 AA 个体在胚 胎期致死:另一对等位基因B/b 也会影响昆虫的体色,只有基因 B 存在时,上述体色才能表现,否则 表现为黑色。现有红色昆虫(甲)与黑色昆虫(乙)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2 :1 。欲 判断 B 、b 基因是否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取 F1 中一只红色雄性昆虫与 F1 中多只棕色雌性昆虫进行交配 得到 F2 ,统计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亲本的基因型甲为 AaBB 、乙为 Aabb
B .若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黑色=2 :1 :1 ,则 B 、b 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
C .若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黑色=1 :2 :1 ,则 B 、b 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
14
D .若 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棕色:黑色=3 :2 :3 ,则 B 、b 基因不在 2 号染色体上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解:A 、 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红色甲虫(AaB_ )与黑色甲虫(_ _bb 为黑色)杂交,中红色 (AaB_):棕色(aaB_为棕色)=2 :1 ,说明亲本都含有 a 基因、且甲不含有 b 基因,因此亲本基因型 是甲为 AaBB ,乙为 Aabb ,A 正确;
BC 、若 B/b 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定律:AaBb 产生的配子的类型 及比例是 AB:ab =1 :1 或 aB:Ab =1 :l ,aaBb 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 aB:ab =1 :1 ,雌雄配子 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BB:AaBb:aaBb:aabb =1 :1 :1 :1 或 AaBb:Aabb:aaBB:
aaBb =1 :1 :1 :1 ,分别表现为红色、红色、棕色、黑色或红色、黑色、棕色、棕色,即红色:棕色: 黑色=2 :1 :1 或红色:棕色:黑色=1 :2 :1 ,BC 正确;
D 、若 B/b 基因不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中红色雄性甲虫的基因型是 AaBb, 多只棕色雌性甲虫的基因型是 aaBb ,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Aa:1aa)(3B_:1bb)=3AaB_: 1Aabb:3aaB_:1aabb ,分别表现为红色、黑色、棕色、黑色,红色:棕色:黑色=3 :3 :2 ,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 .研究人员用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 的植株杂交产生 F1 ,对 F1 的花粉粒进行荧光标记,用红色荧光标 记 A 基因,绿色荧光标记 B 基因。对 F1 中有荧光的花粉粒统计其颜色及数目,结果如表。
荧光颜色
黄色
绿色
红色
花粉粒数目
8000
499
501
注: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叠加显示为黄色荧光。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亲本的 A 与 B 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 .A/a 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 .F1 的花粉粒中有一部分无荧光
D .基因重组型花粉粒的占比约为
15
网版权所有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数据表格;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分析】题表分析:表格中数据为 F1 中有荧光的花粉粒统计其颜色及数目, 由表中数据可知,F1 的花 粉粒出现三种情况,且三种花粉粒的类型及比例为: 同时含 A 、B 基因的花粉粒:只含 A 基因的花粉 粒:只含 B 基因的花粉粒=16:1 :1 。由此可知,A 、B 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 F1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