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了保证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征询中心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一校园心灵使者协会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防止、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 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映,即:
1、通过每班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向心理辅导联络员反映。
2、学校心、理辅导联络员得到信息后,须立即向心理辅导中心通报情况并立即对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
3、心理辅导中心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紧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过后的心理护理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工作。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委员和心理辅导员要进一步课堂、公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保证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把也许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对学生也许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做到及时发现、对的解决,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危机干预实行细则
1、危机的特性
(1)危机是一种忽然发生的事情;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经历中的某个时刻都会碰到的情境;
(3)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某种情景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但同样的情境对另一个人来说则也许不是危机;
(4)危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5)若采纳一些变化,发挥一些潜能,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相反,不
良的应对方式会令人们的防御能力下降和社会退缩。
2、危机干预的过程
(1)第一级危机干预也称心理性急救,重要是对危机的情境做出反映,帮助人们稳定下来去解决即刻的需求,协助他们应对当时的情境并给予支持。
(2)第二级危机干预也称危机治疗,在当事人稳定之后,提供治疗性征询服务,
侧重于应对危机的情境和解决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症状。
3、危机干预的重要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
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逼迫症、癔症、焦急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或有家族史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且久治不愈、家境贫困、经济承担重且深感自卑的学生;
(5)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6)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学习困难或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行为异常
的学生;
(7)由于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焦急、困扰的学生。
4、常见的危机干预形式:
(1)面对面的帮助这种干预方式是通过干预人员与受助者直接地面对面的交流,其特点是能相对快速地、具体地、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受助者的状况,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受助者实行解释、疏导及具体干预;
(2)电话危机干预是指处在紧急情绪障碍、精神崩溃或企图自杀的个体,通过拨通中心预约征询电话,向中心征询人员求助,这种方式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和匿名等特点;
(3)网络书信指导是一种通过网络信函的求助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大多是暂时不乐意暴露身份或针对难以当面启齿的问题。
三、危机干预的实行环节:
1. 危机评估:
(1)危机严重限度的评估,如是否出现危机行为,是否已丧失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
(2) 临床表现的评估,涉及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症状;
(3) 家庭和班级评估,如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等状况的评估;
(4) 危机评估后建立高危人群干预档案。
2. 拟定干预目的:干预的目的要针对受助者即刻的具体问题和受助者的心、理需要制定,同时还要考虑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俗、家庭环境等因素。通常在初次会谈中要完毕以上这两项任务。
3. 干预实行:使用各种干预技术按既定实行目的进行干预,帮助受助者学会并掌握解决危机所需要的技巧。干预所需时间取决于受助者面临的危机的性质、受助者自身的能力及干预的目的难易限度。
4. 终止干预:当受助者情绪症状缓解、认知能力改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时可以考虑及时结束干预,并解决终止干预的有关问题或负责危机干预的心、理辅导员不能有效干预危机时应及时向中心提出解决办法,如对受助者建议转介等。
四、危机干预问题的解决环节
帮助当事者学会解决问题是解除危机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帮助他们按照环节进行思考和行动,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1. 明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 提出各种也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罗列并澄清各种也许方法的利弊及可行性;
4. 选择最可取的方法即作出决定);
5. 考虑并计划具体的完毕环节或方案;
6. 付诸实践并验证结果;
7. 小结和评价问题解决的结果。
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及方法
中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大多数是由社会现实环境所导致的,一些人现实与抱负严重背离,从而产生连续的心理紧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身疾病。故此,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善于消除心理紧张和化解心理压力,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知觉干预。“压力-疾病模式”是沿着以下脉络展开的:生活情境^压力知觉T情绪唤起T生理唤起T疾病。知觉干预通过作用于“压力知觉”这一环节,减少我们对压力知觉的反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因素。将其运用到心理保健上,就是要注重“光明面”,忽略“阴暗面”,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生理干预。当心理压力来临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已的呼吸慢下来,连续、缓慢地做十次深呼吸。深呼吸可使大脑供氧充足,同时使人心率减慢,情绪稳定。行为干预。当你心情感到烦闷时,可以停下手中的工作,到阳台上去闻一闻花香,看一看天上的白云,或者上网冲一下浪,或者给最亲爱的人发个短信,打个电话……通过以上或类似的行为干预,你会暂时缓解心理压力,精神抖擞地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关系干预。假如友人背叛了你,你完全可以改变以往一贯“善良”的禀性,把他从“好友”中“删除”,或疏远与对方的关系,通过此举产生“报复”后的快感,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决策干预。在各种各样的机遇面前,我们要扬长避短,选择性地参与,选择你的强项,这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获得正性反馈,从而增强你的信心。
比较干预。对的选择参照群体,选择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家庭婚姻和生活条件上与自已基本相等或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观念干预。当在工作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可以把它看作是命运对你的考验,看作是对手对你的挑战,看作是一次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遇,如此一来,你就会斗志昂扬,精神倍增。
哲学干预。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有多大的作为;碰到艰难险阻时会作出什么样的反映,同时也决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一定
要树立对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