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题:《蜘蛛》《猫的天堂》
课 型:拓展阅读
作 者:孙慧
单 位:滕州市姜屯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拓展阅读〕:《蜘蛛》《猫的天堂》〔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了解作者、作品。
2. 积存词语,并学会运用。
3. 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4. 朗诵文章,感知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 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2. 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表达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楚生动的特点。
3. 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学习蜘蛛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
评价任务:
1. 进行朗诵,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 能区分说明性文字与表达描写文字。
3. 能条理清楚的说明蜘蛛的某一特性。
教学过程:
一、出示“蜘蛛〞图片,导入新课。
指名同学谈对蜘蛛的印象,说出它的特点,其他同学补充。
提示:像这种介绍事物特点的文字叫说明文。而科学小品文也属说明文的范畴,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它的笔法来写,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它的特点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介绍。
2. 字词音。
3. 层次划分。
小组讨论。指名同学完成,互相补充。
三、初读课文。
依据提示填空:
1. 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 昆虫 〕中,蜘蛛最〔 聪慧 〕。
2. 天然的生理机能还赋予这种动物以一种〔 胶质液体 〕, 使之能拉出粗细均匀的丝。蜘蛛就是靠这些丝来〔织网 〕捕捉〔 猎物 〕的。
3. 当一只蜘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 僵硬 〕时,它就可能〔捕 捉 〕到俘获物,最后将死于〔 饥饿 〕。
思索:文章围绕蜘蛛的什么特点,介绍了它的哪些知识?其中说明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指导同学独学后对组交流,组内协调,准备派代表展示。
答案提示:围绕蜘蛛“聪慧〞的特点,介绍了它织网过程、战斗生活、捕食习性、成长过程,重点说明它的生存特性,表现蜘蛛坚强不屈、毫不气馁、不向生活妥协的品质和精神。
四、精读细品。
请举例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第______段运用了_____说明方法〔或准确词语〕说明了〔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蚂蚁的___________特点。
示例:第8段的“计穷智竭〞“毫不怜惜〞“反败为胜〞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四字词语节奏明快,使行文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蜘蛛的勇敢。
五、重点阅读。
细读课文1—4段完成以下问题:
1. 蜘蛛的眼睛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 第四段第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 蜘蛛的哪些形体特征合适于战斗?
分组讨论,逐组展示,老师补充明确。
六、探讨主旨。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具体记述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慧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方面。
七、比较探究。
与上一课《辛劳的蚂蚁》比较阅读。
分组讨论,共同明确:两篇都写作者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活动。《蜘蛛》一文记叙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以说明为主,表达描写也多,清楚生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慧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一篇幽默小品文,意在借蚂蚁的愚蠢嘲讽现实中那些盲目劳作,缺乏思索的人。
八、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能把与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楚,又饶有情趣?
〔1〕.内容: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角度。
〔2〕.结构:清楚的层次,逻辑的顺序。
〔3〕.语言:把记叙和描写作为手段,进行生动的说明。
组长组织组员人人抒发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探究,选出最“给力〞的答案准备展示。听展者在听展示过程中及时补充质疑。
示例:从语言方面:文章介绍的是与蜘蛛有关的知识,但作者并不是简单的说明,而是边表达边说明,特别是与自己的观察经历相结合。把枯燥的说明融进有趣的表达之中,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遭遇战〞“侵略者〞“辛勤的蜘蛛〞就融入了作者激烈的个人好恶,语言生动有趣。
