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涂围涂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1.1监测目的和原则
按照相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规范,在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需对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保持情况实行监测,其目的是:
(1) 为建设管理单位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2) 验证方案防治措施布设的合理性;
(3) 为监督检查提供依据;
(4) 为完成水土保持方案规定的6项指标提供支撑;
(5) 为竣工验收提供专项报告;
(6) 为同类项目提供资料。
监测原则:
(1) 全面监测突出重点;
(2) 以水土流失严重的时段、部位和有潜在水土流失危险区域作为重点;
(3) 监测内容与防治分区相结合;
(4) 全面的反映6项防治目标;
(5 )监测点位要有代表性。
1.2监测范围与时段
1.2.1监测范围与单元
水土保持监测范围为该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即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因为围涂工程是建设类项目,属于点型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必须充分反映各施工区域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措施的进度、数量、质量及其效益,以便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分区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根据围涂工程建设特点、工程布局、可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将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单元划分为海堤工程、河道工程、料场、新围土地、管理房、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施工临时码头共八个单元。在建设期水土保持监测以海堤工程和料场作为监测重点。
1.2.2监测时段
本项目属于建设类项目,监测时段为建设期,即从2010年1月开始,至方案设计水平年末即2014年12月(60个月)。
1.2.3监测点位布设
依据围涂工程建设特点、施工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区域及原地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等,确定本工程水土保持重点监测的地段和部位。根据围涂工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海堤工程和料场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在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区域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点,易实行定点、定位监测。并选择与施工区原地貌形态相似的区域布设对照小区,根据占地类型设置比照小区,以便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实行适时监测。本方案按照不同地貌类型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施工场所布设监测样点10个,其中8个重点水土保持监测点,2个比照监测点。重点监测点分别布设在海堤1个、河道1个、新围土地1个、料场1个、管理房1个、施工生产生活区1个、施工便道1个、施工临时码头1个,同时选择典型地段的旱地、滩涂地设2个比照小区。
监测点位布设位置见附图21.
1.3监测内容、方法及监测频次
1.3.1监测内容
依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2 0年1月31日)及《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2)的规定确定监测内容。
(一)水文气象因子监测
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泥沙量等,参照当地气象站监测资料。
(二)水土流失因子监测
1、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扰动强度的变化;
2、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3、复核项目挖方、填方数量、面积和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存、弃渣量及堆放面积;
4、项目区林草覆盖率。
(三)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1、各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水准的变化情况;
2、水土流失对周边和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趋势。
(四)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6项防治目标监测
1、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2、林草的生长发育情况(树高、乔木胸径、乔灌冠幅)、成活率、保存率及植被覆盖率;
3、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完好水准和运行情况;
4、各种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效益(拦渣保土效果)监测,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量、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5、为了给项目验收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和依据,监测时应对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扰动土地整治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项量化指标的达到情况分别实行测定。
监测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和定点观测相结合、以实地调查为主的方法。在监测点根据监测内容、要求,布设监测小区,定时观测和采样分析,获取监测数据,同时在监测点周边选择一比照小区平行监测,通过与同类型区平均水土流失量进行比照来验证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设计的合理性。
1.3.2.1调查监测
(一)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扰动强度的变化
采用实地勘测、线路调查、地形测量等方法,结合GPS技术的应用,对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变化实行监测。
(二)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利用GPS技术,沿扰动边际实行跟踪作业,结合实地情况调查、地形测量分析,实行比照
核实,计算工程建设占用土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三)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和弃渣量及占地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采用GPS技术,沿扰动边际实行跟踪作业,结合实地情况调查、地形测量分析,实行比照核实,计算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和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弃渣量及堆放面积。
(四)永久建筑物面积、可绿化面积
根据设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测量,得出项目区永久建筑
面积、可绿化面积。
(五)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数量和质量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核实。对于工程防治措施,主要调查其稳定性、完好水准、质量和运行状况,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2)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的规定实行调查;植物措施主要调查植物措施面积、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发育及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利用高精度GPS定位,采用抽样调查和测量等方法实行监测。即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确定调查地样方,现场测量计算。
(六)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核算的方法实行。
(七) 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效益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实行;拦渣效益通过量测实际拦渣量实行计算。
调查监测内容、方法见表9-1.
