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一十一.docx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10119830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一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一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11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 1 .(2024•东安区校级开学)新四军成立初,中共中央强调“保存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 ”,到正式开拔 后强调“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再到 1938 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定位为“发展江南(浙、皖南、 苏南)闽粤赣游击战争之‘产婆 ’”。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发展 ( ) A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 .依托于对全国抗战形势的研判 D .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2 .(2024 春•宁波期末) 以下为某次战役前某军总部发出的《战役行动命令》(节选)。经此一役 ( ) 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 一、情况任务与战役组织见七月廿二日辰命令 二、战役部署及作战地域区分 (一) …… (二)刘邓集团以主力八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平定含至榆次段正太线之破坏重 点,阳泉张净镇之对元氏以南至安阳段平汉线,德石路,邯大路,榆次至临汾段同蒲线, 平遥至壶关段白晋线,临屯公路,应同时分派足够部队宽正面的破袭之,阻敌向正太路 增援,相机收复某些据点,对辽平公路应派有力部队积极活动,相机收复沿线某些据点, 另以一个团主力住于潞城襄垣间地区。 朱彭左 一九四〇年八月八日申 A .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 B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 .进一步挫败国民党全面进攻 D .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敌优势 3 .(2024•葫芦岛二模)1944 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拔除日寇根 据点的激烈战斗,连连惊呼:“奇迹,奇迹,没有飞机大炮就能很快攻下坚固的据点,真是奇迹!”由此 可知,中外记者团 ( ) 1 A .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B .肯定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成果 C .强调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要性 D .揭示了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4 .(2023秋•通州区期末)毛泽东在某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些同志以为我们的红帽子戴了十年,今天又 戴三民主义帽子,就表示老不愿意……但如果旧帽子换上了新内容,那事情就变化了,不是不可戴的, 反而变为可戴的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旨在 ( ) A .号召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 .结束“左 ”倾错误的统治 C .团结一切力量应对时局变化 D .实现和平建国的政治目标 5 .(2024 春•清远期末)“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 ’,是‘家族 ’。而现在,南北数千里燃 烧的战线使我们开始觉悟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反映出抗日战争 ( ) A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前景 C .开启了民族的新征程 D .促使民族整体性形成 6 .(2024•丰顺县模拟)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言:“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 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这种批评往往是由于对情况不了解。缺乏军火工业是一个根 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 其意在强调当时 ( ) A .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的根源 B .中日两国的实力存在较大的差距 C .国民党以空间换时间决策正确 D .中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必要性 7 .(2024•恩施市校级开学)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由“反蒋抗日 ”到“逼蒋抗日 ”,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 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而日本政府在西安事变后极力挑拨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关系。1938 年,日本陆军部认为,占领了武汉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结果这一阴 谋再次破产。据此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B .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2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D .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8 .(2024 春•深圳期末)抗战后期,陕甘宁边区国营经济的物资供给量不断增加,已超过了当地群众交给 边区政府的租税,私营工商业的资本总额也比抗战初期大幅增加。这反映了 (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工农联盟理念的贯彻 C .革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9 .(2024•黔东南州二模)1939 年 1 月,毛泽东指出:“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友 军的援助……其中友军的援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 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这样大的成绩。”据此可见,毛泽东 ( ) A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B .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作用 C .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认为国共两党须坚持持久战 10 .(2024 秋•南岗区校级月考)1942 年 12 月,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规定各省市重要城市棉花、棉纱、布 匹、粮食、煤炭、食油、食盐、纸张等八大类物资为主要限价商品,其他物品为议价商品,严厉推行限 价政策。这一举措意在 ( ) A .稳定国统区社会秩序 B .打破日军以战养战政策 C .发展民族工商业经济 D .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 11 .(2024 春•安徽期末)1941 年,邓小平指出:“要积极发展工商业与商品流通,争取逃亡地主资本家回 来,吸引外来资本家到根据地开办实业。主张搞活流通,刺激商品生产,除了发展公营贸易机构之外, 还应鼓励私人企业发展,给商人‘合法赚钱 ’的机会。”由此可知,此主张 ( ) A .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 .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C .助推了加强各阶层抗日大联合 D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12 .(2024 秋•大庆月考)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 ”的思想, 强调“要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 ”。他批评 3 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 ”的错误思想。毛泽东这一思想 ( ) A .有助于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B .