九、当堂反馈。
自然界是奇妙无穷的,在广阔的大自然中,生活着无数种动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习性和特点。请拿起笔来,写一个片段,把你感兴趣的一种动物介绍给大家。
要求:1.写一个片段。
2.形式自由、语言活泼、特别情趣。
3.字数在100字左右即可。
各组推举一篇好的朗诵,师引导点评、改正。
6. 作业制定:1、完成《助学》上的相关题目。2、课外阅读小品文。
教学反思:
“拓展阅读〞是北师大版语文课本的一大特色,它拓宽了同学的阅读视野,让同学在快乐阅读时运用比较、探究的方法精读、略读、浏览,是培养同学的阅读能力极佳途径。我正是带着这个意图去完成本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我真正体会到落实意图的困难。总结以下几点共同探讨,敬请指正。
1. 同学的预习目标落实不到位。关于好的同学落实的很好,他们自觉性高,能按照老师的布置去积极应对,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好,完成课堂目标效率高;但课堂不只是优生的,它是全体的,在课堂视察到差生时就耽误了时间,使目标完成收到了阻碍。如阅读中的卡壳、层次的不明确等。
2. 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同学,在比较发现的思路上多下功夫,当然不能为比而比,比是为了更有效率更深入的思索,是为了发展同学的语言感受和分析能力,是为了培养同学分析心得的思维敏感性。在具体学法指导上,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角度,利用相同题材的文章学会发现矛盾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在与《辛劳的蚂蚁》的对比中从都写动物的题材中找不同点一是实写一是讽刺。
3. “授之以渔〞是教师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备课时努力寻找课文中能够让同学提升“渔〞力的教学点,让同学在照猫画虎中有效提升“渔〞力。如“重点阅读〞中对结构、说明方法的提示和例句的分析让同学掌握方法,以后做题时以不变应万变。
4. 教学过程中,试图实现同学由“我明〞到“我能〞的跨越。所以在引导同学分析课文的时候,力图挖掘出自己可以从本篇课文传递给同学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长此以往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学习。如“拓展延伸〞中同学对语言的分析,要把表达、描写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区分开来,在不同的体裁中,谁服务于谁,在说明文中表达描写都是为了生动的说明。
5. 在“当堂反馈〞环节中,时间仓促,同学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的质量不高,除各别优秀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完成较好,但不免有做秀的嫌疑。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语言的趣味性、表现性不强,看来在短时间的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 了解作者、作品。
2. 讨论文体。
3. 积存词语。
4. 感知文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能复述故事
3.体会两只猫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4.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索: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评价任务:
1.能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特点并借鉴之。
2.能感情朗诵,体会作家语言风格。
3.通过讨论能从人生哲理方面去思索人生。
教学过程:
由s.h.e歌曲《波斯猫》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
2.概括每段意思。
3.有关文体〔师提示:小说、寓言性小说、童话〕
分组讨论,共同改正明确,师点拨启发。
二、复述故事。
各组推举一人,展开讲故事比赛,优者去讲台演讲,引导评议,查缺补漏,完善故事情节。板书段意并配以画面:
第一段: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
第二段:初享自由带来的乐趣。
第三段:开始挨饿的苦难生活。
第四段:怀念原先的舒适生活。
第五段:牺牲自由重贵安乐窝。
第六段:谈对幸福的狭隘理解。
三、理解题目含义。
引导同学讨论题目中“天堂〞的含义。
特别提示:“天堂〞显然是反语,关于猫来说关闭、挨打就是不自由、受凌辱,是谈不上精神上的幸福的,但是由于物质上的丰足〔有肉吃〕,不自由、无人格却变成了幸福。意思是:奴性的麻木是可悲的。
四、“双重结构〞探讨。
提示同学梳理文章思路,体会情节结构的独特性。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适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遵守自由,将困难的物质生活视为享受。
五、研读课文探讨猫的形象,并与蜘蛛作比较,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分组讨论,从各段中的重点句、中心句概括猫的形象。
A:曾有梦想,向往自由。
B:不堪贫困,回到牢笼。
C:付出自由,任人责打。
D:被人豢养,供人消遣。
E:贪图享受,坐享其成。
表现作者对猫的厌恶之情。
蜘蛛的形象:
A:辛劳织网,维持生命。
B:与敌斗争,勇敢顽强。
C:勤劳机智,耐性理智。
表现了作者对蜘蛛的赞叹之情。
6. 探究猫的出走归来历程。
《猫的天堂》中的猫经历苦难后又回到它的安乐窝是很好理解的,可是一开始它为什么要离开舒适的家呢?