表9-1调查监测的内容、方法及监测时段和频次
时段
监测内容
监测
方法
监测频次
施工
准备
期
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
质、植被、降水
普查
开工前调查一次
水土保持设施和质量、水
土流失现状
抽样
调查
施工
建设区地形、地貌变化情
巡查
开工后随时巡查
期期
及自
然恢
复期
况
挖方量、填方量,弃渣量
及土方平衡情况
抽样
调查
督促建设单位做好记录
,并定期抽查监督,在
建设前期每年汇总1次
,施工结束后总汇
总
施工扰动地表、破坏植被
面积及数量
巡查、
普查
开工后随时巡查,年终土建施工结束后普查1次
损坏水保设施数量和质
量
抽样
调查
开工前及土建施工结
束后各测1次
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
完好水准及运行情况
抽样
调查
汛期前后各1次
防治措施数量及质量
抽样
调查
防治措施实施后每年春、秋季各测1次
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调
查
样地
调查
每年春、秋季各测1
次
林草植被覆盖率
样地
调查
每年春、秋季各测1次
植被恢复情况
样地
调查
每年春、秋季各测1
次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
抽样
每年春、秋季各测1
观测调查 次
1.3.2.2定位监测
根据项目区气象及土壤条件,定位监测采用简易坡面量测法实行水蚀监测。
简易坡面量测法:在监测点坡面上,雨季前将直径0.51cm、长50〜1cm的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一定距离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根布设。钢钎应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钉面与坡面齐平。每次大暴雨之后和雨季终了,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土壤侵蚀量。
计算公式采知尊擎卜 土壤侵蚀量m ,z一侵蚀厚度mm, s—水平投影面裆?血%斜坡坡度值
新堆放的土堆应考虑沉降产生的影响,在平坦地段设置对照观测或应用沉降率计算沉降高度,若钢钎不与土体同时沉降,则观测值应减去沉降高度为实际侵蚀厚度。
定位监测内容、方法见表9-2.
表9-2定位监测的内容、方法及监测时段和频次
监测区域
监测点位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监测频次
海堤
设置1处监测点
各工程区
水蚀模数
简易坡面
量测法
在雨季3-9月
每15天监测一次
河道
设置1处监测点
新围土地
设置1处监测点
料场
设置1处监测点
管理房
设置1处监测点
施工生产生活区
设置1处监测点
施工便道
设置1处监测点
施工临时
码头
设置1处监测点
比照小区
旱地、滩涂地原地貌各设置1处,共2处监测点
1.3.2.3监测频次
① 实地调查监测频次:根据不同的施工时序、监测内容分别确定,详见表9-1.
② 定位监测频次:通过布设固定点位实行水蚀量定位监测。监测主要安排在3〜9月份,每15天监测一次。
③ 突发情况监测:遇有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实行监测并提交报告。
1.4监测工作量
按照监测内容和方法的要求,水土保持监测需要的主要仪器设备见表9-3.
表9-3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和设备汇总表
序
设施和设备
单位
数量
监测损耗计费方
降雨观测仪器
自记雨量计
查
4.
年折III按15%
简易观测小区观测设备
钢钰
根
2
易损品、全让
皮尺
把
2
易损品、全让
抽式标枉
支
5.
易损品、全让
三
土壤调查设备
十壤水分仪
台
4
年折I按15%
四
植被调查设备
皮尺
把
2
使用观测小区中
2.
卷尺
个
5.
易损品、全计
3.
卡尺
把
易损品、全让
4.
罗盘
望
2
年折旧按15%
5
探针
只
2
易损品、全计
6.
GPS定位仪
2
年折旧按15%
五
扰动面积、开控、回填
GPS定位仪
使用植被调查中
2.
钢钰
易损品、全计
六
其它设备
摄像设备
由监测单位白行
2.
笙记木电脑
由监测单位白行
3.
通讯手机
台
由监测单位白行
4.
交能设备
辆
由监测单位白征
半只公拆田璃
旦坦人上
1.5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要求
监测单位
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实施水土保持监测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相对应资质证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ZJ省xx县DRS涂围涂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
作,由ZJ省xx县DRS涂围涂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完成,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建设单位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监测结果作为监督检查和验收达标的依据之一。
1.5.2监测制度
(1) 监测单位要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严格按照本方案制定的监测内容及方案实行监测。为使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能够真正为项目防治由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服务,要求每次监测前需要对监测仪器实行校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 建立技术监测档案,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设施设计、建设文件,监测记录文件,仪器设备校核文件及其它相关的技术文件等;
(3) 对监测结果要即时统计分析,认真比照,作出简要评价,编写监测报告,并即时报送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以便对工程建设和运行实行监督。
1.5.3监测成果
监测成果主要为三局部,(1)监测实施方案;(2)监测报告;(3)监测成果册。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包括:①监测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应根据国家相关法津法规、技术规范、技术资料等;②监测方案编制的基础和原则;③监测时段和监测点位布设;④监测内容与方法;⑤监测点典型设计;⑥监测汇报制度;⑦经费预算;⑧预期成果;⑨监测工作组织与管理;①附件,包括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监测设施设计图及设计说明书;监测设备明细表;监测项目、方法、频次设备明细表;监测项目、方法、频次设计表;监测资料记录表、监测成果汇总表。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包括以下内容:①前言。概述建设项目概况,展开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监测任务来源,以及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等;②项目及项目区概况。包括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情况、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等。③水土保持监测。包括监测依据、原则,监测区域范围及其分区,监测内容以及监测的程序和方法等;④监测结果分析。包括防治责任范围动态变化分析,项目区土壤侵蚀环境因子状况动态变化分析,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分析,水土保持防治效果分析等;⑤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的经验和特点。包括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经验和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的特点等。⑥项目综合评价及建议。包括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综合评价、存有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等。
相关监测表格。作为监测成果报告的附表。
相关监测图件。主要包括:工程地理位置图、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工程建设前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工程竣工后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等,作为监测成果报告的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