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资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怀诗。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味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体味。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中之奥妙。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材的不适应和优等生、后进生逐步显现是他们在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良表现之一。因此,区分教学重难点,以及分阶段的布置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及关键词。
2. 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愁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简述感怀诗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老师讲解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内容)、朗读法(老师通
过各式方式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合作探究法(学生四四一组进行必
要的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轻音乐)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颁布招贤令。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何为界xxxx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栋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古人招贤纳士如斯,然而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为何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唐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 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2. 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 -Ar-:
(三)文章大意
登上幽州台作的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尤其是“幽”字的写法。
2. 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结合老师范读的音准划分出诗歌的节奏。
(4)老师重点抽读四川话音比较重的同学朗读,并抽查划分节奏的准确性。(朗读过程中。若有学生用四川话朗读课文,应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陈子昂是四川人,表扬后,再次强调其他诗文应用普通话朗读的重要性。)
(5)对比四川话朗读和普通话朗读的情感区别。
(五)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意。
2. 重点讲解“古人”、“来者”、“怆然”等关键词的意思。
3. 随机抽点学生翻译课文,肯定优点,纠正文意。
4. 分小组讨论五分钟。赏析每句话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诗人形象,抽取小组代表分享。
5. 有兴趣的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诗歌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将诗人所处情境用笔画出,并主动举手分享。
(六)拓展延伸:感怀诗
感怀诗概念
师:结合以往学习的抒情诗概念(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请同学们自愿来总结一下感怀诗的概念。
学生:xxxx (对同学部分表述正确,大致意思相近的回答要及时肯定)
师:同学们刚刚回答地都非常好,某某同学回答到了感慨,某某同学回答到了对人生的思考。老师告诉大家通常意义上的感怀诗的概念: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是将“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诗词除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
(七)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感受到了陈子昂这一位怀有赤子之
心的诗人对苦闷人生和艰难时代的思考。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八)课堂检测(小卷子)
1.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悲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古人”和“来者”具体指代什么?
(九)作业
1. 默写并背诵。这首古诗。
2. 预习望岳,并尝试背诵。
3. 通过网络查找具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经历的典型古人代表,并在下节课正式上课之前分享。
板书:
《登幽州台歌》题解:登上幽州台作的诗歌
前不见古人,(前-后,古人-来者)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悠悠:辽阔)
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悲伤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