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12672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267 大小:1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7页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下列一组反应的反应类型相同的是 A.由溴乙烷制乙醇;由乙烯与水反应制乙醇 B.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褪色,甲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C.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共热制取硝基苯;苯与液溴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取溴苯 D.1-氯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反应;1-氯丙烷与NaOH的水溶液加热反应 【答案】 C 2、某学生在进行“氯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正确地闻气味。该学生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是( )。 A.多重联系策略 B.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C.练习一反馈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3、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 B.在铁管外壁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 C.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 D.纯银在空气中久置变黑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 【答案】 D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CO2 C.地壳中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D.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 【答案】 B 5、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  )。 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 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 【答案】 B 6、(  )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 A.诊断性 B.形成性 C.终结性 D.过程性 【答案】 C 7、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乙酸和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C.油脂和纤维素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D.甲烷、苯、乙醇、乙酸和酯类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D 8、“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 D 9、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化学基本观念,但其本质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下列属于化学基本观念方面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A 10、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 A.电子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B 11、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丁的原子核外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丙的单质可用于冶炼金属 B.甲与丁形成的分子中有非极性分子 C.简单离子半径:丁>乙>丙 D.甲与乙形成的化合物均有氧化性 【答案】 D 12、下列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 B.在讲授“离子键”与“共价键”概念时,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 C.在“萃取”技能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实验要点,不安排学生动手做 D.在“原电池”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 【答案】 C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铜的金属性比铝弱,可以用铜罐贮运浓硝酸 D.NaOH溶液不能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答案】 D 14、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 C 15、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 A.科学探究教学 B.小组讨论教学 C.角色扮演教学 D.社会调查教学 【答案】 C 16、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17、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若被黄蜂(黄蜂的刺是碱性的)蜇了,用食醋涂抹在皮肤上减轻痛痒 C.服用含AI(OH),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 D 18、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 【答案】 B 19、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 A.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B.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 C.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D.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答案】 B 20、下列哪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设置的二级主题?(  )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B.我们周围的空气 C.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D.金属与金属矿物 【答案】 C 21、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 A.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B.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C.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D.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22、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 )。 A.化学实验科学化 B.化学实验清洁化 C.化学实验微型化 D.化学实验简便化 【答案】 B 2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中“初步”属于(  )。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答案】 D 24、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 B.简约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C 25、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a+ 、Ca2+、Cl一、S042- B.Fe2+、H+、so32-、Cl0- C.Mg2+,NH4+、Cl一、S042- D.K+、Fe3+、N03-;、SCN- 【答案】 C 26、学生在对第三周期金属元素钠、镁、铝等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是( )。 A.类比 B.演绎 C.归纳 D.分类 【答案】 C 27、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C.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答案】 B 28、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 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 【答案】 D 29、《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遵循下列哪项原则?( ) A.照搬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B.重点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 C.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D.以中考化学试题为依据 【答案】 C 30、“化学平衡”概念所属的化学知识类型是()。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技能性知识 C.化学理论性知识 D.化学情意类知识 【答案】 C 3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燃料属于可再生资源,利用乙醇燃料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B.低碳生活注重节能减排,尽量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雾霾的发生 C.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属于新能源 D.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 A 32、“操作规范,注重示范”这一要求适用于( )。 A.演示实验 B.学生分组实验 C.探究实验 D.家庭小实验 【答案】 A 33、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与C在周期表中位置上下相邻,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与C可形成共价化合物 B.A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C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C.原子半径:A<B<C D.B的氧化物的熔点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高 【答案】 C 34、关于化学史描述正确的是( )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1年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B.拉瓦锡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 C.汤姆生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测定出空气的成分 D.意大利化学家凯库勒最早提出了分子概念 【答案】 A 35、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 )。 A.归纳总结法 B.设疑探究法 C.巩固练习法 D.收集整理信息法 【答案】 B 36、分类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分类正确的是( )。 A.全部正确 B.①②③⑤ C.⑤⑨ D.②⑤⑥⑦⑨⑩ 【答案】 C 37、下列关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中最核心内容的表现 B.教学重点对于所有学习相同章节课程内容的学生而言是一致的 C.教学难点是相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而言的,学生能力水平不同,教学难点也不同 D.教学重点一定是教学难点 【答案】 D 38、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39、下列关于活动表现评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活动表现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自我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C.活动表现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只能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开展 【答案】 B 40、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答案】 B 41、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答案】 C 42、由苯(C6H6)和乙醇(C2H5OH)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C6H5OH)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知识结构化策略 C.联系一预测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 C 4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性质的修订,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以下哪项不是课程性质反映的化学课程功能?( ) A.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 B.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 C.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 D.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答案】 D 44、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 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 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 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 【答案】 A 45、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 )。 A.石绵网 B.锥型瓶 C.三脚架 D.坩锅钳 【答案】 C 46、下列物质中,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⑥ 【答案】 B 47、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下列四个选项中现代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D.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 C 48、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答案】 D 49、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①>⑤>② C.③>④>⑥>①>②>⑤ D.③>④>①>⑥>⑤>② 【答案】 B 50、某校初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初三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编制了一套化学期末试题,对本学期的化学教学情况进行测定。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B 51、推动、指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 )。 A.学习习惯 B.学习动机 C.学习成绩 D.学习方法 【答案】 B 52、下列表述不属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宏观特征与物质性质 C.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D.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答案】 B 53、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 B.教师讲、学生听 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答案】 A 54、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 A.水比硫化氢气体气体稳定 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C.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D.0℃,水的密度比冰大 【答案】 B 55、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 “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 Cooperation)。下列跟水有关的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A.水的净化 B.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C.海水晒盐 D.