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体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是( )。
A.有机化学基础
B.化学与生活
C.化学反应原理
D.物质结构与性质
【答案】 B
2、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 D
3、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答案】 B
4、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6、某学生在进行“氯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正确地闻气味。该学生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是( )。
A.多重联系策略
B.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C.练习一反馈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7、在讲解“电化学”内容之前.教师通过测试,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所做的评价属于(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D
8、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若被黄蜂(黄蜂的刺是碱性的)蜇了,用食醋涂抹在皮肤上减轻痛痒
C.服用含AI(OH),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 D
9、中学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增才干,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主要表现的心理特点有(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 D
10、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
A.水比硫化氢气体气体稳定
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C.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D.0℃,水的密度比冰大
【答案】 B
1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学情分析内容的是( )。
A.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B.分析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的未知知识
C.分析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
D.分析学生的兴趣及性格
【答案】 D
1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03、Na2S03,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
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口流出后,及时关闭活塞, 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答案】 C
1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14、下列高中化学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经历
B.讨论
C.认同
D.形成
【答案】 D
15、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化学反应原理
【答案】 A
16、下列哪项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陶冶法
D.启发法
【答案】 C
17、气体X只可能含有NH3、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已知x通入硝酸银溶液时产生淡黄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没有沉淀产生。则下列有关气体x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溴化氢、二氧化碳
B.一定不含二氧化碳
C.一定不含氨气、氯气
D.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氯气
【答案】 C
18、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19、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用分液漏斗不能分开的是
A.甲苯和液溴
B.溴乙烷和水
C.水与煤油
D.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
【答案】 A
20、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成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答案】 D
21、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
A.分析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答案】 B
22、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程标准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些变化()。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
【答案】 A
2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答案】 D
24、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
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
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
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
【答案】 C
25、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a+ 、Ca2+、Cl一、S042-
B.Fe2+、H+、so32-、Cl0-
C.Mg2+,NH4+、Cl一、S042-
D.K+、Fe3+、N03-;、SCN-
【答案】 C
26、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①>⑤>②
C.③>④>⑥>①>②>⑤
D.③>④>①>⑥>⑤>②
【答案】 B
27、“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内容标准,该内容所属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块是( )。
A.物质结构与性质
B.化学反应原理
C.化学与技术
D.实验化学
【答案】 B
28、今年4-5月同学们将要参加全市的中考实验技能考查,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
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人漏斗里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D.“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
【答案】 A
29、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 )。
A.内容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方法不同
D.要求不同
【答案】 B
30、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它的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旨在纪念化学学科取得的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
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
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
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
【答案】 A
31、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 )。
A.石绵网
B.锥型瓶
C.三脚架
D.坩锅钳
【答案】 C
32、课程改革要求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初中化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⑥⑦
D.③⑤⑥⑦⑧
【答案】 C
33、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浓度为2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nm。
A.450
B.225
C.900
D.375
【答案】 A
34、现有三组混合液:①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蒸馏、萃取、分液
D.萃取、分液、蒸馏
【答案】 B
35、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36、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
A.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B.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C.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D.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3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目标规定“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体现的评价目标的确定原则为( )。
A.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
B.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评价目标要体现层次性与具体性原则
【答案】 D
38、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
A.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B.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
C.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D.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答案】 B
39、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40、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A.就是教学的重点
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不是教学的重点
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
【答案】 B
41、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
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
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答案】 C
42、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为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
A.2W-+Z2=2Z-+W2
B.2X-+Z2=2Z-+X2
C.2W-+Y2=2Y-+W2
D.2Z-+X2=2X-+Z2
【答案】 B
43、雨水的PH值小于( )时就成为了酸雨。
A.5.6
B.5.7
C.5.9
D.5.8
【答案】 A
44、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并加热,反应后再加入水,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B.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CuCl2的生成
C.将CuCl2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并蒸干,得到无水CuCl2固体
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人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
【答案】 D
45、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
B.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
C.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
D.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不包括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46、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47、2018年,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卓越,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B.屠呦呦发现抗疟疾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答案】 B
48、下列词语属于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是( )。
A.应用
B.学会
C.掌握
D.讨论
【答案】 A
49、下列不属于即时表现评价的是( )。
A.提问交流评价
B.课堂练习评价
C.课堂实验操作评价
D.作业评价
【答案】 D
50、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铜能导电
B.银能与稀盐酸反应
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
D.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答案】 B
5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 D
52、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化学反应原理
【答案】 A
53、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
A.实物导入
B.旧知导入
C.直接导入
D.社会导入
【答案】 D
54、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不包括( )。
A.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
B.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
C.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D.化学课程标准
【答案】 A
55、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答案】 B
56、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答案】 B
57、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58、《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了“评价建议”。
A.纸笔测验难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取消
B.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
C.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活动的促进作用
【答案】 A
59、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同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答案】 D
60、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铜能导电
B.银能与稀盐酸反应
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
D.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答案】 B
6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答案】 B
