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
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象,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幻,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同学,让同学领会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同学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讲授"轴对称'概念课:〔教师〕先利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即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常不爱上数学课的同学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依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同学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索,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做既直观又显示了函数定义的本质,同学理解深入多了。
化肤浅为本质时用,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有关几何的初步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进行动态模拟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使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几何〔形体〕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从而显示他们的本质属性,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熟悉'一课时,可以利用课件把6个彩色的长方形(两两相同,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同学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帮助同学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实现熟悉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同学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迁移能力。
化抽象为形象时用,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
中同学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同学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同学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同学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同学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同学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同学的感性熟悉,为同学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好的教学导入将是高效课堂的引擎。就像一部出色的电影,头三分钟,你就得抓住同学的心。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同学的兴趣。'确实,兴趣是同学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同学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制定〕课堂的导入,使同学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
(二)出色的学习过程就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高效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出色,更加关注同学学得多么主动。有效教学要求同学的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3个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在同学学习的自主性上,我们首先关注同学的参加状态,关注同学课堂活动参加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在同学学习的合作性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整堂课有着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在同学学习的探究性上,要把教师的外部教导转化为同学的内源性动力。
教师要让同学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与自己交流。师生通过互相的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时时了解同学的心理,知道同学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并让同学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形成后续的教学行为。让动态成为常态,让生成成为过程,使同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激发和提升,这要求教师有超强地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细节的准确处理就是高效课堂的润滑剂。教师要懂得微笑。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同学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同学往往是喜爱某一位教师而喜爱他的课。上课时,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爱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
教师要善于激励。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同学的积极投入,而同学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激励。所以教师要积极激励同学善思多问,激励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意同学 "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激励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索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常常激励,赞美同学,每个人都喜爱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同学开拓了另一片天地。这样做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开启了同学的思维。教师要注重差异。高效课堂的教学要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同学,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必须要激励和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应当实施分层次教学,把整体教学目标分解为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同学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3让同学喜爱数学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同学的兴趣和经验,为同学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同学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革新意识和施行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研究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数学资源,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第22页制定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熟悉数学知识。两个同学一组进行猜数游戏。
甲:我想了一个四位数,你能猜中吗?乙:试试看。乙:是4700。甲:不对。乙:我怎么猜呢?甲:想想看。乙:比5000大?甲:对!乙:比6000小?甲:对!乙:是5500。甲:大了教师可以利用上述游戏,引导同学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同学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其中包涵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迸的思想。同学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心理上更得到了满足,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增长知识,何愁同学不喜爱数学课堂呢?
教师要善于把生活问题引入数学教学,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于小同学来说,他们关于有用、有趣,成功的东西才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从同学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为他们制定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同学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喜爱数学,加强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尝试让同学从实际必须要出发,感受统计的必要。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依次报自己的年龄。报完后,教师问:你们知道7岁的有多少人?8岁的有多少人?9岁的有多少人吗?同学们面面相觑。教师追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有人说再报一次,有人说分年龄段数人数大家觉得都不是很好,最后一致认为必须要在每人报年龄时作记录,于是让同学每人再报一次,其余两组认真做记录,做完后,教师抽几个同学的展示,有画"o',有画"、/',有写"正'字的。显然,这几种记录方法都是对的。怎样把同学引导到"正'字统计法上来呢?教师接着问:这些记录方法中哪种能很陕知道各年龄段的人数呢?同学通过讨论、比较、发现:数符号要一一地数,慢!而一个"正'字五画,快且简便,很自然就接受了新"正'字统计法。再让同学依据记录制统计表,依据统计表提数学问题。然后再利用投玻弹比赛再次激发同学兴趣,活跃气氛,巩固"正'字统计法。最后,再依据各组今天的表现所得的小红旗数制成统计表,并问:你们看到这个统计表想说些什么?整节课,同学都在一步一步产生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的指引下,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的,这样同学始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学习效果当然不错了。
4引导同学主动地学习数学
让同学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同学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不断激励同学,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同学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让同学说。如在学习"时分的熟悉'一课时,我就让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究,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同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一些简单的例题教师可由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的理解以及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放手让同学去做
好动、具有激烈的好奇心是小同学的特征,无论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加活动激发同学的兴趣。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我先引导同学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同学依据自己的想法治作。在进行拼图学习时,首先引导同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同学大胆革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同学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发展革新意识。凡是同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则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组织同桌、小组讨论,让大家发表不同的看法,集中多人的智慧。碰到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老师引导、启发、点拨,帮助使其解决。
教给同学数学思维的方法
教给同学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同学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同学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就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探究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给同学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升同学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养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