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模拟试题(全优)
单选题(共600题)
1、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
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答案】 C
2、学习文言文句式时,有一位学生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了整理。下列不应出现在其整理结果中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教师依据这一建议采取了以下教学行为,其中符合这一建议要求的是( )。
A.教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选修课
C.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D.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
【答案】 B
4、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发音,下列可以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
A.洗手 一般
B.朋友 异同
C.统一 五个
D.今年 六天
【答案】 A
5、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思路,按要求答题。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立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孔雀东南飞》,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答案】 D
6、阅读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活动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注重学生的阅读与积累,为之后的生活与学习打下基础
B.注重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的活学活用
C.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D.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
【答案】 D
7、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答案】 B
8、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答案】 D
9、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10、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作品进行归类。下列不适合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在酒楼上》
B.《伤逝》
C.《离婚》
D.《孤独者》
【答案】 C
1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答案】 D
12、下面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对下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重复学生回答的核心词语“随遇而安、奋起反抗”,表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
B.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起到鼓励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但是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善,我们就不能给予肯定性评价。
C.当学生面对的问题相对较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放弃,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而保证课堂的流畅进行。
D.教师对学员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概括,使之变得更有条理、更加明确
【答案】 B
1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 )。
A.《晋灵公不君》
B.《齐桓晋文之事》
C.《有无相生》
D.《秋水》
【答案】 A
14、外国文学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请学生总结高老头的结局。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高老头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
B.高老头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
C.高老头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
D.高老头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
【答案】 C
1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了很多方式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下列教师行为不适合的是( )。
A.教师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B.教师鼓励学生以批判的视角阅读、理解国外倡导个性主义的文化经典
C.教师让学生自己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
D.教师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评价
【答案】 B
16、教师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时,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领略杭州的美景。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诗词当中的杭州”专题活动。下列学生找到的诗句中,不适合作为描写杭州的示例诗句的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B.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C.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D.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
【答案】 D
17、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答案】 C
19、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的深层含义
B.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C.引导学生概括词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精神
【答案】 B
20、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 D
21、教师教学《伶官传序》时指出,议论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篇章中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代议论文特征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以“好文共享——品析古代优秀议论文”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下列篇目中,不能入选的一项是( )。
A.《劝学》
B.《陈情表》
C.《过秦论》
D.《师说》
【答案】 B
22、在教授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的杂文集作品,以下举例不恰当的是( )。
A.《且介亭杂文》
B.《而已集》
C.《坟》
D.《彷徨》
【答案】 D
23、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琦君《春酒》
C.萧乾《吆喝》
D.魏明伦《变脸》
【答案】 D
24、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25、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C
26、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27、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诗词作品,并列举了运用拟人修辞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D.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答案】 C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答案】 B
29、阅读下面某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上的教学设计(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符合教学要求
B.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C.课堂的设计重点突出提纲式教学
D.没有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等
【答案】 D
30、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案】 C
31、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32、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答案】 B
33、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答案】 C
34、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答案】 D
35、教授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丑小鸭》
B.《灰姑娘》
C.《红舞鞋》
D.《卖火柴的小女孩》
【答案】 B
36、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答案】 C
37、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A
38、阅读某教师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什么”“怎么样”是描写的基础,“像什么”是进一步的提升
B.“像什么”是区别描写好坏的关键
C.“像什么”既包括对修辞的使用,又包括对词语的推敲
D.描写“三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答案】 C
39、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答案】 B
40、阅读某教师教学《过秦论》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析学情不可以想当然
B.对于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教师在台上讲解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C.分析学情要实事求是,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
D.教学方式不应一成不变,要根据学情做出适当调整
【答案】 B
41、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42、某学生要在大会上进行一次演讲,教师为其推荐了一些演讲词让她参考,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B.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C.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答案】 B
43、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A.讨论法
B.点评法
C.练习法
D.问答法
【答案】 D
44、阅读某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时,许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认知不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总有一些点顾及不到。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形式,第一,它要求学生要有主人公意识,要有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指导作用。第二,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协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索,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第四,综合性学习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健康的网络意识,充分开发并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综合性学习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助指导
B.综合性学习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
C.无论是跨领域学习还是跨学科学习,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D.网络资源丰富多元,网络教学方便快捷,学生和教师都可直接从中获益
【答案】 D
45、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B.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
【答案】 A
46、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题旨在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B.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第一种眼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第三题设计目的单一、明确.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D.第四题。对印象深刻的人进行一二百字的写作,主题要求宽泛,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要求
【答案】 A
47、在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解诗词的题材内容分类时,了解到学生对咏史诗非常感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给出了一些示例,请学生说出与诗句相关的历史人物。下列学生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
A.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
B.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岳飞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D.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西施
【答案】 B
48、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49、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
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
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
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
【答案】 C
50、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答案】 D
5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虚词。下列学生所梳理的虚词“而”的用法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B
52、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53、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答案】 D
54、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顺水推舟,幽默化解突发事件
B.善于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C.巩固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D.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答案】 C
55、古代诗歌鉴赏课上,教师指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所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同时请学生联想其他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B
56、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B.《过故人庄》——孟浩然
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D.《小池》——杨万里
【答案】 B
57、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皇帝的新装》
B.《农夫和蛇》
C.《智子疑邻》
D.《乌鸦喝水》
【答案】 A
58、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答案】 A
59、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其中错误的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6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答案】 A
61、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62、《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下列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B.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D.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答案】 B
63、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答案】 D
64、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65、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对其中“硬汉”桑提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 )。
A.《热爱生命》
B.《奥德修纪》
C.《百年孤独》
D.《巴黎圣母院》
【答案】 D
66、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67、教学《爱莲说》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师列举应用该手法的其他诗词来说明,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陆游《卜算子·咏梅》
B.郑燮《竹石》
C.贺知章《咏柳》
D.于谦《石灰吟》
【答案】 C
68、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69、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70、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71、 阅读某课题组的调查报告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注重分析语文课例中师生对话的交互影响
B.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是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
C.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读写思维发展的内在因素
D.观察课堂学习活动是课例研究常用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答案】 A
72、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答案】 C
73、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74、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B.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
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答案】 D
75、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76、在学习曹禺的《雷雨》后,教师建议学生搜集并阅读曹禺的其他剧作,以便对曹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昭君》
B.《北京人》
C.《上海屋檐下》
D.《原野》
【答案】 C
77、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A.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
B.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
C.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
D.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这种文体写作
【答案】 A
78、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课前开展学情调查,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B.访谈的目的是发现学生阅读态度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C.学生只能提出浅层次问题,课前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D.学生的问题即为教师预设的问题,访谈的意义在于验证教师的判断
【答案】 A
7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80、学生喜欢《水浒传》中的故事,教师推荐这类课文供学生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
A.《智取生辰纲》
B.《范进中举》
C.《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答案】 A
8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样化题材”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按题材分类整理相关诗歌作品。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作品不属于同一题材的是( )。
A.黄巢《题菊花》
B.李白《越中览古》
C.林逋《山园小梅》
D.骆宾王《在狱咏蝉》
【答案】 B
82、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新闻与传记
B.小说与戏剧
C.诗歌与散文
D.语言文字应用
【答案】 D
8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探究性学习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B.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注重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C.这个探究过程的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体
展开阅读全文