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58809 上传时间:2025-04-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1.使用教材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新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编写的,它体现了学科对同学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同学学科素养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教材是指依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而从广义上来讲,它又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同学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教师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同学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同学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干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从钻研到施行这

2、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假设在钻研和施行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必须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使用教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同学各有特色,同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同学的自身状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无论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一纲多本,也就是教材要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同学的要求。但即使这样,也不可能编排出一套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同学的教材。笔者认为,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

3、教材,必须依据同学的熟悉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 3.使用教材要依据教学情境而定。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同学、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制定只是对教学现实的估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教师假设不依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同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巧妙的问题逐步引导同学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同学创造优良的学习情境。当同学的身心状态

4、处于最正确状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同学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同学思索、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同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依据教学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以外,还应该注意对同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同学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及时有效地检测同学知识的掌握状况,提升课堂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同学知识的积存,而忽视使同学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 比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节中,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转

5、化为三角形,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让同学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帮助同学有效地实现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检测与反馈,利用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课堂学习、单元检测等,是教师及时了解同学掌握新知状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扩展师生的信息量,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还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比

6、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化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的布置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索,灵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同学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不独立思索,过于依赖教师或同学,作业不讲求速度,思想不集中,作业学习效率不高,等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训练:(1)对同学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提问,引发同学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让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见解,主动探究新知,促使他们思维水平逐步提升。

7、比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很多必须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可引导同学分组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2)对同学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培养同学养成先审题再做题的习惯。同学能依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3)催促同学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必须要求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做到当天布置当天完成。如果同学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学习的知识就不能及时地加以巩固。再者,同学的作业积压过多,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同学就容易抄袭别人的作业。(4)让同学学会练后反思。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如果在反思中发现错解,应追溯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习题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3

8、数学课堂让同学与老师互动 学法指导,促进师生互动的开展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是同学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激发同学的学习情趣,强化自主探究的意识,促进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同学的革新精神和施行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在组织同学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强化指导,才干切实提升互动的实效性,让同学在互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同学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数格子的方法,以至于在数的过程中不断地有错误出现,一时无法准确地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启发:今天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将三角形

9、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其面积呢。同学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大胆联想,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同学们不仅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而且还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再旋转1800,与下面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情感诱导,营造优良的互动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师动生不动。究其原因,我想主要还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情绪上的互动。因此,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同学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努力营造充盈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成、洋溢生活气息、浮现灵动色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如

10、在 三角形的熟悉 学习时,我用投影出示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让同学推断是什么三角形。同学感到很好奇,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此时同学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大胆联想,各说各的道理。有的说: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或许是锐角,所以它是锐角三角形。有的说:我只看到了一个锐角,那另外两个角,可能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所以我猜它是钝角三角形 4吸引同学学习数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同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课堂是同学获取知识、全面发展的殿堂,教师只有用兴趣才干激活课堂,才干使同

11、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同学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同学的年龄特征,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各种外界的刺激,使同学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优化教学语言,引导思维方向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运用语言形式向进行同学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要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握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动同学主动参加、自主探

12、究、合作交流、深入学习的教学情境,要用具有激励性、引导性、开放性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给以同学质疑的方向和思维的时空,引导、激励同学主动参加、认真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要增加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以唤起同学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活跃同学的思维,使同学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快乐。 三、提供思索空间,引导同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向同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中要留给同学自主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同学自主选择学

13、习方式的权力,引导同学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指令同学一个面一个面地算出面积再把它们相加。而是要求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纸盒学具,先摸一摸,然后大胆放手,让同学通过自己的展开、折叠、拼合,尝试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经历动手操作施行后,得出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后进行排列,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有的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后折成两半,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有的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后重新组合,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宽)高+长宽2。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即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这样,让同学通过自主选择方法进行推导,使他们有了充分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尝试施行的基础上获取了新知,培养了同学的施行能力和革新意识。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