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立、实行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环节
建立、实行和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文献的编制、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营,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环节。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阶段重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涉及教育培训,统一结识,拟定计划,组织贯彻;拟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结识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结识和统一结识的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涉及党、政、技(术)领导。重要培训:
1. 通过介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发展和本单位的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 通过ISO90族标准的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结识;
3.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是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此层次的人员是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他们全面接受ISO90族标准有关内容的培训,在方法上可采用讲解与研讨结合。
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重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涉及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完毕任务应赋予的权限,以及导致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等。
(二)拟定计划,组织贯彻
尽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也许是需要的,根据一些单位的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其重要任务涉及:
1. 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2. 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的;
3. 按职能部门进行质量职能的分解。
第二层次:成立由各职能部门领导(或代表)参与的工作班子。这个工作班子一般由质量部门和计划部门的领导共同牵头,其重要任务是按照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组织实行。
第三层次:成立要素工作小组。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明确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责任单位,例如,“设计控制” 一般应由设计部门负责,“采购”要素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组织和责任贯彻后,按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注意:
1. 目的要明确。要完毕什么任务,要解决哪些重要问题,要达成什么目的。
2. 要控制进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阶段要规定完毕任务的时间表、重要负责人和参与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分工及互相协作关系;
3. 要突出重点。重点重要是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的少数。这少数也许是某个或某几个要素,也也许是要素中的一些活动。
(三)拟定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的
质量方针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质量的追求,对顾客的承诺,是职工质量行为的准则和质量工作的方向。制定质量方针的规定是:
1. 与总方针相协调;
2. 应包含质量目的;
3. 结合组织的特点;
4. 保证各级人员都能理解和坚持执行。
(四)现状调查和分析
现场调研,对组织机构及重要职责、管理现况及现场进行调查。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内容涉及:
1. 体系情况分析。即分析本组织的质量体系情况,以便根据所处的质量体系情况选择质量体系要素的规定;
2. 产品特点分析。即分析产品的技术密集限度、使用对象、产品安全特性等,以拟定要素的采用限度;
3. 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立是否适应质量体系的需要。应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并确立各机构间从属关系、联系方法;
4. 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能否适应质量体系的有关规定;
5. 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组成、结构及水平状况的分析;
6. 管理基础工作情况分析。即标准化、计量、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和质量信息等工作的分析;
7. 清理文献,涉及执行的政策方针、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章制度和作业文献,收集以往发生的质量事故。
对以上内容可采用与标准中规定的质量体系要素规定进行对比性分析。
(五)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
由于在一个组织中除质量管理外,尚有其他各种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由于历史沿革多数并不是按质量形成客观规律来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的,所以在完毕贯彻质量体系要素并展开成相应的质量活动以后,必须将活动中相应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分派到各职能部门。一方面是客观展开的质量活动,一方面是人为的现有的职能部门,两者之间的关系解决,一般地讲,一个质量职能部门可以负责或参与多个质量活动,但不要让一项质量活动由多个职能部门来负责。目前中国公司现有职能部门对质量管理活动所承担的职责、所起的作用普遍不够抱负,总的来说应当加强。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涉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人员配备,根据需要应进行适当的调配和充实。
二、质量体系文献的编制
质量体系文献的编制内容和规定,从质量体系的建设角度讲,应强调
几个问题:
1. 体系文献一般应在第一阶段工作完毕后才正式制订,必要时也可交叉进行。假如前期工作不做,直接编制体系文献就容易产生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弊病;
2. 除质量手册需统一组织制订外,其它体系文献应按分工由归职能部门分别制订,先提出草案,再组织审核,这样做有助于此后文献的执行;
3. 质量体系文献的编制应结合本单位的质量职能分派进行。按所选择的质量体系规定,逐个展开为各项质量活动(涉及直接质量活动和间接质量活动),将质量职能分派贯彻到各职能部门。质量活动项目和分派可采用矩阵图的形式表述,质量职能矩阵图也可作为附件附于质量手册之后;
4. 为了使所编制的质量体系文献做到协调、统一,在编制前应制订“质量体系文献明细表”,将现行的质量手册(假如已编制)、公司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以及登记表式收集在一起,与质量体系要素进行比较,从而拟定新编、增编或修订质量体系文献项目;
5. 为了提高质量体系文献的编制效率,减少返工,在文献编制过程中要加强文献的层次间、文献与文献间的协调。尽管如此,一套质量好的质量体系文献也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
6. 编制质量体系文献的关键是讲求实效,不走形式。既要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ISO90族标准,又要在方法上和具体做法上符合本单位的实际。
三、质量体系的试运营
体系文献编制完毕并批准发布后,质量体系将进入试运营阶段。其目的,是通过试运营,考验体系文献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用改善措施和纠正措施,以达成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文献的目的。在质量体系试运营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 有针对性地宣贯质量体系文献。使全体职工结识到新建立或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对过去质量体系的变革,是为了向国际标准接轨,要适应这种变革就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质量体系文献;
2. 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系文献通过试运营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全体职工立将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意见如实反映给有关部门,以便采用纠正措施;
3. 将体系试运营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体系设计不周、项目不全等进行协调、改善;
4. 加强信息管理,不仅是体系试运营自身的需要,也是保证试运营成功的关键。所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人员都应按体系文献规定,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反馈、解决和归档等工作。
四、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在体系建立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的重点,重要是验证和确认体系文献的合用性和有效性。
1.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重要内容一般涉及:
(1)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的是否可行;
(2)质量管理体系文献是否覆盖了所有重要质量活动,各文献之间的
接是否清楚;
(3) 组织结构能否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运营的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是否明确;
(4) 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选择是否合理;
(5) 规定的质量记录是否能起到见证作用;
(6) 所有职工是否养成了按体系文献操作或工作的习惯,执行情况如何。
2. 该阶段体系内部审核的特点是:
(1) 体系正常运营时的体系审核,重点在符合性,在试运营阶段,通常是将符合性与合用性结合起来进行;
(2) 为使问题尽也许地在试运营阶段暴露无遗,除组织审核组进行正式审核外,还应有广大职工的参与,鼓励他们通过试运营的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
(3) 在试运营的每一阶段结束后,一般应正式安排一次内部审核,以便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一些重大问题也可根据需要,适时地组织审核;
(4) 在试运营中要对所有要素审核覆盖一遍;
(5) 充足考虑对产品的保证作用;
(6) 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由最高管理者组织一次体系评审;应当强调,质量管理体系是在不断改善中行以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入正常运营后,仍然要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各种手段以使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保持和不断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