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C .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形势 D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3 .(2024•辽宁模拟)1942 年 12 月 19 日,重庆市政府转行政院令,从 1943 年 1 月 15 日开始对辖区重要 市场的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限价以 1942 年 11 月 30 日各市场原有价格为准。此限价政策 一直执行到 1945 年。该政策的实施 ( ) A .加剧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B .暂时缓解了国家经济困难 C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 .维持了国统区币值的稳定 14 .(2024•天津模拟)1947 年 12 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 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 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说明 ( ) A .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15 .(2024 春•新城区校级期末)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 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 我们的建议。这些指示 ( ) A .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C .调动了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积极性 D .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6 .(2024•张家口模拟)据统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1 个县在 1938 年春到 1939 年春的一年时间里共开 展短训班 33 期,培养妇女干部 500 多名。”“到 1939 年 8 月,晋西北全区的女党员人数从 2 月时的 269 人发展到 1171 人。”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抗日根据地 ( ) A .革命形势明显好转 B .男尊女卑观念消失 4 C .社会动员能力加强 D .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17 .(2024 春•台江区校级期末)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 A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B .1932 年一•二八事变 C .1935 年“华北事变 ” D .1937 年卢沟桥事变 18 .(2024•滨海新区校级开学)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 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 上讲,也是一种进步。”该社论内容中,“北线之战 ”指的是 ( ) A .太原会战 B .徐州大战 C .百团会战 D .武汉会战 19 .(2024•邯郸二模)抗战后期,晋察冀边区政府筹建了酒精厂、纺织厂、化学厂等一批公营民用企业; 成立了管控对外贸易的机构——裕民公司、贸易管理局,调剂商品运销;保护了个体手工业、私人工商 业等私人经济。由此可见,此时的晋察冀边区 ( ) A .注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B .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C .侧重发展公营民用企业 D .积极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 .(2024•慈溪市校级开学)左权小调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地区的民歌,“八月二十三、下午八点半,八路 军、决死队……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拦腰斩,鬼子没法干……公路挖成壕,铁路炸断桥, 这一场大战,实在呱呱叫。”民歌中的“大战 ”( ) A .体现出国共两党精诚合作 B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 ”企图 C .打破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 ” D .使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21 .(2024 春•茂名期末)1931 年 10 月 26 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以下内容(节选)。这折射出当时 ( ) 在安大略省温莎市的白人,吃惊地看到 400 名加拿大华人采取与波士顿茶叶党同样的举动, 把价值 6000 美元的日本茶叶、丝绸和海鲜集中在一起,浇上汽油……然后点燃货物。 A .海外侨胞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 .中华民族抗战得到世界支持 D .危机促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22 .(2024•钦州开学)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对敌作战 12.5 5 万次,消灭日、伪军 171.4 万人(其中日军 52.7 万人),使日、伪军的兵力深陷在敌后战场上。用毛泽 东的话说:“敌人原欲摧毁敌后战场,再攻正面战场,但是不可能了,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 个战场在肩上。”这反映出 ( ) A .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 .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 C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23 .(2024 秋•西城区校级月考)如表是九一八事变后厦门大学校园刊物《厦大周刊》中的时论(节选)。 以下观点反映出 ( ) 人物(身份) 观点 教职员代表 “早日消件内争,一致即悔、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 ”,并政告各友邦人士 “ 日人进槎满洲,直接是璨躁我国主权、间 接实向世界挑战 ” 沈家诒(博士) “ 日本此次侵占辽宁,是侵我主权、占我领 土、完全是有政治性质的纠纷。 根本上说是不能交付国际公断的。即使交付 国际公断、亦断无成绩可言 ” 刘禄(教授) “一切学术皆为强国之源 ”“无论是否在战 争时期,必须尽量利用科学智识长期作刻苦 坚忍的研究,方能一遇外侮,不至失措 ” A .教育改良成为救亡主要路径 B .学者血性与理性救国并存 C .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遭到质疑 D .国人意识到科学改变国运 24 .(2024•河南开学)1940 年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的《人权保障条例》和 1941 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 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均规定:一切抗日人民,不分种族、阶级、党派、性别、 职业与宗教,在政治法律上一律平等;一切抗日人民都有人身不受侵犯之权利。这些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 ) A .有利于团结各抗日阶层的力量 B .促成了中国全面抗战局面出现 6 C .使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D .完善了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体系 25 .(2024 春•云县期末) 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报告中提到:“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推翻外 来的民族压迫,废止国内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该文献 ( ) A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 .科学的评论了持久战的重要意义 C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 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1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 1 .(2024•东安区校级开学)新四军成立初,中共中央强调“保存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 ”,到正式开拔 后强调“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再到 1938 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定位为“发展江南(浙、皖南、 苏南)闽粤赣游击战争之‘产婆 ’”。