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
A.50%
B.75%
C.100%
D.25%
【答案】 C
2、1923年,布朗斯特(Bmnsted)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NaHCO3是( )。
A.两性化合物
B.酸
C.碱
D.盐碱
【答案】 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了4个一级主题
B.衡量教学的好坏,主要看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
C.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D.教师的讲解是学生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答案】 C
4、下列哪项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陶冶法
D.启发法
【答案】 C
5、盐类水解原理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技能性知识
D.化学情意类知识
【答案】 B
6、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
【答案】 A
7、建立真实、有感染力的化学事件或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是( )。
A.支架式教学
B.情境式教学
C.探究式教学
D.启发式教学
【答案】 B
8、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氢氧化铁胶体
D.酒精溶液
【答案】 C
9、( )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
A.诊断性
B.形成性
C.终结性
D.过程性
【答案】 C
10、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 )。
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
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
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疑难或障碍
【答案】 C
11、对CH,Br进行亲核取代时,以下离子亲核性最强的是( )。
A.CH3COO-
B.CH3CH2O-
C.C6H5O-
D.OH-
【答案】 B
12、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反证
B.归纳
C.比较
D.分析
【答案】 C
1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答案】 D
14、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答案】 D
15、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B.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C.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D.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唯一手段
【答案】 D
16、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
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
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
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
【答案】 A
17、化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以锻炼解题能力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合的难度
C.学生遇到难解答的问题,应该立即将正确答案告知
D.全部布置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答案】 B
18、《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四个部分。
A.诊断建议
B.实施方法
C.实施建议
D.教材编写
【答案】 C
19、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的是( )。
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答案】 C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
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
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D.乙酸与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A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铜的金属性比铝弱,可以用铜罐贮运浓硝酸
D.NaOH溶液不能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答案】 D
22、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 C
23、下列不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的是( )。
A.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联系一预测策略
C.知识结构化策略
D.概念同化策略
【答案】 D
24、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答案】 D
25、关于化学史描述正确的是( )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1年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B.拉瓦锡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
C.汤姆生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测定出空气的成分
D.意大利化学家凯库勒最早提出了分子概念
【答案】 A
26、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 )。
A.设计化学作业
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答案】 A
27、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
B.电解水的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固体的颜色由红色变黑色
D.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答案】 D
28、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 )。
A.诊断功能
B.调节功能
C.教学功能
D.选拔功能
【答案】 D
29、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 C
30、下列有关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C
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7H16。的烷烃,含有3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B.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KMn04。酸性溶液褪色
C.甲苯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
D.相同质量的甲烷和乙烷完全燃烧.乙烷耗氧量多
【答案】 A
32、关于高中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
B.“过程与方法”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C.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技能和能力
D.高中化学课程中专门设置“实验化学”模块
【答案】 D
33、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
A.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B.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
C.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D.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染的办法
【答案】 A
34、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类比
B.归纳
C.演绎
D.分类
【答案】 A
35、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控制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36、化学变化过程中有的还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紫色
B.AgBr固体见光分解后,剩余固体呈银白色
C.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久置后溶液几乎无色
D.紫色石蕊溶液通人SO2,溶液最终变成无色
【答案】 C
37、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38、 现代化学课程的理念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39、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
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
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
C.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型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 C
40、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41、2018年,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卓越,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B.屠呦呦发现抗疟疾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答案】 B
42、某温度下将Cl2通人KOH溶液里,反应后得到KCl、KClO、K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则Cl2与K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3
B.4:3
C.2:1
D.3:1
【答案】 B
43、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变为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D.a>B
【答案】 B
44、下面不属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技能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D.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物质
【答案】 C
45、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燃料属于可再生资源,利用乙醇燃料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B.低碳生活注重节能减排,尽量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雾霾的发生
C.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属于新能源
D.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 A
46、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
A.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B.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
C.以海水、金属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D.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答案】 D
47、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
A.汤姆逊
B.张青莲
C.门捷列夫
D.侯德榜
【答案】 D
48、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 )。
A.各自孤立地设计
B.先孤立设计,再整合
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
D.突出“任务”、整体设计
【答案】 C
49、下列关于化学发展趋势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宏观向微观
B.由定性向定量
C.由形象到具体
D.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
【答案】 C
50、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答案】 D
51、教学设计中,最终能够使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 )。
A.教学目标设计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
D.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答案】 D
5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答案】 B
53、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蒸发皿进行加热蒸发时,不需要垫加石棉网即可直接进行加热
B.蒸馏实验中,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液体发生局部过热而暴沸
C.蒸馏时,冷凝水应从冷凝管上口进,下口出
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答案】 C
54、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55、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
A.1/2
B.1/3
C.2/3
D.3/5
【答案】 C
56、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57、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课堂练习评价
B.即时表现评价
C.未知1
D.未知2
【答案】 D
58、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59、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60、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体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情景素材?( )
A.太阳能海水淡化
B.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C.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
D.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
【答案】 A
61、学校中教师间的听评课是最常见的教学研讨活动,其目的是( )。
A.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的发展
D.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 A
62、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同学分别做出如下回答,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学生: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B.乙学生:在盐酸中加入相同温度的氨水,若实验过程中混合液的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C.丙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D.丁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答案】 D
63、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①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 C
64、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
