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如何计算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雾里看花'与"画龙点睛'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对创设情境大费周章,结果有的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反思】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同学激烈地感觉到今天碰到了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必须要自己去解决,从而启发同学从情境中能积极地思索,从数学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在计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能帮助同学有效突破和理解算理中的难点。如332-298=332-300+2=34,同学对多减的要加上这样的简便计算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我们创设一个买东西情境:张阿姨今天带了332元,在超市里买东西花去298元,他付给了营业员300元,营业员多找了她2元,必须补给张阿姨2元。这样的情境帮助同学理解了算理:把298看成300先减去,再加上多减去的2元,从而感受到简便计算的价值。可见,创设情境要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同学的学习起点出发,从生活中找"原型',从而选择合适的引入方式。
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背道而驰'与"相得益彰'
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同学。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同学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大量的学习,就可以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了。但实际状况却因为同学算理不清,造成知识迁移的范围有限,因而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状况。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同学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
【反思】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对算理的及时抽象与提升,也是对算理的施行验证。同学学习计算时,不是仅仅能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机械地计算,更要能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使同学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达到算理与算法互相融合的高度。如一年级时同学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接着学习"8加几'、"7加几'等进位加法时,当同学自主探究算法后,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而这时的追问就是算理与算法的最正确融合点,同学不仅知道8加几的结果是十几,也能知道结果的由来:把8凑满10必须要2,再从另一个数里分出2来,10加剩下的数就是十几,同时也能知道不仅能把8凑成10,还能把另外一个数凑满10。当同学能够举一反三地合理运用方法计算时,也就是达到了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2数学的革新教学方法
第一、重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同学革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同学熟悉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励同学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施行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革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深厚的兴趣。源于激烈的革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C3=3,C30=435,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革新能力就越强。③引导同学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革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同学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革新,追求革新,以革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同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革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假设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优良的思维情境,对同学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同学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同学一开始就进入革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索,广泛联想,培养同学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同学进行反思和引申,激励同学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同学的革新思维。
第三、强化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革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究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④这几个过程包括了革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解题的教学,教给同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⑤等等,同学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革新技能。
3数学教学中革新思维
变式推导,猜测革新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可见猜测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革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重要表现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励同学大胆假想,并为他们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设置进行猜测的教学情境,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同学多维度的思索、多层次的猜测,然后通过验证获得正确的结果。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同学尝试了把圆等分拼成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还可以激励同学持续猜测:除了拼成长方形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从而留给同学猜测革新、主动探究的空间。有的同学通过操作提出了"利用其中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就能求出圆面积'的新方法,即:S/16r216=2 r/16r1/216= r ;还有的同学把等分后的圆形拼成三角形、梯形来求出圆的面积。同学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大大地提升了学习能力。
施行活动为同学革新思维架设桥梁
现今的教育正逐渐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为同学的熟悉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力的条件,既帮助、指导同学学习,又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教学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用四个边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请问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一听完题目,有的同学脱口而出:54=20(厘米),204=80(厘米),这时教师要求同学动手摆摆看,计算看看。通过施行,有的同学有不同的算法。【同学1】说:拼起来后,每个正方形少了2条边,原来有44=16(条),现在只剩下24=8(条),每条是5厘米,用58=40(厘米);【生2】说:大正方形的边长(1条)是由2条小正方形的边长组成的,5+5=10(厘米),周长是104=40(厘米)。在同学提出不同的解法后,教师演示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其边长的变化状况,通过演示,同学讨论、交流各种解法的算理,说说哪种方法简便?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熟悉一课时可以〔制定〕以下几个活动。(1)看一看:通过观察两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组成的图形,以及从一些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并进行观察,让同学初步熟悉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2)画一画:通过在网格中画平行四边形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3)拼一拼:通过把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让同学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4)猜一猜:通过猜这是什么图形?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意识。(5)剪一剪:通过让同学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把一个图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建立了图形之间的联系。(6)变一变: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体会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不仅熟悉了平行四边形,而且知道了它的特性和特征。这样,通过施行,同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挖掘同学潜在的能力,像这样的题目同学是完全可以理解并掌握的。可见,要想挖掘儿童潜力,我们要让同学施行,在施行活动中得以革新。
4数学自主教学模式
引导同学们自学
关于那些没有自学能力、或自学能力很差的人来说同学必须要教师的引导,不断走向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的引导,提前制定好教学方案。在制定课程方案时教师要提前思索我该如何才干引导同学、我要在什么时候进行引导以及如何才干让同学起到这种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教师要提前合计的问题。教师在课前要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就必须要以课程目标来对同学的引导进行制定,搜集充分地课外资料来补充课堂内容。传统教学中很少让同学积极活动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是属于老师的,这样一直服从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同学会逐渐养成懒散不听话的毛病。
同学在一次次的课堂上只听从于教师的安排无法自主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同学会逐渐养成依赖老师的,不自己思索的陋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同学的懒怠,在有老师时尚且跟着老师进行学习,被老师推着赶着学,没有老师时根本就懒得学习,懒得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这就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严重弊端。而且,同学在传统方式下学习不免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因为教师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能让每个同学满意,因此师生之间会产生矛盾。由此可见,由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存在严重弊端,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在课堂一步步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同学逐渐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如今最要紧的事情。
帮助同学们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凡事都要讲求方法,因此教师要首先培养同学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然后再提升同学自学能力。自学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学习,同学必须要在学习中获得自己学习的能力这一现代社会必备能力之一。首先,教师要向同学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自学非常重要的一步,同学通过预习对将学知识有一个较大程度的了解,然后再在预习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自己不明白的知识,这时就必须要同学进行课外资料的查询来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样同学就能够在预习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学能力,而且同学在课前预习将会帮助同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同学在预习时碰到的问题在课上会引起同学的特别注意,这样会增加同学的学习专注度,帮助同学提升学习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多向同学们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同学们自主进行思索,这样同学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的自学能力。教师也可以向同学征集课堂方案,让同学们通过预习来制定课堂的行走思路,向老师提出建议,这种看法框架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套用,但是同学提供的方案还是有一定参照价值的,这种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同学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