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5 届高三年级 10 月份联考
4
.北魏孝文帝以中正“辨天下姓族”“定四海士族”,“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辨其宗
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令之中正也。”孝文帝此举
历史试题
A.旨在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B.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C.体现出民族交融对政治的影响
D.重视士人才学促进了阶层流动
本试题卷共 8页,20题。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意事项: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题卡上的指定
位置。
1
5
.唐代汴河(又称通济渠),北起黄河,南至淮河,可以西通河洛,东达江海。下表中描述的现象共同反映
2
.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写在试题卷
了汴河的
、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史料
出处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
(汴州)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汴州遗迹志》
大梁(汴州)崔无隐之兄“以贾贩江湖之货为业。初一年,自江南
返大梁,获利可倍”
4
《
太平广记》
、
目要求的。
A.灌溉作用
据统计,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多达 57件,但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如下图)却
B.商业价值
C.政治功能
D.军事用途
只有 4件。这类戴金面罩的人头像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可见。这反映了古蜀文
明
6
.宋仁宗景祐元年,右正言刘涣因丰州路走马承受张承震奏言其监并州诸仓时,“多作违非、颇为逾滥”
而被降职。宋神宗元丰六年,祁州、定州因差禁军防送罪人,“有违配法”,而遭到定州路走马承
受陆中奏劾。由此可知,“走马承受”的设置
,
A.旨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缩减了地方官员的行政职权
C.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
D.凸显地方监察体系的严密性
A.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B.缺少与其他文明交流
C.最先出现了阶级分化
D.手工业技术相对发达
7
.明清时期神魔小说中,神的形象往往冲脱现实的束缚,具有人间社会的道德标尺,在魔幻化的神魔世界
中成为符合人们审美的理想化人物形象。众神皆拥有绝佳的外貌,高深的法术,怀善美之心,行良善
之事。这种理想化神仙形象的创设
A.深受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影响
B.满足了士阶层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C.具有劝诫世人良善的教化功能
D.凸显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悖离
《
商君书》载:“訾(度量)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民平,则慎;慎,则难变。”商鞅此举
A.客观上稳定了农业生产
B.一定程度抑制了工商业
C.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D.蕴含了儒家仁政的理念
8
.轮船招商局《局规》规定:股票及取息手折均编号,填写姓名、籍贯等,“以杜洋人借名”;股东出让
股票须到局过户,“不准让与洋人”……统计九年以来,华商运货水脚,少入洋人之手者约二三千万
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 1/3。这表明,洋务股份制企业的创办
3
西汉初期,大力发展马政事业,除沿袭秦制设立太仆及属官外,到汉文帝时,在上郡、代郡等北方、
西方边疆地区新设立了边郡六牧师苑令,分管下属的 36所大型马苑,集中奴婢 3万人养马共 30万匹,
A.源于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程度日益加深
B.旨在回应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诉求
C.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
D.实现了洋务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并颁布鼓励民间养马的政策措施。汉初发展马政
A.旨在适应农耕发展需要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
D.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
9
.1938年 4月 3日,笔名为 K的画家在《华西漫画》上刊登了一幅作品(如下图),画面主体是一个天平,
天平两端,一端是日币,一端是中国法币,画外音是蒋委员长说:“日币价值低于法币正是我们的胜利
把握。”这幅作品反映了
1
3.下图是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劳动场景与平面布局。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党政府理政思想的狭隘性
B.大量发行法币造成了通货膨胀
C.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法币价值高于日币是取胜关键
(注:村庄内有磨坊、面包房、啤酒坊、手工作坊等, 表示庄园、教会、农民的耕地交错排列)
A.多种经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耕地划分方式蕴含防范风险的理念
1
0.1946年 9 月,边区政府发出统一边区各医院名称的通知,将原有的中央、边区和分区的医院,统一编
为陕甘宁边区国际和平医院及第一至第七分院。此后,医院又全部实行军事建制,又以原来的医院为
基础,重新组建了第一至第七后方医院。边区政府此举
C.庄园生产经营活动由农民自主安排
D.庄园耕地的收获物全部归领主所有
1
4.英国革命的宪制意义,在于以“人民主权”取代“君权神授”,成为新宪制赖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础,但面
对平等派提出的由“真正的人民”掌权的诉求,英国议会却将人民主权理论放逐在正统英国宪制理论之外
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B.体现出对战略资源的整合
C.促进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D.顺应了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政治变革具有渐进性特征
C.保守势力垄断权力
D.立宪体制的阶级色彩浓厚
1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
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两次划时代会议的伟大决策都
1
1
5.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哈奇法》明确规定,禁止联邦文官参加政治选举,同时也禁止联邦政府机构和部
门的雇主逼迫文官支持政治候选人或者为政治选举捐款。这些规定
A.与自由主义政策相适应
B.试图加强对文官的控制
A.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B.改变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布局
C.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活力
D.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C.有利于政府工作稳定性
D.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6.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可以获得某些东欧成员国的先进工
业技术和科技成果,可以得到所需产品和推销产品的市场;同理,苏联向东欧国家提供燃料和原料,吸收
其难以打进西方市场的产品,用以货易货方式解决外汇短缺问题。这表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A.建立在成员国实行市场经济基础上
1
2.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就像一个早产的婴儿,被表面上繁荣的商品经济催生在古罗马大地上,它虽然具有
现代法特别是现代民法的基本特征,但适应其生长的经济基础存在时间并不长。这一观点
B.对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起了积极作用
A.揭示出罗马法衰落的必然性
