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作者和出处:曹碧波 碧波心语
老师提问:在我们中国,什么情况下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学生回答:过年的时候、重大节日、结婚、门店开业。
老师提问: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挂呢?
学生回答:图个喜庆呗。
师:那么灯笼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没有学生回答,教室里很安静,这是不该出现的沉默,虽然我一直强调要有安静的教室,但这个时候的安静不是我需要的,也不是我追求的课堂境界,我理想的课堂是安静而不缺独立思考,安静而不缺交流分享,安静而不是沉闷压抑,我们的课堂要么乱糟糟的静不下来,要么是鸦雀无声的沉闷,学生都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反正最后老师也一定会给出标准答案的,这样的课堂,看似圆满,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让课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了。
在这个时候,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些有关灯笼的知识:
灯笼,别称灯彩,是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等工艺,有宫灯、纱灯等多种类型,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等,还有专供赏玩的走马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喜庆的氛围。
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可以营造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每逢过年时都要准备上一盏红红的灯笼悬挂在门庭或屋中。红红的灯笼在大年三十夜里点燃悬挂于门庭或屋中既照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除了灯笼灯笼象征着团圆、幸福、光明、富贵等之外,在本课象征什么呢?”我接着问。
在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我看没有人站出来发言,只好提问了。这时才有同学回答:
灯笼象征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灯笼象征着作者童年美好的回忆;
灯笼象征着家族历史的传承着;
灯笼象征着作者的爱国豪情。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引用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一句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引发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进一步理解。
“春天”在这里象征什么呢?
教室里依然是一片沉默,我心里不禁感慨,我们同学的阅读面还是太狭小了,语文老师最重要的的是让学生热爱读书,多读好书,这一点,我想到了,说到了,但是还没有做到!
“春天象征这生命和希望”,终于有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声音很小,但是很值得表扬和赞赏!
“对啊,春天不就是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诞生、新的希望、新的美好未来吗?”
《白杨礼赞》是我们学过的一篇散文,白杨树不也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着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吗?
灯笼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这种象征意义不仅是作家吴伯箫一个人使用,著名作家巴金也写过一篇文章《灯》,其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文章也运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和赞扬“灯光”,意在讴歌光明、迎接胜利。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同学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让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迎着光明,努力前行吧!”这时候下课铃响了,我还言犹未尽,同学们似乎也陷入了沉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