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平面图形.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037141 上传时间:2025-04-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平面图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平面图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平面图形 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同学思维的发展。在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学中,通过同学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探究新知等过程,不仅训练了同学思维,使之得到最大的发展,今天,朴新我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平面图形教学策略一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生活经验加强熟悉 一方面,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能够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图片、动画,可以有效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加深印象,强化理解。另一方面,多媒体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图形,使同学更好地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点。 小同学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无法对平面图形进行较好的想象,这时候就必须要〔教师〕多联系同学意识经验中的图形加以比较学习。例如,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同学展示粉笔盒、纸箱一类物品,让同学找出自己常见的长方体物品(像铅笔盒、橡皮等)。而学习角的时候则可以向同学展示表盘、剪刀、三角板等物品。从同学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将同学生活中的熟悉引入到知识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加深同学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二、通过操作获取施行经验 要想帮助同学建立空间感,就要锻炼同学的动手能力。苏教版数学教材第八册的教学中,在三角形这一部分就要求同学用小木棍、钉子板等物品摆出三角形的形状。而在教授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征的时候,我让同学动手操作,对自己组装的三角形进行稳定性检测。教材中加入有关动手操作的内容,也说明了动手操作关于同学抽象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同学对几何图形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认'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画'。让同学画出几何图形,不仅是对同学掌握程度的检验,更能使同学进一步感知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较为清楚的表象。同学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画法与特征,才干更好地理解图形之间的区别。 平面图形教学策略二 一、紧密联系生活,感受平面图形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学学习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图形更是存在于同学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感受到平面图形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引入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明从家一直沿着正东方向走500米到达学校,问同学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由于浮现的就是身边的生活实例,便很容易就能说出:"小明走了500米,是一条线段'"从家出发,家是出发的起点;到达学校,学校是小明行走的终点',继而再结合同学的熟悉,把生活语言数学化,介绍线段的有限长度、有两个端点等概念,情境中的"沿着正东方向'同时也蕴含着线段是有方向的,并且线段上的所有点都只能沿着同一个方向。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同学再结合生活实际,对线段、射线的熟悉就会更加深入。 后面再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也是从这个角度引入,让同学思索:如果两人分别从同一起跑线的不同起点出发,并且都沿着正东方向前行,两人行走的路径会不会有相交的地点?让同学切实感受平行的现象,随后理解平行的概念也会更容易。 二、全面剖析,理解知识内涵 苏教版教材所安排的空间与几何部分内容安排是呈螺旋上升式的,每个年级都会安排一部分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但由于两块知识点学习的时间间隔较长,当教学后面的新内容时,同学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点多数就已经变得生疏了。 要想同学把这块儿内容学习扎实,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内容时就应花大工夫,先让同学把"距离'的相关内容学习扎实。教材定义三角形的高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所以三角形的高就是由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线段做垂直线段。同学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不会出现高的一端不在顶点或是高与底不垂直的状况。教材中对三角形高的定义是不够完善的,例如关于钝角三角形,会出现两条高是在三角形的外部状况。所以,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稍稍修改:"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所做的垂直线段',加上这一点,定义就更加准确,而且也顺便把这个知识点转变成同学熟知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就不感觉到任何难点了。 关于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所对应的高,它们的内涵就与前面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一知识点来告诉同学:只有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不变的,不平行的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所以梯形的腰就没有对应的高,所以只能作出与梯形上、下底互相垂直的高。 平面图形教学策略三 培养施行意识,强化认知 施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进行平面图形教学时,可以利用施行操作强化同学们对图形的深入理解。同样还是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前半节课可以为同学们讲解概念,后半节课则可以让同学们拿出尺子、白纸等工具,两两合作分别裁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通过同学们亲身施行,不仅可以扫除同学们学习中的一些盲区,掌握一些知识的细节,还能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如,在介绍圆与长方形、正方形等矩形之间的区别时,可以拿一根绳子和几根钉子出来,先是老师通过演示,为大家讲解这些图形之间的变幻关系。老师画圆时,可以用钉子系住绳子一头,而另一头则用粉笔绑住。这时,老师可以先将钉子固定一个黑板的某个点上,再用粉笔标记,接着把它另一头快速地绕固定点旋转起来,此时,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图形,老师可以问通过上述操作得到一个什么图形?然后用类似的方法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这时,老师又可以发问,这些图形是怎么得到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相信通过老师的施行操作,孩子们已是专心致志地盯着老师看,不会丝毫开小差。然后就可以仔细地为同学讲解这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在结束后,同样可以让同学在私下里自己动手施行,让同学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施行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这也非常符合〔素养教育〕下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 数形结合,媒体教学 在进行抽象图形教学时,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室,向同学们精准地展示一些图形的形貌,而不仅是靠手绘,因为手绘的是不标准的,会给孩子带来思维误区。在课堂学习时也可以进行课堂小辩论,比如"□'是否为长方形。可以依据同学的理解将同学分成两队,第一组同学依据"长方形的长与宽不相等'推断它不是长方形;而另一组依据"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推断它是长方形。最后老师再为同学们讲述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且经过这种辩证的讨论,同学们可以从本质上发现两种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则在于将原来非常索然无味的抽象课堂点缀成生动活泼的趣味课堂,潜移默化地将极为复杂的概念直观简洁地展现给同学,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问题时,在A地与B地之间有一条河,此时人们从A地到B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桥上走过去,另一种是走到桥的源头再绕过去,问哪条路径更近呢?像这种题目,小孩子的经验不够,无法直接给出答案,这时老师可以提示用画图的方法。最后同学们通过画图就会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其实就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知识的运用。 平面图形教学策略四 注重公式推导,训练数学思维 过去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把重点放在应用公式计算上,这种让同学死记公式的填鸭式教育显然不适应现在的教学理念。从促进同学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现在的面积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面积公式的探究上。让同学在公式的探究中,体验数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确定性。为此,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求同学先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出1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让同学先动手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然后再组织同学汇报交流: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摆满正好15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教师再引导同学有序观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沿着长边可以摆5个,沿着宽边可以摆3个,也就是每行5个,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摆满,刚好摆3行,就必须要53=15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接着教师然后引导同学大胆推测,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再通过小组合作,拿出长和宽各不相同的长方形一一验证,把结果填入下表内 最终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纳让同学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依据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让同学动手摆一摆,启发同学思索,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使同学真正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与它长和宽的关系,使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运用,数学思维得到训练。 强化学法指导,启发同学探究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加、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同学参加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大胆地做出推测并验证新知。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先引导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组织同学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动手操作,运用刚刚的方法摆出各种长方形的面积,小组之间进行猜测,归纳并验证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将结果推广到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动手操作,探究,推测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积,再通过师生共同验证,同学经历了"实验(操作)――猜测――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这样把"实验――猜测――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融入数学课堂,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又如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引导同学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并不急于应用公式学习巩固,而是引导同学对公式推导过程进行回忆总结:剪――移――拼――找――得结论,虽寥寥数语,前后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却巩固了学习方法,为后面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板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同学思索并得出三角板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后,让他们思索是否所有的三角形都能这样拼呢?让同学再次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拼一拼,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各种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同学发现并总结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自行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以上教学中,教师都把课堂交予同学,特别同学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引导,调动同学的探究热情,引发同学思索,达到优良教学效果。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