提示:原因一:当时有自主意识,文中“我还自负的了不得,以为这温暖的家居生活是我们畜类应当痛恨的。〞
原因二:腻烦了舒适的生活,整天愁闷,想要得到些快乐。
原因三:它眼中的外面的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温暖的阳光、快乐的游戏,甚至天真的认为人家厨房的肉也是给猫吃的。
所以它认为外面的生活更自由,更快乐,更幸福,所以要离家出走。
指名同学针对猫的历程谈自己的观点,谈对人生的看法,对幸福与苦难的理解。
7. 探讨主旨。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
引导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谈本文主题:通过描述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碰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入,发人深省。激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干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宁肯付出百倍艰辛努力,也要追求民主平等、自由快乐的幸福生活的心声和愿望。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八、 比较探究。
本单元文章都表达了生之机趣,你认为《猫的天堂》是从哪一方面表现的?
引导讨论比较。
特别提示:“生之机趣〞,就是从极细小的迹象,寻求有关生命的规律和奥秘,感受生命的可爱和有趣。意在引发同学对自身和四周生命现象的思索。
《日历》阐述人要珍惜时间、生命,用创造性劳作书写自己人生的每一天。
《蚂蚁》运用冷幽默谈了对自己命运的独特思索,也表现了对蚂蚁执着进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天天诞生一次》用每一天新鲜的感受启迪人们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振作精神。
《列宁格勒的树》告诉人们要有强健的精神,高贵的人格。
《辛劳的蚂蚁》反弹琵琶,用幽默的语言讽刺蚂蚁的愚蠢和生活中像蚂蚁一样的人。
《走向虫子》用同样诙谐幽默的笔调说明人应仔细了解自然界,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
9. 口语交际学习。
组织语言描述“鸟言兽语〞或“鸟行兽动〞,要求:特别细节描写。
友情提示:通过本单元对动物的描写体现了细致之美,具有很强的五官可感性。要把感受表现出来,通常是“扩大〞了写。一是把“瞬间拉长〞,把短暂的过程细致的展开写;一是“对象细化〞就是把所要表现的景象或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细节进行刻画。
分组实施,两个同学对说,每组选择最好的全班表达,共同评价,改正不够。
10. 作业制定。
1. 积存词语。2、积存细节描写片段。3、完成《助学》试题。
教学反思:
《猫的天堂》这篇文章我把它定性为一篇寓言式小说,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体裁,它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课堂效果较好。但有些环节的落实也不尽人意。具体总结以下几点:
1. 导入效果好。同学对s.h.e的歌声是比较熟悉的,在歌声中同学很投入的进入课堂,进入猫的话题。
2. 同学的预习效果很好,段意、字词都完成的好。就是在探讨题目中“天堂〞的含义时,由于各别同学没有深入的去阅读,回答时没有扣住主题有的同学见解新颖但不符合文义。
3. “复述故事〞效果不错,同学踊跃发言,表达流畅,绘声绘色,小组讨论也热烈,比预想的效果好。
4. “双重结构〞的探讨是个难点。实际上同学只要留意猫的线索就很好理解这个说法。一是猫自身性格的对比转变;二是猫与老雄猫的对比。这样讲有助于同学理解主题。
5. 主旨的探讨是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正确途径,结合同学实际谈人生的经历,讨论自由与艰辛的话题,激励同学勤奋学习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6. “比较探究〞环节不仅仅是与上一篇而且是与整个单元比较,训练同学的求异思维,通过比较体会主题、语言、结构的不同特色,积存写作素材,掌握一些写作方法。所以接下来的“口语交际〞便是它的效果的体现,只是短时间内同学组织语言的能力差一些,但时有出色的表现让同学喝彩。
7. 我认为最不成功的就是在词句的品味积存上。虽然通过课后题示例了解了不少,但同学在答题方法上、精要语言表达上总是学不会。看来还是理解能力差、老师的启发或辅导的方式有问题,还需要独辟蹊径通过各种形式来锻炼同学的品味赏析能力,使之成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