A.50%
B.75%
C.100%
D.25%
【答案】 C
65、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是( )。
A.自主性
B.时代性
C.实践性
D.情境性
【答案】 B
66、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 )。
A.实验能力评价
B.教学方法评价
C.教学手段评价
D.学业评价
【答案】 D
6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四个部分。
A.诊断建议
B.实施方法
C.实施建议
D.教材编写
【答案】 C
68、为了防止食品变质,常在食品袋中放入小袋的铁粉,这是利用铁的( )
A.还原性
B.氧化性
C.酸性
D.碱性
【答案】 A
69、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检索法
【答案】 B
70、下列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无关的是( )。
A.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
B.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D.居里夫人发现镭
【答案】 B
71、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在盛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答案】 B
72、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成绩测验
B.量化指标
C.教学目标
D.常模参照
【答案】 C
73、下列词语属于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是( )。
A.应用
B.学会
C.掌握
D.讨论
【答案】 A
74、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讨论法
D.调查法
【答案】 D
75、某未知溶液可能含有Cl-、CO32-、Na+、SO42-、Al3+,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取少量溶液,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一定含有Cl-
B.一定含有SO42-
C.一定没有Al3+
D.可能含有CO32-
【答案】 B
76、下列直链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
A.C5H12
B.C5H110H
C.C5Hlo
D.C4H802
【答案】 A
77、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答案】 D
7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放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进行
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答案】 C
79、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将5 mL 5%的盐酸和5 mL 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
B.反应完成后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HCl
C.打开盐酸的瓶塞能观察到“白烟”现象
D.实验室盛放3%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使用的是玻璃塞
【答案】 B
80、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答案】 A
81、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 )目标。
A.过程与方法
B.知识与技能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A
82、将淀粉与KI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不变蓝色
B.加入碘水变蓝色
C.加入AgNO3溶液不产生黄色沉淀
D.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答案】 B
83、小唐同学对所需知识进行了归纳,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KMnO4和MnO2都是氧化物
B.合金和合成材料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过滤和蒸馏都能降低水的硬度
D.实验室收集氧气和氢气都可以使用排水法
【答案】 D
84、下列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
B.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化学专业人才
C.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
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答案】 B
85、下面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B.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C.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中级教育课程
【答案】 D
86、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学情分析内容的是( )。
A.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B.分析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的未知知识
C.分析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
D.分析学生的兴趣及性格
【答案】 D
87、教师在讲授“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而可用于灭火”这一内容时.根据的思想是( )。
A.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B.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C.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 A
88、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的含义是( )。
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
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
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
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
【答案】 B
89、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
A.以实验为基础
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
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
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答案】 A
90、化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成分是( )。
A.主体
B.行为
C.条件
D.程度
【答案】 B
91、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92、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它的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旨在纪念化学学科取得的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
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
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
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
【答案】 A
9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Z)>r(Y)>r(X)
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
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答案】 D
94、下列对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多重联系策略
B.概念形成策略
C.可视化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 B
95、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答案】 B
96、下列关于高中课程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B.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5个模块
C.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D.有机化学基础属于选修模块
【答案】 B
97、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不包括(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钢
【答案】 D
98、对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描述中,符合从低到高顺序的是( )。
A.知道、识别、认识、理解
B.说出、辨认、解释、应用
C.说出、认识、比较、归纳
D.能表示、举例、归纳、证明
【答案】 B
99、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00、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这一知识点教学时,适宜的教学原则是( )。
A.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
B.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
C.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
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答案】 A
101、m、n、p、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n、q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
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
D.m、n、q分别与P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
【答案】 D
102、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
A.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B.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
D.改变了化学反应的能量
【答案】 A
103、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若被黄蜂(黄蜂的刺是碱性的)蜇了,用食醋涂抹在皮肤上减轻痛痒
C.服用含AI(OH),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 D
10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质的导电性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富硒营养品”等,这里的碘、钙、氟、硒指的是分子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时,通常加入氯化钠等强电解质
【答案】 C
10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D
106、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演法
D.谈话法
【答案】 C
107、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成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答案】 D
108、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109、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
A.50%
B.75%
C.100%
D.25%
【答案】 C
110、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固体变黑膨胀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Agl沉淀中滴入稀HCl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现 AgCl比Agl更难溶
C.将一小块钠放入无水乙醇中 产生气泡 Na能置换出醇羟基中的氢
D.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变蓝 浓氨水呈碱性
【答案】 B
111、“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 D
112、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丁的原子核外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丙的单质可用于冶炼金属
B.甲与丁形成的分子中有非极性分子
C.简单离子半径:丁>乙>丙
D.甲与乙形成的化合物均有氧化性
【答案】 D
113、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体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是( )。
A.有机化学基础
B.化学与生活
C.化学反应原理
D.物质结构与性质
【答案】 B
114、下列关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 )。
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学会硫酸的强氧化性
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质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与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答案】 D
11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 )
A.物质的化学变化
B.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C.身边的化学物质
D.化学与社会发展
【答案】 B
116、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D
117、对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描述中.属于同一水平层次的是( )。
A.经历、参与、认识
B.感受、认同、保持
C.认同、体会、认识
D.经历、关注、增强
【答案】 C
118、下列哪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设置的二级主题?( )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B.我们周围的空气
C.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D.金属与金属矿物
【答案】 C
119、对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描述中.属于同一水平层次的是( )。
A.经历、参与、认识
B.感受、认同、保持
C.认同、体会、认识
D.经历、关注、增强
【答案】 C
120、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答案】 B
121、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是( )。
A.成长记录袋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纸笔考试
D.作业评价
【答案】 C
122、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同学分别做出如下回答,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学生: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B.乙学生:在盐酸中加入相同温度的氨水,若实验过程中混合液的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C.丙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D.丁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答案】 D
12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