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发展 ( ) A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 .依托于对全国抗战形势的研判 D .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表明中共中央对新四军的作战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做出合适的调整,这是在抗争形 式一直在变化之下中共中央的具体调整,C 项正确;根据所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 1937 年 9 月,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百团大战之后敌后战争逐渐成为主战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共的抗日,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无关,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2024 春•宁波期末) 以下为某次战役前某军总部发出的《战役行动命令》(节选)。经此一役 ( ) 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 一、情况任务与战役组织见七月廿二日辰命令 二、战役部署及作战地域区分 (一) …… (二)刘邓集团以主力八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平定含至榆次段正太线之破坏重 点,阳泉张净镇之对元氏以南至安阳段平汉线,德石路,邯大路,榆次至临汾段同蒲线, 平遥至壶关段白晋线,临屯公路,应同时分派足够部队宽正面的破袭之,阻敌向正太路 增援,相机收复某些据点,对辽平公路应派有力部队积极活动,相机收复沿线某些据点, 另以一个团主力住于潞城襄垣间地区。 …… 8 朱彭左 一九四〇年八月八日申 A .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 B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 .进一步挫败国民党全面进攻 D .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敌优势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合题干“刘邓集团以主力八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平定含至榆次 段正太线之破坏重点......应同时分派足够部队宽正面的破袭之,阻敌向正太路增援,相机收复某些据点 ” 及抗日战争历程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刘邓集团以主力八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平定含至榆次段正太线之破坏重 点......应同时分派足够部队宽正面的破袭之,阻敌向正太路增援,相机收复某些据点 ”容可知,这一次 战役主要是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路,集中在华北地区,时间是 1940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百 团大战,这一战役,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B 项正确;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 A 项; 当时国共两党全面合作,而且百团大战针对的是日军,而非国民党,排除 C 项; 此时属于抗战时期,D 项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3 .(2024•葫芦岛二模)1944 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拔除日寇根 据点的激烈战斗,连连惊呼:“奇迹,奇迹,没有飞机大炮就能很快攻下坚固的据点,真是奇迹!”由此 可知,中外记者团 ( ) A .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B .肯定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成果 C .强调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要性 D .揭示了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拔除日寇根据点的激烈战斗 ”“奇迹,奇迹,没有飞机大炮就能 很快攻下坚固的据点,真是奇迹!”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见证根据地对日作战 后表现出了极大的赞许与肯定,B 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抗日战争确实接近尾声,但是题干中记者团的阐述并未论证中国抗战胜利的必 9 然性,排除 A 项; 材料重在阐述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并未提及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内容,排除 C 项; 材料没有阐述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影响与作用,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学生需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4 .(2023秋•通州区期末)毛泽东在某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些同志以为我们的红帽子戴了十年,今天又 戴三民主义帽子,就表示老不愿意……但如果旧帽子换上了新内容,那事情就变化了,不是不可戴的, 反而变为可戴的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旨在 ( ) A .号召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 .结束“左 ”倾错误的统治 C .团结一切力量应对时局变化 D .实现和平建国的政治目标 【分析】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需结合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解答】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排除 A 项;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 ”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排除 B 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帽子 ”代表红军和红色政权,“三民主义 ”指国民党的指导思想。由“红帽子戴 了十年 ”“旧帽子换上了新内容 ”“不是不可戴的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会议召开于 1937 年。 随着日本的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主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的演讲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 .(2024 春•清远期末)“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 ’,是‘家族 ’。而现在,南北数千里燃 烧的战线使我们开始觉悟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反映出抗日战争 ( ) A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前景 C .开启了民族的新征程 D .促使民族整体性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 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 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答】据材料“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使我们开始觉悟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可知,从 1931 10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 1945 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 14 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求得中华 民族整体的、共同的、实体的民族解放的历史,在这 14 年里,国家衰弱导致的失败和抗争刺激了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各族同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深刻地认识到中 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晰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D 项正确; 晚清时期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意识就已经觉醒,排除 A 项; 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经过 14 年浴血奋斗,中国 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 1840 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新征程,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对民族整体性的影响,没 有涉及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前景和开启了民族的新征程,排除 B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学生需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6 .