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课上怎样有效提问
导入时提出问题。
俗话说,优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新课导入虽仅几句话,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同学的兴趣,集中同学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而以〔制定〕问题作为新课导入的形式更能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启动同学思维的机器,激起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优良的基础。教师制定简洁、恰当而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导入问题,能一下子就抓住同学的注意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授"最小公倍数'时,制定了这样的导入问题:暑假到了,云云想让爸爸和妈妈一起带她到公园游玩。爸妈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可休息日却不同。爸爸连续上3天休息一天,妈妈连续上5天休息一天。云云的爸妈从7月1日起同时上班,请你帮她选一选,7月份最早哪天她可以和爸妈一起去玩?(出示7月份日历)有趣而富有思索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孩子们很快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了。
课堂提问留足探究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浮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同学进行探究与交流。探究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同学探究的欲望,让同学有足够的探究空间。
譬如,在教学《加法》时,笔者出示题目:买一辆玩具火车44元,一辆玩具轿车25元,一辆玩具公共汽车38元,要求同学解决两个问题:1.买一辆玩具火车和一辆玩具轿车共多少元?2. 买一辆玩具火车和一辆玩具公共汽车共多少元?同学依据要求列式解答1.44+25=69(元) 2.44+38=82(元)继而笔者提出问题: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问题看似很简单,但里面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有的同学说:都有44,都是两位数加法,口算时的思路44+25=69可以分解为40+20=60,4+5=9,60+9=69;44+38=82可以分解为40+30=70,4+8=12,70+12=82;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是许多同学冥思苦想的问题。经过提问、讨论、组内交流、再次讨论、交流发现:44+25=69的个位上的4+5的结果仍然是一位数,44+38=82的个位上的4+8的结果变成两位数。这就是不同之处。这个规律的发现,关于下一层次更深入地探究两位数的加法法则奠定很好的基础。
2数学教学怎样制定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明确目标。
制定课堂提问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优化提问思路和过程,以及提问技巧等。譬如,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例2,以"家里来了客人'这一素材为背景:让同学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即:统筹安排。用全面具体的思想,合理选择、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材在情景图下给出了沏茶时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每件事情所必须要的时间,然后浮现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怎样才干使客人尽快地喝茶呢?于是,教师制定以下问题,让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探究,制定讨论。(教材中给出: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大家都知道,必须先洗水壶,接水。
(1)最先干什么事情?哪些事情还可以同时做?(2)等待水烧开的同时还能做点什么?(3)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必须要多长时间?和同学们讨论,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通过课堂提问,让同学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合作、去探究、去发现。最后让同学比较,同学们制定的方案,所用的时间,是否合理,教师引导同学从各个小组、个人制定中,选择最正确方案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制定以上问题,能及时、有效地激发同学探究兴趣,提升同学合理地、快捷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数学能力培养,让同学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合理利用、合理安排时间,克服盲目性,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这一教学目标。
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研究说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制定好。假设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同学情绪、活跃课堂气氛、确保思维质量、提升教学效率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以下状况:一是同学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同学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同学学习情绪必须激发、必须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同学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假设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升。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同学有一定的思索时间。我们在听课中常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经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同学能对答如流,如果同学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马上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合计同学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说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同学一定的思索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同学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状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出色,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显然加强。
3怎样提升小学数学提问素养
重新熟悉制定问题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制定问题的角度要有所革新。课堂提问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据统计,目前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属于第一第二水平占80%,而其中要求同学回忆(或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占到80%中的6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问题微乎其微。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多属"低水平'的,而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而恰是后者最能启发诱导同学的,也是促使同学形成新型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点。因此,课堂提问的制定必须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制定问题,竭力点燃同学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
重新熟悉课堂提问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同学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同学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制定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如果长此以往,同学对老师课堂所提问题,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索和分析,而是推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就使得课堂提问所起的作用就是教师牵着同学的鼻子走。
课堂提问的过程实质上就简单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同学)过程。这种提问,严重地束缚了同学个性的发展,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的。因此,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熟悉。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同学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同学思维,提升同学素养。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体会、心得和结论,对同学来说,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
4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要符合同学实情。
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同学、备学法。教师在制定问题时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所教同学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同学,才干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同学居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笔者及时反思,找来一部分同学了解他们对成语的熟悉和掌握状况。最后,依据同学的状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同学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同学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入,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提问要面向全体同学
同学的素养是参差不齐的,课堂教学提问中不应置大多数同学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面向少数几名同学发问。课堂提问应成为全体同学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不应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加回答,特别要合计中低程度同学的参加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同学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加,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同学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杜绝那种当某个同学开小差了,冷不丁地叫他起来回答某个问题,也就是惩处性提问;或提问回答按顺序进行,同学就会排好位置,只思索自己要回答的问题,而其他问题都以为"事不关己',就会"高高挂起'。久而久之,其他同学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关怀,他们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又不利于同学的思维活动的展开,而且还很容易使师生关系僵化。
我们课堂的提问应尽可能让全体同学都有"露一手'的机会,让学困生多回答"是什么'之类问题,中等生多回答"为什么'之类问题,优等生多回答"有什么不同'之类的问题,使每个同学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都是教师的注意点,从而得到自信。课堂提问由谁来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依据实际状况来让同学回答。才干使课堂提问做到学困生吃到,中等生吃饱,做到优等生吃好。面向全体同学,抓两头带中间,让同学人人有收获。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