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答案】 C 56、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它的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旨在纪念化学学科取得的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 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 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 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 【答案】 A 57、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 )。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A 58、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 A.1分钟以内 B.4秒以内 C.长于4秒 D.长于5秒 【答案】 B 59、《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四个部分。 A.诊断建议 B.实施方法 C.实施建议 D.教材编写 【答案】 C 60、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 D.只有③④ 【答案】 C 61、下列分子中,不属于SP3不等性杂化的分子是( )。 A.CH4 B.NH3 C.BF3 D.CO2 【答案】 D 62、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 A.讨论法 B.自学 C.讲授法 D.探究法 【答案】 C 6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答案】 D 64、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65、化学学习活动的定向环节主要是()。 A.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B.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C.得出相应的结论 D.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答案】 A 66、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待查证 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液漏斗下端口留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答案】 C 67、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 A.选定课题 B.查阅文献 C.研究设计 D.收集资料 【答案】 A 68、CO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 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 C.氧原子是π配健电子对接受体 D.氧原子既吸引σ键电子对、又是π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 【答案】 D 69、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 A.过滤 B.萃取 C.分液 D.蒸馏 【答案】 D 70、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B.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C.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 D.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答案】 C 71、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 A.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 B.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的反应 C.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D.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答案】 B 72、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反证 B.归纳 C.比较 D.分析 【答案】 C 73、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 A.1/2 B.1/3 C.2/3 D.3/5 【答案】 C 74、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蒸发皿进行加热蒸发时,不需要垫加石棉网即可直接进行加热 B.蒸馏实验中,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液体发生局部过热而暴沸 C.蒸馏时,冷凝水应从冷凝管上口进,下口出 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答案】 C 75、对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2SO2+O2 2SO3 , 改变下列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压缩使容器体积变小 D.增大反应物浓度 【答案】 A 76、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7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评价当地雨水的酸度(酸性强弱),选用下列检测试剂,正确的是()。 A.pH值试纸 B.酚酞试液 C.淀粉碘化钾试纸 D.红色石蕊 【答案】 A 78、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 A.分析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答案】 B 7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铜的金属性比铝弱,可以用铜罐贮运浓硝酸 D.NaOH溶液不能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答案】 D 80、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C.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答案】 D 81、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82、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实验可以分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全部都是 【答案】 B 83、中学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增才干,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主要表现的心理特点有(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 D 84、下列高中化学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经历 B.讨论 C.认同 D.形成 【答案】 D 85、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可将探究教学分为( )。 A.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 B.自主探究和指导探究 C.课内探究、课外探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 D.个体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答案】 A 86、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说 【答案】 B 87、“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 D 88、《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了“评价建议”。 A.纸笔测验难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取消 B.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 C.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活动的促进作用 【答案】 A 89、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B.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 C.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D.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答案】 B 90、下列词语属于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是( )。 A.应用 B.学会 C.掌握 D.讨论 【答案】 A 91、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 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 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 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 B 92、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93、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 A.设计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教学策略 D.设计教学模式 【答案】 D 94、课程改革要求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初中化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⑥⑦ D.③⑤⑥⑦⑧ 【答案】 C 95、( )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是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标准,用以检查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还可将其称为达标性考试或资格考试。利用这种测验可以具体了解学生从某一阶段的教学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等。 A.常模参照 B.目标参照 C.诊断性 D.形成性 【答案】 B 9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7H16。的烷烃,含有3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B.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KMn04。酸性溶液褪色 C.甲苯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 D.相同质量的甲烷和乙烷完全燃烧.乙烷耗氧量多 【答案】 A 97、在科学探究的四部分内容中,( )是核心。 A.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B.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C.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D.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答案】 A 98、下列对教学设计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B.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C.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是提高教师科学知识水平的有效方法 【答案】 D 99、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有突出贡献的化学家是( )。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答案】 A 10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10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冒白烟 【答案】 C 102、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答案】 B 103、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化学教材分析时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 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 【答案】 D 104、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下面关于化学教材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 B.围绕教学内容开发的视听材料是教材 C.教师教学参考书不是教材 D.学生实验手册是教材 【答案】 C 105、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程标准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些变化()。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 【答案】 A 106、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是( )。 A.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B.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C.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D.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答案】 A 107、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答案】 D 10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CCI4的密度比H2O的大,可用于萃取Br2和 l2 B.Si 能与强碱反应,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 C.CIO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杀菌消毒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答案】 C 109、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分为社会导入、实验导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直接导入等导入形式,其中最带有化学学科知识特点的导入方法是( )。 A.社会导入 B.实验导入 C.旧知导入 D.问题导入 【答案】 B 110、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 B.直觉 C.比较 D.演绎 【答案】 A 111、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 A.实物导入 B.旧知导入 C.直接导入 D.社会导入 【答案】 D 112、一般来说,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具有下列哪几方面的指向?(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13、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 A.汤姆逊 B.张青莲 C.门捷列夫 D.侯德榜 【答案】 D 114、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蒸发皿进行加热蒸发时,不需要垫加石棉网即可直接进行加热 B.蒸馏实验中,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液体发生局部过热而暴沸 C.蒸馏时,冷凝水应从冷凝管上口进,下口出 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答案】 C 115、纸笔测验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 )。 A.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 B.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C.对化学用语的识别能力 D.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 【答案】 D 116、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 A 117、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答案】 C 118、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去超市自己带购物袋 B.尽量选乘公共交通工具 C.利用风力发电 D.工业废水不净化直接排放 【答案】 D 119、小唐同学对所需知识进行了归纳,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KMnO4和MnO2都是氧化物 B.合金和合成材料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过滤和蒸馏都能降低水的硬度 D.实验室收集氧气和氢气都可以使用排水法 【答案】 D 120、m、n、p、q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