62、下列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是( )。
A.问题情境特征
B.思维开放特征
C.教师主体特征
D.实践探索特征
【答案】 C
63、在下列操作中,所使用的仪器能够达到目的是()。
A.用5mL量筒准确量取4.55mL水
B.用托盘天平准确地称取6.82g食盐
C.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可以比水大也可以比水小
【答案】 D
64、我国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 )
A.接受式学习
B.探索式学习
C.研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答案】 D
65、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最丰富的情景素材是( )。
A.实物
B.化学实验
C.投影仪
D.模型
【答案】 B
66、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用分液漏斗不能分开的是
A.甲苯和液溴
B.溴乙烷和水
C.水与煤油
D.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
【答案】 A
67、“低碳” 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答案】 B
68、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 )。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D.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答案】 A
69、《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应该体现( ),这是由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特点决定的。
A.实用性
B.理论性
C.基础性
D.探究性
【答案】 C
70、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71、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
D.只有③④
【答案】 C
72、下面不属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技能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D.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物质
【答案】 C
73、化学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
A.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B.人的全面发展
C.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D.教材
【答案】 B
74、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英可导电,能用于生产光导纤维
B.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即可得到纯净物氯化钠
C.明矾净水,靠的是与水反应生成的胶体
D.常见的氮肥都属于铵盐类无机物
【答案】 C
75、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X基态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Y、R同主族且两者核外电子数之和是x核外电子数的4倍,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的2种元素,W是常见金属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Y、Z、R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B.Z与Y形成的化合物熔点比W与Y形成的化合物低
C.Z的单质可以在X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燃烧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R的强
【答案】 C
76、下列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活性最强的是()。
A.苯酚
B.甲苯
C.硝基苯
D.氯苯
【答案】 A
77、化学学习活动的定向环节主要是()。
A.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B.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C.得出相应的结论
D.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答案】 A
78、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A.科技教育
B.素质教育
C.减负
D.现代教育
【答案】 B
79、“操作规范,注重示范”这一要求适用于( )。
A.演示实验
B.学生分组实验
C.探究实验
D.家庭小实验
【答案】 A
80、化学变化过程中有的还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紫色
B.AgBr固体见光分解后,剩余固体呈银白色
C.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久置后溶液几乎无色
D.紫色石蕊溶液通人SO2,溶液最终变成无色
【答案】 C
81、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节约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
A.认知性目标
B.技能性目标
C.体验性目标
D.结果性目标
【答案】 D
82、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相互结合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三重表征中的“三重”是指( )。
A.现象、原理、概念
B.宏观、微观、符号
C.电子、原子、分子
D.性质、组成、结构
【答案】 B
83、下列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活性最强的是()。
A.苯酚
B.甲苯
C.硝基苯
D.氯苯
【答案】 A
8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答案】 D
85、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答案】 B
86、下列关于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起步阶段性
B.以化学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
C.以实验为基础
D.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
【答案】 B
87、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NaCl、HCl、NaOH
B.Cl2、Na2S、SO2
C.HBr、CO2、CS2
D.Na2O2、H2O2、O3
【答案】 C
88、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的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 )。
A.归纳总结法
B.设疑探究法
C.巩固练习法
D.收集整理信息法
【答案】 B
89、m、n、p、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n、q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
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
D.m、n、q分别与P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
【答案】 D
90、某教师在开学时,对高一新生开展了一次小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与能力发展水平。这种测试属于()。
A.活动表现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D
91、教学设计中,最终能够使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 )。
A.教学目标设计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
D.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答案】 D
92、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 )。
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
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
【答案】 C
93、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下面关于化学教材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
B.围绕教学内容开发的视听材料是教材
C.教师教学参考书不是教材
D.学生实验手册是教材
【答案】 C
94、( )适用于一些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的化学课题,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并且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
【答案】 A
95、某学生在进行“氯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正确地闻气味。该学生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是( )。
A.多重联系策略
B.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C.练习一反馈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96、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97、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
A.50%
B.75%
C.100%
D.25%
【答案】 C
98、活动表现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评价方式,应体现( )。
A.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B.单一性、实践性和合作性
C.综合性、理论性和探究性
D.主动性、封闭性和探究性
【答案】 A
9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答案】 A
100、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
B.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
C.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
D.学生的实际能力
【答案】 B
101、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
A.讨论法
B.自学
C.讲授法
D.探究法
【答案】 C
102、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原理解释的是( )。
A.铝片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方法
B.炒过菜的铁锅未清洗易生锈
C.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有一定数量的锌
D.镀锌铁比镀锡铁耐腐蚀
【答案】 A
103、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
A.选定课题
B.查阅文献
C.研究设计
D.收集资料
【答案】 A
104、下列比较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A.空气中氮气比氧气多
B.厕所清洁剂比炉具清洁剂pH小
C.钢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
D.化肥KNO3比NH4NO3营养元素种类多
【答案】 C
105、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认识氧气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答案】 B
106、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答案】 A
107、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化学反应原理
【答案】 D
108、下列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
B.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化学专业人才
C.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
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答案】 B
109、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Cl-
C.2H
D.Fe
【答案】 D
110、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
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
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
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
【答案】 A
111、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 )。
A.归纳总结法
B.设疑探究法
C.巩固练习法
D.收集整理信息法
【答案】 B
112、关于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问题
B.使学生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C.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
D.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答案】 A
113、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其教学特点包括。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① ② ③
【答案】 D
114、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技能性知识
C.化学理论性知识
D.化学情意类知识
【答案】 C
115、教材观念的转变,促使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化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下列关于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
B.教师可以随意提高教材内容的难度
C.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
D.教师要敢于质疑教材,超越教材
【答案】 B
116、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这一知识点教学时,适宜的教学原则是( )。
A.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
B.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
C.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
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答案】 A
11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H=6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B.c(H+)水电离产生=c(OH-)水电离产生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C.使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D.强酸和强碱等物质的量混合后溶液一定呈中性
【答案】 C
118、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D
1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O和18O互为同位素
B.漂粉精、液氯、干冰均为混合物
C.稀硫酸、氨水均为电解质
D.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
【答案】 A
120、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实验可以分为(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