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的情境要能促进同学的发展的必须求
在创设情境时,除了从兴趣上满足孩子的必须求,更要从“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上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发展的必须求。同学本能的必须求与同学发展的必须求是不同的,同学的发展如果在家长、教师的正确、有效的引导下,比自然成长要快的多。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所以创设的情境不仅仅只是满足同学的兴趣必须求,还要注意满足同学发展的必须求。把教育自然地、恰当地引入学科学习中。如:华应龙老师教学《圆的熟悉》,创设了一个寻宝的操作情境,让同学在纸上画出宝物的位置,只要是距离左脚3米的地方都可以,这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为什么是一个圆呢?通过动手操作同学获得圆的鲜亮、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索、探究圆的特点,发展了同学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同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促进同学的发展。
此外,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同学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同学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应对同学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同学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涵的数学问题对同学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同学的思索的。
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同学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为同学提供可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同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使同学产生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如《方程与等式》这一内容,由于对天平熟悉,同学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由此引入课题,并抓住契机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跟小组的同学说说看。〞在此,同学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去观察、发现;带着疑问,自己去体验、探究、交流。我适时引导、帮助,使同学探究的自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如: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我通过演示创设如下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栓在木桩上,羊在咩咩地吃草。同学感到很新奇,兴趣一下子就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同学:“看着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同学积极思索纷纷提出问题:羊最多能走多远?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等等。同学从观察到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现实数学问题,激发了积极思索的动机,唤醒了革新意识,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让同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同学产生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进而喜爱数学,激发他们积极探究,从而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一
创设质疑情境
质疑是同学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导同学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我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先任取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东西遮住,然后问同学能否推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含钝角的那一部分,那能否推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同学回答上述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推断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推断呢?这一疑问使同学碰到了“认知冲突〞,马上产生解疑除障的激烈要求,这时同学的精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正确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同学思维的方法,会使同学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到“会学〞。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必须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同学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激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同学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够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碰到猪八戒碰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同学熟悉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同学的问题意识,激励同学进行推测和猜测,让同学通过施行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我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同学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耐心听取同学的看法,保护、引导同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二
1.创设的情境应是同学熟悉和理解的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同学理解相关知识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同学建构数学知识。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完全无能为力,积极组织同学开展数学施行活动,正是丰富儿童生活经验,促进同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2.情境应蕴含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当我们创设了一个同学熟悉和理解的情境,是否就意味着这是一个能促进同学发展的情境呢?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有时我只注意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直观性,往往忽视了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何使情境创设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那就是让这个情境中总有一些数量或关系是不能直观感知的,必须要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去发现。
3.情境能激发同学真正地思索
一个蕴含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情境,是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境呢?我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预设了这样一种矛盾:这个矛盾,特别了同学原有认知方式的不够和新认知方式的作用,使同学体验到数学的庞大力量,从而使同学实现对原有认知方式的不断反思和超越。当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愿望和参加动机,能使同学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熟悉“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熟悉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及教学中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
4.避免情境缺乏数学味。
要认清数学教同学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过多的无关活动不仅不利于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同学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情境创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同学的注意力。
4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三
在情境中探究知识
(1)在操作情境中探究新知。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让同学在合作学习时操作、施行,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同学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通过操作思索使同学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再让同学用面积单位量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装饰板的面积,列表统计,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同学手脑并用,在操作、思索中实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同学的创造性思维。
(2)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施行证实,小同学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讨论的情境,精心组织同学讨论,为同学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同学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同学思维的活跃。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教师让同学推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的正误,同学看法产生分歧后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际交流,使同学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使同学的知识得到发展,也让同学感受到思索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进行。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同学的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四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四周。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同学的感性熟悉,丰富同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同学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同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一课,离开生活来教学“位置〞在小学阶段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创设班长介绍新同学的座位引入新课,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最后通过地图、象棋等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拓展与延伸。自始至终关注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