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15924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322 大小:21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2页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课前开展学情调查,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B.访谈的目的是发现学生阅读态度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C.学生只能提出浅层次问题,课前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D.学生的问题即为教师预设的问题,访谈的意义在于验证教师的判断 【答案】 A 2、教师讲解朱熹《观书有感》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歌,下列古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王之涣《登鹳雀楼》 B.白居易《望月有感》 C.苏轼《题西林壁》 D.王安石《登飞来峰》 【答案】 B 3、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4、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5、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6、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案】 C 7、阅读某教师《狐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电影资源对教师备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B.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C.文意把握的四种方法在教学中难度相当 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 【答案】 D 8、学习《狼》,教师在讲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犬”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学习了“犬”字的语法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C.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答案】 A 9、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答案】 B 10、某教师在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时,做了以下笔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在语言积累与建构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B.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C.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D.在理解多样文化方面,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答案】 D 11、阅读某教师《我爱这土地》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脱离了语文学科教学 B.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C.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 D.用红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体现 【答案】 A 12、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13、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14、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15、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 A 16、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向教师请教“投笔从戎”“围魏救赵”“指鹿为马”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历史人物。教师回答正确的是( )。 A.班超孙武赵括 B.班超孙膑赵高 C.班固孙膑赵高 D.班固孙武赵括 【答案】 B 17、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C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19、阅读《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 B.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较少,对文本内容解读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 C.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比较生硬 D.对文本的鉴赏局限于第5自然段.体现了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赏析的教学思想 【答案】 D 20、阅读以下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答案】 C 21、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答案】 D 22、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23、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 D 24、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B.为了教育公平,要尽可能地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资源 C.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D.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答案】 B 25、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学生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夸张) B.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双关)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拟人、比喻) D.没事的时候,她喜欢读读张爱玲。(借代) 【答案】 A 26、教学《最后的常青藤叶》时,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所以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这一目标是适宜的 B.合理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 C.与作品内容相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D.目标行为动词设置不恰当,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答案】 D 27、在学习完《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教师列举了其他现代新诗,引导学生体味新诗的特点。下列作品不适合举例的是( )。 A.戴望舒《雨巷》 B.郭沫若《天狗》 C.舒婷《致橡树》 D.鲁迅《孤独者》 【答案】 D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30、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 )。 A.《晋灵公不君》 B.《齐桓晋文之事》 C.《有无相生》 D.《秋水》 【答案】 A 31、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在指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时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下列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 )。 A.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B.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默读方式,由面到点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C.组织学生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 D.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 【答案】 B 32、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C 33、阅读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回归学生主体,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B.“富有意义”是指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 C.“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课下独立开展的阅读与鉴赏活动 D.语文学习情境和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要支撑 【答案】 D 3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35、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 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 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36、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威果 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答案】 C 37、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讲到了“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时,举例说明与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他起床 B.罗马经历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C.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D.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去狼吞虎咽 【答案】 D 38、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答案】 C 39、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B.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入,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C.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借助语言还原事物本象的能力 D.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答案】 D 4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列是某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B.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D.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答案】 D 41、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42、教师讲解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下列可以作为举例说明的是( )。 A.头儿 盖儿 B.鱼儿 叶儿 C.人儿 棍儿 D.歌儿 馅儿 【答案】 A 43、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记忆文言文作品。下列作品中,出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唐雎不辱使命》 B.《曹刿论战》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B 44、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答案】 A 45、阅读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回归学生主体,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B.“富有意义”是指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 C.“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课下独立开展的阅读与鉴赏活动 D.语文学习情境和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要支撑 【答案】 D 46、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答案】 B 47、古代诗词鉴赏课上,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诗词意象,教师准备向学生展示以下示例。下列诗句中没有出现战争类意象的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C.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D 48、某版教科书把《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A.本单元课文主要为古代记叙散文,应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B.本单元课文内容多选自历史传记,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典籍的鉴赏和研究能力 C.本单元课文语言简洁,应该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悉心体会古代记叙散文语言表达技巧 D.本单元课文多涉及人物的嘉言懿行,应该指导学生领略古人才华和品德 【答案】 B 49、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50、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 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 【答案】 D 5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52、教学《狼》一文时,教师指出《狼》出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聊斋志异》,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其中的几篇作品,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范进中举》 B.《促织》 C.《山市》 D.《义犬》 【答案】 A 53、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54、教师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向学生强调合理地使用不同意象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诗歌意象与《雨霖铃》中“寒蝉、长亭”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的是( )。 A.五柳 B.双鲤 C.南浦 D.流水 【答案】 C 55、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揣摩人物性格,教师组织了一场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教学方法的选取符合本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B.角色扮演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 C.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本文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D.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答案】 B 56、教授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丑小鸭》 B.《灰姑娘》 C.《红舞鞋》 D.《卖火柴的小女孩》 【答案】 B 57、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D 58、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给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 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答案】 A 59、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到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举例进行说明。下列适合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答案】 C 60、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时,告诉学生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会用一些有固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词语,并以“流水”抒发情人相思之苦的意象为例进行讲解。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B.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自居易《长相思》)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 C 61、教师教学“有趣的对联”时。为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了乾隆和纪晓岚给一位老叟所写的一副对联——“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A.120岁 B.121岁 C.140岁 D.141岁 【答案】 D 62、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 C.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答案】 A 63、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示例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6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评价。以下选项中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教师的评价,没有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B.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C.该教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D.该教师的评价没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答案】 C 65、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6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答案】 A 67、《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答案】 B 68、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2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A.名著学习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规定学生课内外均要大量反复阅读 B.以“名著导读”部分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依据学情适当增补推荐作品 C.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名著导读部分的学习。以迅速取得此专题的教学成果 D.课内学习计划的文章足以丰富学生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名著导读可忽略 【答案】 B 69、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答案】 D 70、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制作PPT能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运用的能力 B.梳理并按照故事脉络讲解电影,有助于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C.该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电影的审美鉴赏能力 D.教师限定一组电影让学生投票,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答案】 B 7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教师依据这一建议采取了以下教学行为,其中符合这一建议要求的是( )。 A.教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选修课 C.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D.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 【答案】 B 72、教师在教授《蜀道难》时,提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选项使用相同手法的是( )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案】 C 73、教师准备在班级内组织一场“科学知识小博士”主题竞赛,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下列不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B.梅涛《生物入侵者》 C.何其芳《秋天》 D.黄天祥《落日的幻觉》 【答案】 C 74、教师导读名著《水浒传》时,为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小说当中众多的人物及其诨名,举出其中的一段话:“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教师请学生回答红旗后面所书分别对应哪两位首领的诨名。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晁盖、卢俊义 B.卢俊义、史进 C.林冲、宋江 D.宋江、卢俊义 【答案】 D 75、在讲授《苏武传》一文时,教师指出苏武是作者主要赞颂的人物形象,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并列举很多有关民族气节的诗句。下列哪一诗句与此民族气节相关(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志不强者智不迭,言不信者行不果 【答案】 C 76、某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包括“新闻手法” A.诗歌与散文 B.新闻与传记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77、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78、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79、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答案】 D 80、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B.语文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引导。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景语皆情语”的特点,以及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C.拓展延伸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