(2024•丰顺县模拟)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言:“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 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这种批评往往是由于对情况不了解。缺乏军火工业是一个根 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 其意在强调当时 ( ) A .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的根源 B .中日两国的实力存在较大的差距 C .国民党以空间换时间决策正确 D .中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必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 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 ”“缺乏军 火工业是一个根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 得过于失的战斗 ”可知,斯诺认为之所以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游击战的形式,而不是频繁地攻击日军的 大据点,主要原因是缺乏军火工业,采取游击战争有其特殊的原因,所以斯诺强调的是中共开展敌后游 击战争的必要性,D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抵抗日军的形式选择,没有涉及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的原因,排除 A 项; 材料评价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没有涉及日本实力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实力,不能得知中日之间的实 力有较大差距,排除 B 项; 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方式,没有涉及国民党领导抗日决策,排除 C 项。 1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7 .(2024•恩施市校级开学)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由“反蒋抗日 ”到“逼蒋抗日 ”,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 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而日本政府在西安事变后极力挑拨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关系。1938 年,日本陆军部认为,占领了武汉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结果这一阴 谋再次破产。据此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B .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D .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 ”事变,开始旨在彻底 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将历尽灾难的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共担负起民 族救亡的重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自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 崭新局面。而日本军国主义千方百计破坏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更加说明其对中国全民族抗日的 忌惮,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故 C 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国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排除 B 项; 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属于抗战胜利的国际意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 .(2024 春•深圳期末)抗战后期,陕甘宁边区国营经济的物资供给量不断增加,已超过了当地群众交给 边区政府的租税,私营工商业的资本总额也比抗战初期大幅增加。这反映了 (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工农联盟理念的贯彻 C .革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抗战相后期,边区政府面临困难,因此推行新的工业经营政策。私营工商业的资本总额也比抗 战初期大幅增加,这显然有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A 项正确; 工农联盟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且材料没有涉及工农联盟,排除 B 项; 12 革命的重心还是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问题,开始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学生需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9 .(2024•黔东南州二模)1939 年 1 月,毛泽东指出:“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友 军的援助……其中友军的援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 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这样大的成绩。”据此可见,毛泽东 ( ) A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B .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作用 C .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认为国共两党须坚持持久战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没有正两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 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这样大的成绩 ”可知,毛泽东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B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排除 A 项; 1937 年 9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故排除 C 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共两党须坚持持久战,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0 .(2024 秋•南岗区校级月考)1942 年 12 月,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规定各省市重要城市棉花、棉纱、布 匹、粮食、煤炭、食油、食盐、纸张等八大类物资为主要限价商品,其他物品为议价商品,严厉推行限 价政策。这一举措意在 ( ) A .稳定国统区社会秩序 B .打破日军以战养战政策 C .发展民族工商业经济 D .