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叩问月亮 教学制定李 莉 编写单元教学要点一、通过月亮的意象,体会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心得和深入思索。二、体会同样是写月亮,但每一篇诗文的具体思想情感各有不一样的特色。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四、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五、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猜测作家作品背后的意趣。7 咏月诗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难点:月
2、与人的文化联系。【媒体准备】朗诵录音带。【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旧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1正音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2.
3、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让同学听录音朗诵,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三、二读:读懂内容。1.同学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学情猜测同学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熟悉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同学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同学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述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
4、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关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疑惑 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
5、换意,尽情咏月抒怀。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恋恋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假设离假设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述: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
6、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旧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
7、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亮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特别了诗人的孤独感,
8、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激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9、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索宇宙人生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四、三读:读出情感。引导同学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学情猜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同学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同学在朗诵中品味。五、布置作业。1反
10、复朗诵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3思索月与人的联系?第二课时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板书:月夜 杜甫1正音散行板书鄜 鬟 幌2.同学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1.同学朗诵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2.教师介绍并分析。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
11、步的名篇。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别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
12、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跟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定密不可分地念及
13、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三、重读三首咏月诗,
14、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1.同学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情猜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同学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2.教师明确: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诗人停杯深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疑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疑惑 糅杂的情态
15、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旧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
16、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
17、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旧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顾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只,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四、布
18、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2完成课后“阅读学习探究三、四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学习。8 苏轼咏月诗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熟悉。2、反复朗诵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状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
19、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只,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二、背景介绍1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2教师介绍: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正音板书遂 寝 荇2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学情猜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同学基
20、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四、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1同学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学情猜测本文辞约义丰,字字都有其深意,同学可能只能了解大致的情节,而对情节背后如何用字措辞不能很好地
21、把握。在同学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务必使同学明白本文的精妙之处。2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凉爽,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
22、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需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述,更富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
23、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到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只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五、三读课文,品读鉴赏,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1同学思索讨论问题:文中“闲人的含义。学情猜测经过以上的
24、学习,同学对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及其心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同学多只能从字面层次理解“闲人,即悠闲或有闲情逸致的人,而对作者内心的难言的情感体会不够。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进一步深入引导。2教师明确: “闲人,即悠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涵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悠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到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涵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25、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当时作者虽遭贬,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凉爽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闲人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
26、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六、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学会运用。1研读描写月光倒影的片断,学会用自己的笔触描述出心目中的月色之美。学情猜测同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给他们一个适当的提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较美的文字。课堂上,教师仅做一些引导,具体的习作训练留作课外作业。2教师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27、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请同学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像,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扩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片段。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上的描写片段学习。2背诵本文。3反复诵读水调歌头 中秋,了解其大意。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
28、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的这阕词中有许多名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刚学过苏轼写月夜的散文,今天接着学习他的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中秋。二、背景介绍。1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2教师介绍: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境况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说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同咏月亮两样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的月是可人之月,月色是惹人情思之月色;文章
29、以轻松笔调、悠闲神色所述赏月活动,蕴藉的却是郁久待发而又排遣不尽的悲情,是述志失意的文学门径。而苏轼在水调歌头 中秋中写中秋之月则“笔调奇逸,意境空灵,风格清旷,虽遭贬谪而境况不顺却不失对生活的乐观,是富含哲理的文学路数。三、朗诵全词,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同学朗诵,可多次多种形式朗诵。目的让同学能够在多读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好的把握。2教师明确: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发人深省。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
30、的美学享受。板书水调歌头 中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望月遐想,宇宙人生。哲理思索,赞美向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世之所安,不忍弃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壮志难酬,终不能弃。随心所欲,豁然达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达观之想。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明月系情,天际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四、拓展
31、延伸,比较探究。1比较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中的写月之名句,说说你更喜爱哪些句子,尽量说明观点,谈出理由。学情猜测同学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但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来体会心得表达。不给限制性的答案,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名家的赏析文章以供参照。2教师引导: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显然受了李白的影响,但却能不落前人窠臼,写出自己的特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势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
32、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写出了人的孤寂,人月影,虽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
33、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只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五、布置作业。1背诵苏轼的咏月诗文两首。2完成课后“阅读学习探究第三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八课学习。比较探究月诗两首【教学目标】1、朗诵两首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3、比较、探究这两首月诗与本单元其
34、他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月诗两首。2、诵读本单元前两课的诗文。3、初步感受不同作者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去叩问月亮。在他们的笔下,月展示出不同的风采。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两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王维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1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
35、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2王维,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写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别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和隽永的诗意。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很好的总结。 三、同学朗诵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内
36、容。1正音:板书烽 降 涧2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学情猜测两首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同学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3教师明确: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干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学情猜测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两首绝句文
37、字简洁,但要同学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同学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同学反复诵读,思索,讨论。教师明确:1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
38、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2鸟鸣涧: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述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居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
39、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既让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特别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贴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的诗可粗读,可细品。粗读,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细品,则被那美仑美奂所陶醉。喜爱大自然就读王维的诗吧。第二课时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1.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中的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同学思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情猜测以“月这个意象为切入点,同学比较容
40、易把握,也较容易深入理解不同的作者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明确: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出色: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虽与“庭下如积水空明都写月光之明亮,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分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分外激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孤独的芦笛声起,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激荡的思乡之情。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整首诗中
41、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2品味两首诗的语言,想像,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勾勒出两幅望月怀人的图景。同学细心揣摩,大胆想像,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学情猜测制定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同学开拓思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文学作品,不给同学更多的限制,但不能让同学天马行空,应要求他们能符合诗歌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其创设的意境。教师引导:在同学大胆想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引导。开拓他们的思路,提供更多的表现形式,以供参照。如:电影导演拍摄一组镜头;画家
42、勾画出月、人;用不同的音乐来诠释这两首诗;用小剧本的方式表现二、探究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1鸟鸣涧中的“静境在诗中如何表现的?同学体会,感受,表达。学情猜测同学背诵这首五言绝句可谓轻而易举,但让他们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精妙之处则实属不易,在同学讨论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每个字词中体会其深层的意思。教师明确:“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述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宁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
43、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干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小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朝气蓬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旧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静,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
44、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画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白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模糊之美。月亮升起是缓慢的。坐的时间不长,不会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飘洒是不经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为春山静到了银针落地亦有声、桂花飘落也感知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小的变化,不管它有多小多轻、有声无声、强不激烈,都会被事物敏锐的捕捉到。那么山鸟的受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惊字,妙不可言。“惊山鸟之后,“时鸣春涧中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非常宁静、没有丝毫声响的时
45、候,人们对静的感知还不太激烈,假如突然有一声响动,就会让人怵然一惊,进而会感到环境更加静谧。“时鸣春涧中,不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喧闹,而是有时一声鸟鸣,鸣过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寂静。按照常理,鸟鸣会打破春山的静,可王维正是利用了鸟鸣山更幽的特点,把对春山夜静的描写推向了极致。2.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同学思索,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学情猜测同学通过教学,能感受处这两者的不同,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能够结合诗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明确: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四周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有此作为
46、前提,细小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小的。而当这种细小的因素,竟能被从四周世界中显然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分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其“闲是心灵的静谧与美好。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三、布置作业。1背诵月诗两首。2完成课后“阅读学习探究一、二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配套学习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鉴赏类文章的写法。2、学以致用,初步学习点评诗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梳理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难点:初步学习点评。【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1、搜集与作者及文中涉及诗歌相关的资料。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唐朝文化的华彩乐章,我们也学习了许多唐诗,今天就让大家领会一下在学者的眼中,唐诗的神韵如何?二、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