B.益于推动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
C.阐明罗马法自身的理论缺陷
D.说明罗马法理念具有普世价值
C.使苏联东欧国家形成平等伙伴关系
D.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苏冷战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分。
7.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
8.《万国公法》是最早正式引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1
材料一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
材料- 1864年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注:曾担任美国驻华公使的翻译)将亨利·惠顿的
成公主联姻的事件,图中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
国际法原理》翻译为《万国公法》,将西方法律正式引入中国。丁韪良认为翻译此书
是“视其理足义备,思于中外不无裨益”,可使“中华士大夫虽未肄习洋文,而于公法
之学,亦得悉其梗概”,同时“于邦国交涉事务,殆不无裨益”。
—
—摘编自闫行健《从惠顿的<国际法原理>到丁韪良的<万国公法>》
材料二 丁韪良提出“中国古世公法论”,他认为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堪称中国
古代国际法著作,而中国古代国际法是近代国际法的源头:“盖公法萌芽于古之中国,
希腊渐扩渐充至于今日而大备。”在《万国公法》第一章释义明源中就将公法解释为本
于公义且出于天性之法,性者理也、理者天也,天理是绝对化、普遍化和神圣化的,于
是公法也就具有了相应的意蕴。“公法中源”说很快被中国学者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
甚至将中国语境之“公法”上升为万国之公法,万世之公法。
材料二 清朝初年,以“从俗从宜”为民族政策的基本方针,实行政教分离政策,继续
采取“以蒙治藏”的方式,借助蒙古势力实施对西藏地方的管理。顺治十年,清政府册
封五世达赖喇嘛,确立了达赖喇嘛“领天下释教”的宗教领袖地位。同时,又册封顾实
汗(明末清初蒙古和硕特部首领),要求他“作联屏辅,辑乃封诉”。
—
摘编自吴官政、王传丽《论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从“公法”译词展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的原因。(4.分)
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政府逐渐改变管理策略,实行藏人治藏,并派遣驻藏大臣直接
参与西藏地区的治理,驻藏大臣拥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利,甚至可以自行处理某些西藏
事务。1751年,乾隆帝授予七世达赖喇嘛管理西藏行政事务的权力,建立起由“三俗
一僧”组成的政教合一的噶厦政府,负责处理西藏日常政务,但重大事务及驿站紧要事
件均需呈请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酌定,涉外事务,唯有驻藏大臣有权办理。
清朝对于西藏的治理措施相对于元明而言,更为有效,除政治上的领导管辖外,也
通过驻军、用兵、厚赐宗教军事首领、茶马贸易等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军事和经
济管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公法中源”说进行合理阐释。(6分)
-
--摘编自张飞翔《清前期中央对西藏的治理方式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步辇图》的史料价值。(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政府经略西藏方式的变化,并简析清政府治
藏政策的影响。(10分)
1
9.糖是创造甜蜜,也是引发罪恶的世界性商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
0.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英国粮食短缺甚至引起粮荒,为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自给程度和应
对粮食危机,英国继续实行战时配给制,国家负责农产品的统一收购和分配。1947年
出台的《农业法案》规定,由政府代表和生产者代表参加年度审核确定相应农产品价格
和补贴标准,以此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此外,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以及拖拉
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极大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食品自
给率的增加。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将本国农产品市场纳入共同体共同的农业政
策轨道。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英国政府对农民除了按照欧盟
共同农业政策进行补助外,还通过财政拨款引导农民选择更加科学、环保的耕种模式,
以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后,蔗糖开始作为压仓之物大批地
从亚洲运往欧洲大陆销售,继而出现专门运送蔗糖的商船,导致可供欧洲人挑选的蔗糖
种类丰富且数量繁多。18 世纪之前蔗糖主要作为贵族奢侈品和药物使用,18世纪以来
蔗糖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作为茶、咖啡、巧克力和酒精饮品的甜味剂,作为烘
焙面包和制作水果甜点的原料之一,1850年之后,英国贫困阶层的蔗糖消费超过了富裕
阶层。
据《拉丁美洲史稿》记载:“由于欧洲市场上对糖的需求量很大,价格昂贵,可以
获得巨利,王室便设法予以推广……至十八世纪末,新西班牙地区的产糖量已达到二万
五千吨,其中的三分之二出口。”
—
摘编自马江伟等《论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对欧洲制糖业的影响》
—
—摘编自李崇淮《战后英国农业初探》
材料二 糖是中世纪贵族盛宴上的珍稀“白金”;是用来炫耀权力和财富的神秘香料;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农民土地问题,颁发《土地改革法》进行
土地改革,为保障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囿于国家粮食供需矛盾加剧,1953年国家
正式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78年,我国将土地经营权按户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
使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除个别品种外,政府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
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21世纪以来,我
国对粮食安全政策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逐步完善了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取消农业税,
推出“四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此后又将“三
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
经营。
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神药”。同样,它也是压迫非洲奴隶的罪魁祸首;是破坏环境
、
引起政治争端的关键因素;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元凶⋯⋯它就是改变世界体系运
转的枢纽,象征着甜蜜与权力。
—
—摘编自(英)尼尔·巴特利《糖的暗黑历史》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市场对糖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4分)
—
—摘编自罗海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安全政策及时代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二战后英国进行农业政策调整的因素。
(6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以“甜蜜与罪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
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相似性。(6分)
-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