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 1942 年 12 月,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规定各省市重要城市棉花、棉纱、布匹、粮食、 煤炭、食油、食盐、纸张等八大类物资为主要限价商品,其他物品为议价商品,严厉推行限价政策 ”等 信息可知,为了保障战时物资供应、对应日本的经济战和抑制内部的投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对粮 食、矿业资源、日用必需品、燃料、日用工业品和外销物资等采取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的办法,实施 13 管制;但是整个抗战期间,物价持续上涨,投机炒作、囤积居奇从未得到遏制;尤其是太平洋战争之后, 日本为打击中国经济,对中国的国际交通线进行了打击,国统区通货急剧膨胀,这一举措意在稳定国统 区社会秩序,A 项正确; 日本提出了“ 以战养战 ”的政策,即利用战争掠夺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供应其侵略战争的需要,来 继续扩大战争,这主要涉及的是沦陷区,排除 B 项; 严厉推行限价政策的根本意图并非发展民族工商业经济,排除 C 项; 1940 年左右就已经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包围和封锁,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2024 春•安徽期末)1941 年,邓小平指出:“要积极发展工商业与商品流通,争取逃亡地主资本家回 来,吸引外来资本家到根据地开办实业。主张搞活流通,刺激商品生产,除了发展公营贸易机构之外, 还应鼓励私人企业发展,给商人‘合法赚钱 ’的机会。”由此可知,此主张 ( ) A .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 .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C .助推了加强各阶层抗日大联合 D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此时主张争取地主和资本家到抗日根据地发展实业,促 进生产,给商人赚钱的机会,是地主和商人获得一定的利益,说明鼓励地主和资本家进行生产抗日,即 助推了加强各阶层抗日大联合,C 项正确; 中共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排除 A 项; 此时是抗战时期,已取消工农苏维埃政权,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排除 B 项;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是在 1945 年,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2024 秋•大庆月考)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 ”的思想, 强调“要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 ”。他批评 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 ”的错误思想。毛泽东这一思想 ( ) A .有助于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B .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C .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形势 14 D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 ”的思想,强调团结 各阶级力量,批评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主要是为了适应建国初期的社会形势, 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C 项正确; 此时新中国刚成立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而非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排除 A 项; 材料涉及的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而非国家财政的问题,排除 B 项; 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2024•辽宁模拟)1942 年 12 月 19 日,重庆市政府转行政院令,从 1943 年 1 月 15 日开始对辖区重要 市场的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限价以 1942 年 11 月 30 日各市场原有价格为准。此限价政策 一直执行到 1945 年。该政策的实施 ( ) A .加剧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B .暂时缓解了国家经济困难 C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 .维持了国统区币值的稳定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的重庆,政府对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这对于维持当时 重庆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很有必要的,C 项正确; 经济崩溃是滥发纸币和战乱等因素造成的,排除 A 项; 限价政策可暂时控制物价等,但不能缓解国家经济困难,排除 B 项; 该措施并未维持币值的稳定,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 .(2024•天津模拟)1947 年 12 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 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 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说明 ( ) A .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15 D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 可缺少的部分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题干“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信息体现毛泽东在人 民解放战争时期提出要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下国情背景中存在的合理性,允许资本主义发展, 以稳定国民经济,这说明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故 C 正确; A 项“大力扶持 ”说法夸大化,排除; 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排除 B; D 题干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难度适中。 15 .(2024 春•新城区校级期末)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 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 我们的建议。这些指示 ( ) A .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C .调动了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积极性 D .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 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中央发出的这些指示有利于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各阶层参政 议政的积极性,从而广泛团结抗日力量,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故 C 项正确; 农村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在 1927 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排除 A 项; 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 B 项; 两类矛盾说出现于 1956 年,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 的分析作答能力。 16 .(2024•张家口模拟)据统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1 个县在 1938 年春到 1939 年春的一年时间里共开 16 展短训班 33 期,培养妇女干部 500 多名。”“到 1939 年 8 月,晋西北全区的女党员人数从 2 月时的 269 人发展到 1171 人。”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抗日根据地 ( ) A .革命形势明显好转 B .男尊女卑观念消失 C .社会动员能力加强 D .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38 至 1939 年,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培养了一批女干部,发展壮 大了女性党员的数量,体现了中共在根据地社会动员能力的增强,C 项正确; 此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革命形势明显好转 ”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 A 项; 材料仅涉及根据地女性干部及党员数量增加的信息,无法据此得出男尊女卑观念消失的结论,表述不准 确,排除 B 项; 此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实现民主政治,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