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外读物管理制度(三)
为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中小学校园(含幼儿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XX市教育委员会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文件的通知》等文件,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以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本质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主导、各方参与、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明确责任、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逐步构建主导、部门合力、学校主抓、家庭配合、社会支持的综合治理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二、基本原则
课外读物推荐工作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方向正确。
课外读物的推荐与选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要严把政治关,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统一管理,学校主责。
区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指导、检查作用,指导学校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阅读生态。中小学校要全面落实课外读物进校园工作的主体责任,负责学校的课外读物推荐、遴选、审核工作,做到严格把关,凡进必审。
(三)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满足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阅读需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四)自愿性与适度性原则。
进校园课外读物遴选和推荐目录要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对家长自主购买推荐目录之外的课外读物,学校要做好指导工作。学校图书室购买课外读物按照《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有关规定执行。课外读物应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推荐的课外读物,要严格把关、控制数量。
三、组织领导
课外读物监督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四、具体实施
(一)强化管理,严禁非法读物进入学生书包。
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要掌握对学生课外读物管理的具体要求。严防不良读物进校园。并通过家长会、家长群和家访等方式进行宣传,指导家长的购书行为。重视对学生电子产品的管理,严防不良信息、读物毒害学生。
(二)加强图书室(角)建设。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角,要定期更新图书,提高使用率,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学校要明确受捐赠课外读物来源,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把关,明确价值取向和适宜性把关要求。
(四)坚持〃红线〃思维,规范课外读物推荐、征订。
学校严肃学生课外读物推荐、征订纪律,非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学校不组织任何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征订。凡触犯者将严肃处理。
(五)强化督导落实。学校采取多种形式严查各班乱征订购买教辅资料和强制或推荐暗示学生在特定地方购买图书情况,一经学校发现将取消教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
(六)完善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小学图书馆专业人员资格准入规定,强化图书采购人员责任意识,切实做到
“供货渠道正规,图书来源可靠,采购流程规范,切实保证质量”
(七)加强图书建设。学校将加强图书室建设,定期更新图书,提高图书室的使用率。鼓励在教室设置图书角、图书柜、小书箱等,方便学生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八)学校要对进入校园的课外读物进行遴选、审核把关,对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和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读物资料,一律禁止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
(九)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1)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要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2)学校严禁组织统一购买。对家长自主购买推荐目录之外的课外读物,学校要做好指导工作。
(3)学校图书室购买课外读物按照《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五、健全课外读物管理机制
(一)各类进校园的课外读物须按照“凡进必审”“凡荐必审”的原则,课外读物推荐和选用工作要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和适度性原则,进校园课外读物必须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基本标准。对于违反《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或存在《管理办法》中所列举的十二条“负面清单”情形的课外读物,一律不予推荐和选用。
(二)严格执行一科一辅。根据省、市教辅材料推荐选用目录,坚持“一科一辅” “自愿征订”原则,学校及教师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或家长购买任何教辅或使用APP,严格执行市减负规定,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三)优化阅读环境,建设书香校园。
学校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优化校园阅读环境,将书香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加大学校图书管课程建设力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高书刊流通点和馆内藏书的流通率,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做好信息化时代新媒介阅读指导。建立阅读激励机制,表彰阅读活动表现突出的师生。
坚持底线,做好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
对于各类进校园课外读物坚持“凡进必审”“凡荐必审”。学校图书馆购买课外读物按照《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有关规定执行,根据上级部门组织的统一购书的程序进行采购,切实做到“供货渠道正规,图书来源可靠,采购流程规范,切实保证质量”。所购图书必须符合《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中的原则和基本标准。同时,图书馆定期开展工作自查,按照《办法》中列出的12条负面清单对馆内图书进行清理,不断完善图书管理工作。学校图书馆在上课期间每天向师生开放,寒暑假期间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时间开放。
教师因教育教学需要推荐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书目,由教研组长向学校教导处申请,学校按照《办法》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推荐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购买书籍或到图书馆借阅,教师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
(四)严格遴选各类捐赠读物。学校要明确受捐赠课外读物来源,受捐赠课外读物进校园,学校要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加强审核,明确价值取向和适宜性把关要求,按照“谁受赠谁负责”原则,确保捐赠图书质量,并报区教育局备案。
(五)建立自带读物报备制度。原则上不鼓励学生自带课外读物进校园,如确有需要,须由学生家长事先向班主任报备并得到许可。
(六)健全机制,提升校外读物进校管理水平
1、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一次校园课外读物全面排查,全面清理不符合要求的课外读物,并加强课外读物进校园过程的监管。
2、严格按程序组织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工作,各种刊物进入校园,须报请校长批准,教务处备案,经学校批准后方可进入校园,进入校园后由图书管理员签收,并按要求摆放与发放。
3、对学生读物管理进一步细化,满足不同学生阅读需求。
4、建立阅读激励机制,大力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采用适当的形式表彰阅读活动表现突出的师生。
六、加强监管
(一)提高思想认识。
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也是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中小学部要站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高度,增强工作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细化工作措施,做细做实各项工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二)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广泛开展科技、文体、艺术、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推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观和作业观,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小学部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家校沟通纽带作用,并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班会等形式,使“五项管理〃制度家长知晓,学生熟记,让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并广泛支持,使家长尽到监护责任,不给孩子布置额外家庭作业,督促孩子按时休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监督孩子不阅读有害读物,不看不健康的影视片,不玩有害游戏,教育孩子自觉遵守“五项管理〃制度,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