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毛泽东设计者 王佳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摘抄诗歌2、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朗读,情感朗读2、利用注释和旁批领悟诗歌内容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意象抒发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教学重难点1、鉴赏诗歌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为一炉的写作手法2、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1.ppt展示望海潮,简介钱塘的美引得金主完颜亮加强侵吞南宋的野心,导入课文。望海潮(宋 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奢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简介作者毛泽东(由学生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毛泽东及是否喜欢他)3.介绍写作背景(课文蓝色字,补充:当时,事件已经过去4年多,东三省沦陷,日本人加快侵略的步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进行得艰难却轰轰烈烈。)4.积累词语惟余莽莽 红装素裹 竞折腰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二、读课文1.学生自读1遍。2.学生分小组,就朗读时应注意的停顿、抑扬顿挫,进行交流。3.学生根据交流,推荐高手朗读,其他小组派人点评。4.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补充,学生再自读1遍,感受提升,全班齐读。三、根据朗
3、读,分析诗歌,探讨如下问题1.这首诗写的什么景象?集中在诗歌的哪一部分?明确:雪景,集中在诗歌的上片(上阕)。2.上片作者怎样写景的?请从多角度赏析,可从视角、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可交流,也可询问老师。明确:(1)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前10句为实写,后3句为虚写。 (2)动静结合。冰封-雪飘,“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称,静穆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惟余莽莽、顿时滔滔(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的雄壮气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也是视觉假象,使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
4、势和丘陵绵延起伏,产生山舞原驰的动感,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延伸:还知道哪些化静为动写法的句子。例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两山排闼送青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3)视线纵横交错: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贯穿南北西东,照应“千里”“万里”,地域广袤,意境大气磅礴,突出了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气象之奇伟雄浑,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4)运用互文、比喻、拟人等修辞。“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
5、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5)结构上有总写、分写,有统领。开头3句总写北国雪景,后面7句分写;“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3下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明确:议论。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明确: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江山如此多娇”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也暗示诗人将加入“英雄”之列。“折腰”,展示了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揭示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动机。5怎
6、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论?明确: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论调。“惜”中含褒,肯定秦始皇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有所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其中,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略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6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7、明确:意思是以往的英雄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全都远去了,真正称得起英雄人物的,还得看今天(的无产阶级)。这三句主要是诗人自指,显示了一呆伟人的浩然气势,体现了伟大的革命家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坚不可摧的自信心。联想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7对比沁园春.长沙,感受诗人的激情。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赏析:这首词通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四、作业背诵诗歌,摘抄诗歌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毛泽东上片:写景抒情过渡:承上启下下片:评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