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模拟试卷B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豪放词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属于豪放词的一项是( )
A.《声声慢》(寻寻觅觅)
B.《踏莎行》(候馆梅残)
C.《雨霖铃》(寒蝉凄切)
D.《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答案】 D
2、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下列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3、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
C.三部作品没有太大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
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
【答案】 B
4、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整理出以下句子供学生品析。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 C
5、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
【答案】 D
6、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答案】 B
7、教师指出在元、明、清三代,我国长篇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就这一时期产生的长篇小说进行了推荐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答案】 D
8、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分析句中数量词“对比”的表达效果,请学生再补充一例加深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
B.一片孤城万仞山
C.两个黄鹂鸣翠柳
D.夜来城外一尺雪
【答案】 B
9、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案】 C
10、研读修辞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师搜集了古代文人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 C
11、阅读《琵琶行》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
B.朗读需要有层次,对内容的理解须由浅入深
C.诗歌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D.课堂需要互动,而互动的方式就是提问
【答案】 D
1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C
13、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答案】 B
14、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15、教师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同学们举出类似的爱国诗词,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晏殊《破阵子·春景》
B.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 A
16、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17、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B.为了教育公平,要尽可能地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资源
C.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D.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答案】 B
18、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答案】 B
19、(2019年真题)某女,52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受寒后引发咳嗽,经久不愈,痰少而黄,无发热,口不渴。宜选用的成药是( )
A.二母宁嗽丸
B.强力枇杷露
C.通宣理肺丸
D.川贝止咳露
E.止嗽定喘口服液
【答案】 B
20、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
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
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
【答案】 D
21、某教师准备开展一次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下面不符合这一主题的诗歌是( )。
A.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B.舒婷《双桅船》
C.闻一多《死水》
D.艾青《我爱这土地》
【答案】 B
22、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答案】 C
23、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24、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下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答案】 C
25、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莎士比亚《奥赛罗》郭沫若《屈原》夏衍《春寒》
B.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契诃夫《嫁妆》
C.关汉卿《望江亭》曹禺《北京人》易卜生《玩偶之家》
D.汤显祖《牡丹亭》莫里哀《伪君子》老舍《二马》
【答案】 C
26、教师完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写景抒情作品来巩固学生对此类诗词的认识。下列诗词中不属于写景抒情作品的是( )。
A.曹操《观沧海》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王湾《次北固山下》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B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答案】 B
28、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
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29、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答案】 A
30、学习《岳阳楼记》,教师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这两句文意互相交错,上下互文,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又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答案】 D
31、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 D
32、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B.任务型阅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C.任务型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D.任务型阅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
【答案】 D
33、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识记”专题教学中,提及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常常涉及许多文化常识,需要学生认真识记。下列关于作品中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是指华山之南
B.《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暮春之初”是指初春时节
C.《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跽”是指双腿跪于席上,双膝并拢,臀部提起,直立上身的姿势
D.《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中,“河内”是指今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答案】 B
34、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
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
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35、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袁宏道《满井游记》
【答案】 B
36、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顺水推舟,幽默化解突发事件
B.善于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C.巩固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D.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答案】 C
37、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其环节展示作品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B.整体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C.专题研究中的历史传说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范畴
D.多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答案】 B
38、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 B
3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A
40、教师在讲解普希金时,提到他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并给学生举例说明了“多余人”的特点。下列举例不恰当的是( )。
A.《谁之罪》别尔托夫
B.《当代英雄》毕巧林
C.《罗亭》罗亭
D.《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
【答案】 D
41、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
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
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答案】 B
42、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B.任务型阅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C.任务型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D.任务型阅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
【答案】 D
43、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了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段。下列对该教师行为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B.视频片段带来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
C.观看电视剧片段有利于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故事情节
D.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答案】 A
44、学习文言课文时,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很感兴趣,教师借机为学生讲解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归纳相同的文言句式。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沛公安在
【答案】 A
45、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46、学习《兰亭集序》,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答案】 A
47、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样升起》
【答案】 C
48、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朱自清《春》
B.茅盾《白杨礼赞》
C.汪曾祺《昆明的雨》
D.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 C
49、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A.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渊:沉静,深沉
B.《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志:志向
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明亮
D.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诗经·灵台》)攻:建造
【答案】 B
50、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 A
51、随着网络的普及,语文教学也逐渐开始在各个方面采用网络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以下四位教师关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自制力差,故不应把网络引入教学
B.网络教学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故我们应大力提倡,并且每一位老师都应尽快实现全面网络教学
C.网络教学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搜寻教学资料,至于学生,网络对其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网络教学虽然有不少副作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源
【答案】 D
52、教师以“今齐地方千里”一句中的“地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下列加点词语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今异义词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口技》)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D.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D
5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54、某必修教材编排有借景抒怀诗专题“景中观情”。按照该教材专题单元的要求,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该专题单元的一项是( )。
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B.于谦《石灰吟》
C.高适《别董大》
D.柳永《雨霖铃》
【答案】 B
55、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答案】 C
56、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中国建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文章,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教师补充的文章的是( )。
A.吴冠中《桥之美》
B.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57、《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B.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C.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
D.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
【答案】 A
58、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吉檀迦利》
B.《飞鸟集》
C.《新月集》
D.《草叶集》
【答案】 D
59、教师讲解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下列可以作为举例说明的是( )。
A.头儿 盖儿
B.鱼儿 叶儿
C.人儿 棍儿
D.歌儿 馅儿
【答案】 A
60、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A.借助诵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同类主题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B.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C.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D.教学目标的设置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答案】 D
61、阅读某教师《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应直接取消学生发言环节,以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进度
B.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对课文内容学习毫无帮助
C.学生回答的答案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表扬鼓励
D.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应怕浪费时间而进行“满堂灌”
【答案】 D
62、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教师列举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语句来说明。下列语句中,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答案】 C
63、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B.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C.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总结能力
D.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答案】 A
64、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65、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诗句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66、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指出,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为了佐证这一论述.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汤显祖—《牡丹亭》—明
B.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
C.吴敬梓—《儒林外史》—清
D.蒲松龄—《聊斋志异》—清
【答案】 A
67、教师在进行“小说与戏剧”专题授课时,选择了以下篇目,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雷雨》
B.《边城》
C.《哈姆莱特》
D.《白杨礼赞》
【答案】 D
68、学习完鲁迅的小说《故乡》,学生认识了闰土这一令人难忘的人物,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鲁迅的小说里的其他典型人物,下面所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藤野先生
B.祥林嫂
C.华老栓
D.涓生
【答案】 A
69、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B.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C.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答案】 C
70、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C
71、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
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答案】 A
72、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是( )。
A.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作业,而是培养学生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
B.留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题干中这一作业主要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
C.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
D.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答案】 D
73、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答案】 D
74、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75、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B
76、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
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
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答案】 D
77、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揣摩人物性格,教师组织了一场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教学方法的选取符合本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B.角色扮演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
C.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本文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D.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答案】 B
78、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D.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地多样化
【答案】 D
79、教师在讲授借代这一修辞是,想给学生举一些古诗文中的例子,下列合适的是( )。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答案】 A
80、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81、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82、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 D
83、教师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藤野先生》
B.《祝福》
C.《沉沦》
D.《包身工》
【答案】 A
84、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答案】 B
8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作品。要求学生归纳其作品主题。
A.学生甲:《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这个封建家庭的覆灭预示着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
B.学生乙:《围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C.学生丙:《边城》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D.学生丁:《家》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答案】 A
8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
C.三部作品没有太大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
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
【答案】 B
8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